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曹彤彤 李謙 陳先華 張潔 彭曉東 蔣斌

摘? 要:新時代對卓越人才的思政建設、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的有機融合,這對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以重慶大學研究生課程“金屬材料的力學行為”和“輕合金材料及加工技術”為例,其對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有機融合的多維度教學新模式進行了探索,這種嵌入式教學新模式取得了優秀的成效,為推動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建設和信息素養提升提供實踐經驗。
關鍵詞: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信息素養;有機融合;教學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007-04
卓越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是研究生生存和發展的要求,也是科研能力的重要體現[1]。思政教育關系到高校如何培養人才、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以及為誰培養人才,因此人才培養環節至關重要。嵌入式教學是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價值觀和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嵌入式教學是指將信息檢索技能、信息知識、信息道德、思政等嵌入到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全方位培養學生[2]。然而,目前在研究生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和信息素養教育的教學模式還不完善,亟待開展相關研究。
一、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目前來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至關重要,關系到高校如何培養人才、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以及為誰培養人才的問題。長期以來,研究生的專業課教育與思政教育屬于分離狀態,如何打破這個“孤島效應”,是教學過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
云計算、物聯網、社交網絡、智能手機,各種移動終端的出現代表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人類社會的數據規模和種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當代研究生在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課題研究過程中,亦伴隨著海量數據的檢索與分析,如何獲取、處理和利用海量專業技術信息已成為現在研究生在學習和實驗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如何具備處理大數據的信息素養,已成為現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能夠獲取、分析、管理和利用文獻信息的高端專業技術人才對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推動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素養的概念[3]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會長Paul Zurkowski在1974年首次提出來的,當時它被定義為“利用信息工具及信息源解決問題的技術和技能”。信息素養被認定為終身學習和數字學習的必備能力。當代研究生在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課題研究過程中,亦伴隨著海量數據的檢索與分析,如何獲取、處理和利用海量專業技術信息已成為當下研究生在學習和實驗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高等教育屬于高層次的教育范疇,不僅可以反映國家教育水平和發展規模,而且可以體現國家科技發展和綜合力水平[4]。進行研究生專業課程與信息素養教育有機融合的教學新模式思考,將信息素養教育融入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當中,此模式是國內學者借鑒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而提出的。一方面有利于通過文獻檢索和數據分析和管理,獲取最新專業動態,緊跟國際行業熱點和研究前沿,益于專業學習;另一方面有利于專業技術人才的信息素養的養成,使學生掌握獨立檢索、信息處理、分析等能力,這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提升大有裨益。
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有機融合的教學新模式
國外的一些研究者和實踐者就嵌入式教育如何開展進行了很多調查,他們認為嵌入式教育的教學模式能夠使教學更加深入,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并能取得顯著的效果,是最佳的教育模式。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的有機融合的教學新模式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教學活動,對于學生是一個發現、了解和利用信息的智力構架,但是僅憑圖書館館員自身的力量和專業知識很難實現。國外開展嵌入式教育的有美國馬里蘭大學圖書館[5]、瑞典醫學圖書館[6]、耶魯大學圖書館[7]等。在專業課程中,把思政教育和信息素養融入需要專業教師的合作,要在特定的環境、情景中去進行融入。讓學生在專業課程知識學習的同時,信息素養與思政也能得到培養。因此,專業教師是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是研究生生存和發展的要求,也是科研能力的重要體現。開展嵌入式教學是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價值觀和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鑒于此,本文以研究生課程“金屬材料的力學行為”和“輕合金材料及加工技術”探索將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新模式,最終實現“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進而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是新時代高校信息素養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教學目標
當代研究生獨立性強、個性鮮明,受多元文化氛圍影響,團隊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不足,因此需要構建一流的課程文化來改善這樣的現狀。研究生在課題研究和專業課學習過程中,伴隨著海量數據的檢索與分析,如何獲取、處理和利用專業技術信息已成為現在研究生學習和實驗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如何具備處理大數據的信息素養儼然已成為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一定會面臨的問題。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把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有機融合是在知識環境變革和信息生態環境建設新趨勢下產生的,提出來的核心概念和教育方式,會在實際應用中逐漸形成自身的架構特性和運行模式。
擁有良好的信息素養是教育信息化對研究生的內在要求,信息素養培養也隨之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關注點。在信息發展如此迅速的情況下,高校必須重視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從培育的目標建設、資源建設等方面入手,完善和優化培養機制,讓研究生能夠運用信息素養的知識技術、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讓信息素養成為研究生參與未來競爭的有利工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
構建全新的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和信息素養有機融合的多維度教學新模式,有利于促進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信息素養的提升,培養適應國際化和全球化趨勢、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端專業技術人才。為了更好地將三個“有機”融入教學、體系和結構之中,以點帶面地不斷完善三者的融合,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獨立課程教育、課外通識性教育和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的有機融合,以整合式信息素養、思政教育路徑有效提升圖書館學科服務、知識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積極吸取借鑒國內外經驗和做法的同時,充分利用當下信息化時代的新型技術,精準化教育內容體系,提高三者融合的整體質量和水平,積累教學經驗,為后續在其他研究生課程中推廣應用奠定基礎。
(二)教學設計
為改善現有教學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研究生專業課程中,將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有機融入,引進“翻轉課堂”、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下文簡稱SPOC)和微課等教學理念,采用開放性講座、實踐和固定班級授課相結合的方式,對現有的專業課程教學框架進行結構性調整。構建的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包括四個模塊(32學時):基礎課程學習、課程思政和信息素養融合交叉學習、實踐模塊和課程考核,具體如圖1所示。
