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教學案例闡述了小學中年級英語課堂中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路徑——項目準備、啟動、實踐、呈現的四步法,即“以學生資源為鏈,搭建項目支架;以真實情境為線,驅動項目形成;以結構知識為架,助推項目學習;以展示成果為點,豐富項目評價”,從而有效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小學英語;項目支架;項目評價
作者簡介:劉靜儀(1993.12-),女,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實驗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指學習者通過完成與真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進行學習,它是學習者充分選擇和利用最優化的學習資源,在實踐體驗、內化吸收、探索創新中獲得較為完整而具體的知識,形成專門技能并獲得發展的實踐活動。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師通過項目準備、啟動、實施、呈現、評價的課堂實踐路徑,創設真實交際場景,層級建構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并延展單元意義探究。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尊重,學生需要自主整合信息、選定課題、積極思考、合作探究、遷移創新、多元評價,以發現、反思、解決生活中真實的問題,從而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的發展。
一、準備項目:鋪墊學生資源,搭建項目支架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生資源包括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學習體驗,以及他們豐富的思想和情感。教師應充分認識、利用和開發好學生資源,通過創設開放性的師生、生生互動的交流與分享平臺,有效激活并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想象力和創造力。” 項目式學習具有凸顯學生本位、尊重學生學情、貼近學生生活等特點,因此教師應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有目的地發現真實問題,激活已有知識背景,整合相關項目信息,為啟動項目作鋪墊。
以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四年級下冊Module9 Unit2為例。本課依托有關澳大利亞代表性動物袋鼠的科普文本,展開動物話題的學習。基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課的主題是人與自然范疇下的環境保護,涉及常見的動物、動物的特征與生活環境。本課授課對象為四年級學生,對本話題有豐富經驗積累,但對于介紹動物信息的英語表達不太熟悉,分析動物要素的思維廣度較為受限,研究代表動物的真實動機較為膚淺。因此,筆者在項目準備階段,設計前置性任務,為學生提供多元支架。學生按已知(K)—預知(W)—怎知(H)—知曉(L)的順序漸進性地對于先前知識進行直觀梳理,在沖突與交流中獲得驅動性項目的雛形,同時又基于目標奠定后續項目式學習的方向。
(一)情感支架,喚醒項目動機
教師提出驅動性問題鏈,喚醒學生已有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生成情感動機,引領學生構建深度情感體驗。項目式學習不再是“填鴨式”教學,而是最大程度為學生搭建情感支架,給予學生對于項目的選擇權、發言權。
Q1. What animals do you want to know?? Why?
Q2. Do you want to promote(宣傳) the symbolic animals of a country? Why?
Q3. How do you promote your project result (項目成果)?
(二)策略支架,優化項目學法
學生由于個人經驗和認知不足,所以在項目探究過程中,難免出現無方法、無策略、無效度的探索方式。因此,教師在項目準備階段要為學生提供策略支架,從而有效幫助學生在后續探究活動中尋求資源渠道、細化分工項目,借助工具、策略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三)語言支架,積累項目素材
為實現學生自主選擇項目的最終目標,學生只有積累必要的知識素材和語言素材,才能做到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尋找相關背景知識,分類并歸納介紹動物的多種維度,進行項目素材的整合和重構。
二、啟動項目:創設真實情境,驅動項目生成
真實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項目、理解語言,打通知識與生活的壁壘,感知語言在真實生活中的運用,提高對情境的學習力和應變力,發展核心素養。素養在情境中形成、抽象、遷移、轉化。基于小學生的學科素養和英語語言能力,教師應結合教材單元的主題意義,為學生設定項目目標提供方向,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項目情境,引領正確育人方向,調動學生的參與動機,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學習活動環節 任務形式 真實情境
