鄭可菜



【關鍵詞】語言表達,議論文,寫作策略,思維品質
無論何種體裁的文章寫作,表達的要義都是遵循“文從字順”的基本原則,即用詞妥帖通順,詞能達意。議論文屬于為了輸出觀點的“公共說理”的寫作范疇,其終極目的是將事情說清楚、將道理講明白,這樣的文體特征決定了其“詞能達意”有固定的規范,即準確、嚴謹、理性。但當下的寫作教學在語言表達、句法形式訓練上出現許多有所不及或矯枉過正的現象,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當務之急是對“ 議論文需要怎樣的語言表達”理念正本清源,更需要依據課程標準實現寫作教學的轉型,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一、議論文語言表達的現狀
議論文寫作中,學生容易失去作為明曉事理、辨知是非的“寫作主體”的基本定位,文章或是太過口語化,或是矯揉造作,不能用恰切的語言闡發自己的觀點,缺乏基本的語言素養。其語言表達常有以下三種典型弊病:
1. 用詞口語化、生僻化、網絡化
(1)口語化。議論文寫作屬于“ 公共說理”范疇,其語言必須符合書面語特征,而許多學生的用詞與日常交流時的口語相似,隨意單一。例如:
十分痛心/分外努力/有話沒有說出來,讓人非常難受/人們竭力反對這種做法/對此感到無比擔心/凡事要往好的方面去想
類似語言表達表明用詞范圍狹窄、語詞匱乏、表達水平低,實際上暴露的是思維方面的短板。因為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遣詞造句實則是內在思維的外顯。學生的議論文寫作中尚存大量類似的語言表達,正說明寫作教學對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學生不能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交際對象及時調整自己的語言表達,沒有完成從生活語言到書面語言的基本轉換。針對不同的對象、場合,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選擇不同的詞語,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每一個寫作主體要把握的語言的“分寸感”。
(2)生僻化。個性化、創造性的語言值得提倡,但不能故弄玄虛“以詞害意”,從而造成閱讀壁壘。類似“萬里蹀躞,慎于流言”“一生懷才不遇,濩落于嘆息之中”“方可迎來黼蔀黻紀的美好前程”……這種語言表達上的佶屈聱牙成為當下流行的文風之一。引發輿論廣泛關注的2021 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運用了大量諸如“嚆矢”“玉墀”“婞直”“孜孜矻矻”等生僻詞,便是典型的例證。
議論文寫作教學在遣詞造句方面要厘清一個基本認知,追求文風和詞句的美感并不是不重要,只是沒有必要堆砌辭藻,晦澀艱深更是大可不必。議論文寫作追求的是表達流暢、理性,要有意識地摒棄艱澀綺麗的語言風格和佶屈聱牙的語言形式,生僻詞的強行植入更應大力規避。
(3)網絡化。學生寫作中頻繁出現諸多網絡用語的現象不可小覷,這與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息息相關,更與教學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關。要求學生力避類似“裝逼”“渣男”等粗鄙化、低俗化和暴力化的詞語已成為寫作教學的共識,但許多教師誤認為“我破防了”“絕絕子”等流行語“接地氣”“轉文風”是貼近受眾的表現而提倡入文。殊不知,這些格調不高的流行語表面上看是消解了語言的美感,實質折射的是寫作者不假思考而被網絡用語“同化”的思維惰性。
2. 句式僵化固化
一般來說,議論文要以現代漢語作為規范表達,當然也追求文句典雅、富有意蘊、句式駢散結合等。套用幾句“擬古化”表達并不是萬能的,只會適得其反。常見的“誠哉斯言/我輩青衿……/故予言曰……/綜觀斯世/揆諸當下”等文言固化表達,其實是“假大空”話語的另一種變體。此類“偽文采”“裝文化”式的表達有兩大弊病:一是文白相雜,生硬、做作、怪誕,給讀者以不倫不類、不知所云之感,這與以說理為主要方式表達自己觀點的議論文應有的語言風格格格不入;二是此類固化的套話無法體現語言創造力,遑論寫作者的獨立個性和思考深度。
3. 語言風格敘事化
議論文寫作要求議論、分析事理,但是許多初學議論文寫作的學生常常會寫成“夾敘夾議”的散文,或“ 以敘代議”,從而導致文體“ 四不像”。例如:
文段1:前段時間看了部電影,影名叫《讓子彈飛》,我覺得就很好地詮釋了“反轉”現象。因而出現熱詞“蹲一個反轉”“讓子彈飛”。該現象源于公眾的分析力不足。
文段2:一度聽說過“奶頭樂”這個詞,它用以說明20%的精英會制造如“奶頭”般的娛樂,讓剩余的80%的人安分守己,慢慢喪失思考能力。
本是兩個精警有力的論據,因為其語言表達是以“我”的感受、體驗、見聞來“抒寫”的,而使文章成了“口水文”“神侃體”。在議論文的價值評判體系里,反對自說自話式的“ 絮語”說“ 私理”,不能用重體驗、重感受的敘事化和抒情式表達。
這些語言表達沒有明晰議論文的文體特征而偏向了散文化。究其原因,一是教材選文多為文學類文本,影響學生閱讀與表達的習慣;二是寫作教學不到位,教學中對語言表達的認識和訓練尚顯不足;三是宏觀上“文學傳統”的影響,我國古代提倡“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創作觀念,邏輯學發展不夠充分,說理善用“以喻代議”“以例代議”。從這一點來說,寫作教學首要致力于明確文體意識,以“觀點統率材料”作為議論文寫作的起點;閱讀教學則要對中國古代散文化的說理文進行批判性閱讀。