基礎模塊保留傳統的教學方式,講授基本的專業知識;在融合模塊借助“翻轉課堂”和SPOC等教學理念,把思政教育、信息素養和專業課程教學有機融合進行實踐,在上課之外,應該用小規模的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進行輔助,制作思政和信息素養教育微課程,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彌補因嵌入課時不足而無法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缺點,探索社會化媒體情境下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和信息素養提升有機融合的多方位立體化教學新模式;實踐模塊安排學生實踐訓練,在如今大數據背景下,培養學生獲得、分析和應用專業信息的技能;在考核模塊,采取理論考試與課程論文相結合的方式,重點考查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以及學生獲得、分析、應用和創造專業信息的技能,培養學生的時代責任感與愛國主義情懷。
(三)教學方法
專業教師和圖書館員在這個階段要對學生的信息素養現狀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交流。根據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和課程各模塊知識的內在邏輯,分階段、分層次進行信息素養與專業課程教學整合。將信息素養、思政教育與專業學習的具體任務相融合,分別在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術型研究生課程“金屬材料的力學行為”和重慶大學材料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輕合金材料及加工技術”課程教學中進行融合探索,將翻轉課堂、SPOC課程、線上線下相結合和O2O應用到課程教學中,邀請圖書館學科館員介紹信息檢索知識,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通過課程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將材料強國夢根植于學生心中。通過將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和信息素養有機融合,努力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進而培養適應大數據時代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高水平國際化人才,為祖國科技強國戰略輸送高素質人才。
(四)課程評價
目前關于嵌入式教學效果評價,國外研究也比較多,有通過網上學生評教系統、課前課后問卷調查、E-mail問題分析等多種途徑評價嵌入式教學效果[8],也有采用課程結束隨堂發放問卷[9]和網上問卷調查[10]的形式進行學生評教。嵌入式教學的評價體系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最終學習的效果為關鍵因素的體系。課程評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學習效果的評價,第二部分是對老師和圖書館合作的教學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與信息和思政意識是否有提高,對于信息的檢索能力是否有提升,能否自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問題是否得到解決等有關。評價大多以鼓勵為主,有助于教師和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嵌入式課程的實踐中。
在將信息素養、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術型研究生課程“金屬材料的力學行為”和重慶大學材料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輕合金材料及加工技術”課程的實踐中,高校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對教師教學效果的定量化測評等方式進行評價。學生普遍反映該教學新模式有助于信息素養提升,對研究生期間的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總結與展望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有機融合是在知識環境變革和信息生態環境建設新趨勢下產生的,其提出來的核心概念和教育方式,會在實際應用中逐漸形成自身的架構特性和運行模式。綜合來看,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有機融合已取得一些教學成效,但也面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像圖書館員主體優勢發揮的問題。這就要思考如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學科課程館員,讓他們能夠與專業課程的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長效合作機制,成為一個集約化、個性化的深層次信息服務鏈條。又比如在如今大數據、“互聯網+”、新媒體等新型數字化媒介發展趨勢下,將虛擬和移動場景嵌入信息資源和教育平臺能夠切實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綜合能力。再比如,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的對象怎么樣細分才能加快推進分層次、分類別、分階段的全程跟蹤式嵌入,以更加優化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和考核辦法提高三個有機融合教育的綜合效能。
實踐證明,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有機融合的新教學模式對培養適應國際化和全球化趨勢且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端專業技術人才是有效的。在信息技術成為有效競爭力的今天,信息素養系列的課程可以提升學生的信息檢索、整理、管理、加工等能力,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推動學生應用型發展,成為提升未來競爭力的有力工具。在這其中,得到及時的評價與反饋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更好地實施嵌入式教育。學生可以多途徑進行評價,比如問卷調查、自評、網上評教系統等。這種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充分肯定了開展嵌入式教學的意義和價值,為其他高校的實踐與推廣奠定了基礎,可以逐步地推廣到其他高校。
參考文獻:
[1] 胡海霞,王煒,王鮮忠. 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科研素質培養模式研究[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09):233-234.
[2] 唐權. 基于學習過程的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實踐[J]. 圖書情報工作,2015,59(S1):222-225.
[3] Behrens,S..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93, 55(4):87-97.
[4] 郭惠勇. 基于云模型的教學質量評價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以工程力學課程為例[J]. 高等建筑教育,2021,30(04):7-15.
[5] 王樸. 一個獨具創意的信息素質教學案例——美國馬里蘭大學世博會榮譽課程探析[J]. 圖書情報知識,2005(05):65-67.
[6] 龔芙蓉. 國外高校信息素質教育之“嵌入式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啟示[J]. 圖書館論壇,2010,30(03):147-149+178.
[7] 張文佳,涂文波. 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案例比較研究[J]. 高校圖書館工作,2015,35(03):67-71.
[8] 周景人. 中美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的比較研究[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9] Blake,L .,Balance,D.,Davies,K.,et al .. Patron Perce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 Embedded Librarian Program[J]. 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16,104(03):226-230.
[10] WU,L .,Betts,V.,Jacob,S.,et al .. Making Meaningful Connections: Evaluating an Embedded Librarian Pilot Project to Improve Nursing Scholarly Writing[J]. 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13(101):323-326.
(責任編輯:淳潔)
基金項目: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提升有機融合的多維度教學新模式探索”(項目編號:yjg203018);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項目“《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課程O2O 智慧教學模式構建”(項目編號:CQGJ21A001)。
作者簡介:楊艷(1983—),女,博士,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材料科學與工程;曹彤彤(1996—),女,碩士在讀,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為材料科學與工程;李謙(1974—),男,博士,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材料科學與工程;陳先華(1978—),男,博士,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張潔(1982—),女,碩士,重慶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情報學;彭曉東(1959—), 男,博士,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材料科學與工程;蔣斌(1975—),男,博士,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材料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