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萍
摘 要:美術是一門視覺的科學,視覺的藝術。“視覺轉向”是美術教學的美麗轉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擴大學生的視覺廣度、增進學生的視覺深度、提升學生的視覺關聯度。引導學生的“視覺感知”,培育學生的“視覺思維”,啟迪學生的“視覺想象”。通過建構“視覺觀念”,讓“視覺”不僅成為學生美術學習的載體,更成為學生美術學習的追求。
關鍵詞:小學美術;視覺觀念;本道追求
美術是一門視覺的藝術,助推學生形成“視覺觀念”是美術教學的本真追求,是美術教學的本道。 著名美術評論家梅洛龐蒂認為:“畫家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純然可見的世界,另一個是近乎瘋狂的世界”[1]。之所以稱畫家的世界瘋狂,是因為“畫家總是想通過局部來表現整體”。筆者認為,畫家的視覺瘋狂,就是一種視覺的野心,是畫家要通過視覺來洞察存在、表現存在、創造存在。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培育學生的“視覺思維”,啟迪學生的“視覺想象”,讓“視覺”不僅成為學生美術學習的載體,更成為學生美術學習的追求。
一、視覺轉向:美術教學的美麗轉身
著名現象學家梅洛龐蒂一生致力于重建“感性”,這是對以笛卡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的反動。梅洛龐蒂認為,“每一位畫家都應當是現象學家”。現象學家秉持的觀念是“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事物本身”,就是要將畫家直接帶到事物面前、帶到現象面前,從而讓學生直面事物、直面現象。這就需要借助于學生的“眼睛”,借助于學生的視覺觀念。只有擁有良好的視覺觀念,學生才能真正地面向事物、現象本身。否則,就只能會是簡單地、機械地看。
1.擴大學生的視覺廣度
學生的視角素養、視覺觀念包括視覺的廣度、深度和關聯度等。所謂“視覺的廣度”,是指“學生不僅能通過視覺,發現事物的局部、細節,更能把握事物的整體。”視覺的廣度,并不是指學生在視覺中發生“觀察游移”的現象,而是指學生在感知“既見樹木,更見森林”。擴大學生的視覺廣度,還要豐富學生的文化認知。不同文化的人看同一個物體,所感知到的東西是不相同的。比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尋找美的蹤跡”這一部分內容,我們就引導學生到自然、生活中去尋找“美”,從事物的形式、色彩等方面展開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自然地產生一種情感投射。教師要指導學生的觀察,既讓學生看整體、看全貌,也讓學生看局部、看細節,更讓學生看靜止、看動態、變化等。
2.增進學生的視覺深度
學生的視覺素養、觀念等的形成不僅與學生的視覺廣度相關,更與學生的視覺深度相關。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層層遞進,將觀察不斷向縱深推進。觀察的深度,要求學生的觀察要超越線性、超越平面,而走向立體、全局。觀察的深度不僅僅與學生的認知過程有關,也與學生的思維過程有關,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心智挑戰。比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記錄色彩》這一課,為了深化學生的視覺感知,筆者讓學生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光照下對同一事物進行觀察。這樣的一種視覺就超越了傳統的即時觀察,超越了傳統的靜態觀察,而走向了一種動態性、發展性的觀察之中。通過這樣的觀察,能讓學生形成不同的感受、體驗。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更為新穎的觀察樂趣,調動學生的觀察積極性,發掘學生的觀察創造性。
3.提升學生的視覺關聯度
學生的觀察不是單一的、靜態的、固化的視覺,而是一種動態的、復合性的視覺。這就要求教師在美術教學中不僅要擴大學生的視覺廣度、增進學生的視覺深度,更要提升學生的視覺關聯度。視覺的關聯度,不再僅僅依靠學生的視覺性觀察,更依靠于學生的視覺性思維、視覺性想象。在視覺感知的過程中,學生會將相關的事物、內容等聯通、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從而形成一種視覺的關聯度。在關聯性能的視覺中,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比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中國畫與油畫欣賞”這一部分內容時,在引導學生直面作品的時候,筆者還給學生講解了相關作品的創作背景等,讓學生在視覺感知中融合經驗、思維等,從而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智挑戰,帶來更多的審美愉悅等,引發學生更多的鑒賞興趣、探究欲望等。
發展學生的“視覺觀念”,要求學生的美術學習要從淺表走向深層、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固化走向靈動。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致廣大而盡精微”(《中庸》)[2],將對美術的體悟、實踐等融合起來,生成一種洞察清幽的睿智與深刻。通過視覺把握學習對象,讓對象不斷地澄明、敞亮。在視覺中,人與自然、人與世界達成一種和解、一種協調,鑒賞者能進入到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
二、視覺學習:美術教學的智性實踐
毋庸置疑,美術視覺學習的過程既是對事物、作品去蔽的一種過程,也是一種遮蔽的過程。這是一種雙重的運動。因而,在每一次的視覺學習中,學生都會獲得不同的感受與體驗,甚至獲得一種相反的結論。對于這樣的一種視覺學習現象,教師不必驚異。教師在學生的視覺學習中應當不斷地追問,讓學生不斷優化自我的視覺學習方式,優化“看”的方式。不斷讓學生獲得一種最初的感受與體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視覺學習是一種合乎美術學科本義、真義的學習。
1.視覺感知:視覺學習的根基
學生的美術視覺學習首先就是感知。但感知并不是簡單地“看”,而是一種意向性的活動。這種意向性的活動,將人的感知與動物的感知區別開來。視覺感知是學生視覺學習的根基,是學生視覺學習的載體。可以這樣說,視覺感知是學生美術學習的第一環節。所以,我們通常就認為,美術學習是一種“視覺藝術”的學習。