二、議論文語言表達的規范
議論文語言表達要規范,通俗一點來說就是“說人話”。這里的“人話”借用于朱自清散文《人話》一文中的說法:
別處人不用“人話”這個詞兒,只說講理不講理,雅俗通用。講理是講理性,講道理。所謂“理性”自然是人的理性,所謂道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現在人愛說“合理”,那個“理”的意思比“講理”的“理”寬得多。[1]
“說理”是議論文的根本,有理有據、以理服人的文體特點要求語言表達流暢理性而不故弄玄虛,做到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符合文體要求”“文從字順”是對語言表達基本的要求,學生要憑借語感和積累及時調整自己的語言表達,力求使語言表達符合議論文的基本規范:準確、嚴謹、理性,具有概括性、簡潔性、邏輯性。這是關于議論文語言特點的“公論”。
然而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遭遇“學生都懂,但未必寫得出來”的困境。要走出此類困境,寫作教學亟須反思與矯正,關鍵在于如何通過外顯的語言表達提升內隱的思維品質。首要厘清“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其實是一種邏輯思維能力”的基本認知,其次是要在寫作教學實踐中著力于積極探索有效的策略。因為準確、嚴謹、理性的語言表達對成熟的寫作者而言屬于自動化了的內隱的心智技能。議論文寫作教學要給這種抽象不可視的思維活動提供操作層面的方法,設計以議論文寫作知識與技巧為內核的策略支架,以顯性、精要、好懂、管用的形式呈現。[2]這種寫作教學的課堂轉型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突出地體現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教學中,體現在統編教材“讀寫高度一體化”的寫作教學編寫體例中。
下面以《勸學》《師說》聯讀教學為例來談一談如何踐行新課標理念,從而實現寫作教學的轉向。
新課標理念下,不能像傳統教學那樣將兩文奉為經典論說文來一味地分析其比喻論證的形象性和對比論證的鮮明性等。依“標”而教,要在梳理行文邏輯和概括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對作者論證方法和文章結構邏輯進行分析質疑,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這種指向思維品質培養的課堂教學要求循著“找到問題→不懈質疑→表達理據”的思考路徑,完成從“閱讀鑒賞”到“推斷論證”的教學轉向。
1. 觀點表達
2. 論據表達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寄身于蛇鱔之穴恰是“善假外物”的表現,論據與論點矛盾)
3. 語言表達
這里揭示出寫作教學中常常被遮蓋的一個常識:議論文寫作的語言要準確、嚴謹、理性,“準確”表現在概念使用準確,狀語、定語等修飾成分恰當。具體如下:
(1)程度詞:稍微、略微、幾乎、過于、尤其等
(2)范圍詞:只、概、一律、單單、大凡是、僅僅等
(3)時間詞:已經、目前、將要、尚未、迄今為止等
(4)判斷詞:大概、可能、或許、也許等
(5)頻率詞:往往、通常、總是、有時、偶爾等
這其實是著名的圖爾敏論證模式當中“語氣”部分的限定詞的運用,為確保主張或結論成立而對論證范圍和強度作的限定,為學習理性話語提供了具體的寫作方法。
上述案例重視語言實踐,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升語言能力,促進了閱讀,也發展了思維。寫作教學從傳統的“用詞準確”概念的灌輸轉變為“加限定性詞語”的語言實操訓練,教師不再籠統地要求“用詞準確”,而是將寫作路徑可操作化。寫作教學完成了從“知識本位”到“需求本位”的轉向,“是學生自己在寫作過程中討論、發現與加工的,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更像是知識的‘生產者”[3]。教學通過“加限定性詞語”這樣的可操作策略,以學生為本位完成知識下移,使學生自行建構語言表達,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將寫作知識內化為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思維方法。
三、議論文語言表達的提升
議論文寫作言辭達意在保證語言表達的準確、理性、合乎語法邏輯規范的基礎上,更要追求深刻、豐富、有文采以及有創新的表達。“百煉成字,千煉成句”,具體表現在詞語生動、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富有意蘊等方面。
1. 書面語:生動
運用生動的詞語能使論述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把問題分析得更清楚。試比較:
【文段1】當下社會,欲望膨脹,道德滑坡,我們不禁要問:人的尊嚴從哪里來?陽光被云朵遮擋,尊嚴被慵懶侵蝕。人活著,必須用勞動體現尊嚴,用生命保衛自由。
【文段2】當下社會,欲望膨脹,道德式微,我們不禁叩問:人的尊嚴從哪里來?陽光被云翳遮蔽,尊嚴被慵懶侵蝕。人活著,必須用勞動高揚尊嚴,用生命捍衛自由。