在視覺感知中,教師要讓學生懸置固有的認知、習慣、經驗等,進行一種本質直觀。本質直觀就是要讓學生在直觀事物、作品的過程中“意與心動”。如果一個人在視覺學習中,過多地摻雜經驗、習慣等,就會因為熟視而無睹。正如著名美術教育家楊參軍所說:“眼前的果實出來能看得見以前通過長期訓練接受的哪些繪畫因素,如質感、體面、固有色、環境色之外,似乎對象再也無法給我提供更多的新的可能性[3]。”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直面事物本身。“直面事物本身”是現象學的根本精神,正如楊參軍所說:“我努力地變成一個嬰兒……卻時常不由自主地回到原來的理性眼光之中……”因此,面向事物本身的感知也不是太容易的,它往往是在感性與理性、記憶與忘卻、思考與直觀、直覺等之間反復地變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持續性地觀察,對同一事物進行追蹤,把握事物發展的變化過程。比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寫意蔬果”這一部分內容,筆者先讓學生觀察,用心去看、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捕捉。在視覺感知中,不同的學生抓住水果的不同方面來進行表現,從而讓學生在視覺感知的基礎上應用不同的色彩來表現物象的情境變化和韻味。由于學生進行了視覺感知,因而他們的作品都顯得氣韻生動。
視覺感知是一種通過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官、工具對事物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感知、描述的過程。在學生的視覺感知過程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與視覺感知對象對話、交往,從而促成學生與視覺感知對象達成一種共鳴、共振。可以這樣說,視覺感知是一種超功利的感知。
2.視覺思維:視覺學習的核心
美術學習中的視覺不是純粹地看,而是融合了學生思維在內的感知。視覺思維是學生視覺學習的核心。“視覺思維”這一概念,最初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提出。阿恩海姆認為:“一切知覺中都包含著思維,一切推理中都包含著直覺,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造”。在美術視覺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視覺、思考、創作的關系,要應用適當的策略引導學生通過視覺學習幫助學生開啟創造、創新、創想之門。通過視覺學習,養成學生一種視覺思維意識,提升學生的視覺思維能力。
視覺思維決定了學生的視覺學習不是被動的感知過程,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活動。在視覺學習中,學生會產生一種格式塔心理學所謂的“意向補白”現象,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完形”的需求,教師要引導、促成學生的完成。比如教學“我設計的服裝”這一內容時,筆者首先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服裝,同時借來了幾款比較時尚的服裝,放置在支架上,讓學生感知。對于不同的服裝,學生在感知之后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產生了不同的評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計服裝,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感知經驗、感知理解,調動自我的感知思維參與服裝設計之中。如此,學生設計的服裝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充滿了個性、特色。視覺思維具有選擇性,視覺思維的選擇性在美術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培育學生的視覺思維,提升學生的視覺能力,增強學生的視覺意識,提升學生視覺思維的靈敏度,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視覺思維”是人通過眼睛的知覺選擇后,生成的一種包含著某種意象的思維活動。視覺思維是學生創造性學習活動的基礎。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對比性觀察、聚焦性觀察、選擇性觀察,讓學生在視覺學習中建構自己的理解。通過視覺思維,幫助學生感受體驗物象之間的異同。視覺思維是學生視覺學習的內核,對于學生的美術發現、創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3.視覺想象:視覺學習的關鍵
在學生的美術學習中,教師不能用固化的、物化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德國思想家海德格爾認為:“藝術本質上是一種不安分守己的活動”。在視覺學習中,教師要賦予學生視覺感知、思維的空間,催生學生的視覺想象。視覺想象是視覺學習的關鍵,也是學生突破美術學習慣習的關鍵。在視覺想象中,教師不是著力改變學生的視覺內容,而是要讓學生改變自我的視覺方式。視覺想象讓學生不斷產生新的感受、體驗,讓學生的視覺不再重復不再因循守舊,也就是形成一種“本己的言說”。
視覺想象讓學生的視覺學習克服了麻木、遲鈍,形成了一種可能性、開放性的學習空間。視覺想象解放了學生的禁錮,讓學生能自由馳騁自己的內心,達到“心與物游”的直覺境界。視覺想象煥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我畫的動漫形象》這一課,就是在學生視覺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視覺想象的典型課。教學中,學生依托自我的視覺感知、思維經驗,對相關的形象進行加工、變形、擬人、添畫等各種創作手法,創造出一幅幅個性飛揚的動漫形象作品。這些作品,有的體現學生的追求,有的反應了學生的心聲等。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于視覺想象,開掘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視覺想象,讓學生的美術學習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提升學生的“視覺品質”,生成學生的“視覺觀念”。
視覺想象讓學生的主體在場、生命在場。通過視覺學習,培育學生的視覺觀念,改變學生僵化的美術學習方式。視覺學習尤其是視覺想象,能盤活學生的創造力。視覺是一種主動性很強的感覺形式,視覺思維、想象活動是具有美術學科特色的一種思維方式、想象方式。通過這樣的一種視覺學習,能培育學生的觀察能力、生成學生的美術素養。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滕守堯,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75.
[2]葉丹.用眼睛思考——視覺思維訓練[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02.
[3]李力加.喚起知覺經驗的美術學習[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