兩個文段只是對個別詞語有所改動,但是從表達效果上來說,顯然文段2 是“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且議論文明確的褒貶判斷、鮮明的感情色彩貫穿其中,使讀者從字里行間不難體會到寫作者的態度與立場。寫作者有意避開常態的詞語,轉而運用書面詞語,這種意識十分重要。試舉幾例如下表所示:
語言建構與運用必須以積累為基礎,學生要不斷擴展自己的語文積累,建構自己的語言表達。“沒有積累,無以建構;沒有積累,無以運用。需要強調的是,重視積累并不是簡單地反復抄寫和做題,而是要把積累融入具體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融入閱讀和寫作,割裂的、零碎的、機械的積累很難有好的效果。”[4]教師在教學中顯然不能單單要求學生背記好詞好句了事,更需要引導學生具有獨立自由的精神姿態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做到全面審視和理性表達,這樣才能憑借語感和積累及時調整自己的語言表達,使語言表達既準確又清晰。
需要說明的是,議論文的終極目的是“說理”,要圍繞思辨、思維、邏輯、論據等追求語言表達的盡善盡美,而不能作“小文人語”式的概念模糊、主題缺失的“偽議論”,更不能以辭藻華麗、文風艱澀為導向。從這個角度說,與其追求語言華美而邏輯混亂,不如追求語言平實但思路清晰的文風。
2. 引用語:恰切
從舉實例分析到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的融會貫通,以突出“說理”特性,應是議論文寫作的自覺追求。
從快遞員雷海為在詩詞世界中遨游,到打工人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借閱12 年,再到陳直打工研讀哲學,這些故事說明:每個你和我,都有追求內心精神世界的權利。無論逆襲與否,知識本身就是目的,身份與職業不是阻礙充實心靈的繩索。哪怕打工生活還得繼續,但自作主宰的人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5]
這則時評片段引用羅曼·羅蘭的名言精準恰切,在增添文采的同時也是對文章論述的深化。“恰切引用”重“恰切”而非“引用”,即重形式邏輯的建構。寫作教學要不斷訓練邏輯推論,使其內化為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類似的范例支架寫作教學中,內容轉向閱讀論說名篇、時事評論,要求學生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對寫作范例的語言形式作充分、精細的分析,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6]。理解作者的立場、觀點以及闡述觀點的方法、邏輯,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培養思辨能力。可見,若是沒有邏輯方法的指導,即使積累再多的名人名言也是枉然。
3.“藏梗”語:有意蘊
“有意蘊”是指語言表達要有張力,信息量大,語意豐富。這里借用傳統文化“典故”一說,通俗地稱之為在文句表達中“藏梗”,如大家熟知的電影橋段、文學典故、學理公論、哲人逸事等。下表所列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典故,二是“學理”詞。
議論文的說理必須上升到在相關領域已有的“公論”、權威說法等,使論述得到學理上的支撐,增強說服力。例如:
眾所周知,人的認知來自個體的直接經驗和歷史文化的傳統承襲而來的間接經驗。而這些“走過的路,愛過的人,讀過的書”都沉淀在每個人的見識里,孕育著個體的精神世界。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它也困囿了人對外部世界的全面認知。每個人都成了“洞穴寓言”里不自知的囚徒,以為影壁上的火花映照的牛馬便為全世界;每個人都是“芝諾圓圈”里以自我認知畫出或長或短的周長的局限者;每個人都是尼采所言的“目光所到之處就是高墻”里的囚犯。受限是宿命般的存在,故必須承認的客觀事實是自我思想、自身經驗的囚徒。
這個文段的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在于,除引用著名電影《卡薩布蘭卡》的經典臺詞和尼采的名言外,還融入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說”和芝諾的“知識圓圈說”。類似眾所周知的論斷不必詳細展開舉例論證或引用論證,只需點到即止式地“藏”于文字表達中,使語言密度大,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語言運用能力體現的是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說理的習慣、態度與能力,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水平,是議論文寫作教學重視語言表達的旨歸。往深一層說,“說理教育不是為了使人論辯獲勝,也不僅是單純技能的傳授,而更與人的文化教養和道德素質聯系在一起,傳承著人類共同文明和自由、平等、理性的說理價值”[7]。我們應關注未來社會人才的素養需求(如交流溝通能力、媒介素養、數字讀寫能力、批判性思維、創造力),通過議論文寫作,讓學生習得公共說理應有的語言表達范式,為有效地參與公共生活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