學習理解 Read Kate's photos and posters to know about kangaroos. 教師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與外國友人分享圖片、文本,幫助學生沉浸于真實情境中,深入研讀與Kate相關聯的澳大利亞文化信息。
應用實踐 Introduce Chinese symbolic animal panda to Kate. 學生基于真實情境,遷移運用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向外國友人回饋、分享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動物熊貓。
遷移創新 Promote more Chinese symbolic animals to people. 教師融合真實情境于全程,激發學生自主選擇課前投票選出的中國代表性動物,向外國友人展示、宣傳更多的中國動物。
筆者根據文本內容,創設課時一 “Why I like Australian animals”和課時二“What I know about Australian animals”依次遞進的話題情境。學生在課時一知其因,形成對國家代表性動物這一主題意義的探究興趣和期待;在課時二踐其行,擬定宣傳國家代表性動物的項目式學習任務。由于項目式學習的周期長,教師在進行多課時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應擅用真實情境串聯文本教學,保證項目學習式的持續性、漸進性、有效性。本次課所為本次單元整體教學的第二課時,基于以上情境,教師搭檔澳大利亞籍外教Kate,在不同學習活動階段,提出以下驅動性項目任務(見表1)。
三、實施項目:提煉結構知識,助推項目學習
項目式學習提倡聯系性學習,力圖通過學習任務的完成促進所學知識的整體關聯。教師在處理文本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與知識的關系、知識與情境的關系、觀念與觀念的關系,使原本零散、細節的信息建立聯系,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系統。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可為學生后續開展相關語用活動、實現知識再建構、形成價值觀念奠定必要基礎,推動項目式學習有序開展。
(一)主題觀念結構化,助推項目育人
項目式學習通常是跨越單課時的持續探究,其探究意義真實、深刻,這要求教師深入挖掘不同語篇、話題背后隱含的觀念聯系,提煉多課時小觀念,服務項目大觀念,為學生建構一個整體性、結構化的觀念框架,為項目式學習提供情感價值。本次課的項目式學習中,教師設計主題觀念結構化關系圖(見圖1),注重保持觀念間的關聯性、持續性、遞進性,發揮項目式學習的課程價值,助推實踐育人、素養落地的項目式學習。
(二)學科知識結構化,助推學習建構
項目式學習旨在讓學習者使用基于探究的方法來處理與研究與主題相關的豐富、真實的問題,從而實現深度學習。由于項目式學習強調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強調達成跨情境的遷移,所以教師不僅需要傳授系統化知識,還需要教會學生理解、形成、運用結構化知識,為學生自主選擇、探究項目問題提供內容、思維支撐,助推學科知識、技能在項目中的再建構學習(見表2)。
四、呈現項目:展示項目成果,豐富項目評價
項目式學習成果是指在項目式學習結束時產生的作品、產品、報告等。項目化學習成果,主要分為兩大類:主要強調“做和表現”的制作表現類成果和主要強調“說和寫”的解釋說明類成果。本次課展示的成果主要是后者。學生最想介紹的兩種中國代表性動物分別為the Golden Monkey 和the Chinese River Dolphin。教師依據學生的興趣拆解項目式學習成果展示任務,展開以下項目成果展示:1.Animal Video Viewing:豐富學生對中國代表性動物的了解,小組自主討論,并著手選擇匯報的動物;2.Chart Reading:學生從閱讀材料中獲取、整合所需的項目信息,為成果展示積累素材;3. Mind-map Building:通過簡易思維導圖,學生初步建構“介紹中國代表性動物”的結構化知識。
項目式學習的評價是與項目式學習成果展示緊密相連的,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元、多維、趣味的評價標準,指導學生使用評價量表進行自評、互評、師評、網絡評價,以評導學、促學。筆者設計了項目式學習成果評價量表(見表3)。
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的項目式學習活動結束之后,并不代表項目式學習活動的終結。學生在課后還可以開展后續探究活動,例如,制作有關中國代表性動物的短視頻、演示文稿和參與課本劇表演等。教師可以進行項目式學習的復盤與提升,例如,反思并優化項目式學習成果評價機制,改進項目式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優化項目式學習策略。
參考文獻:
[1]巴克教育研究所.項目學習教師指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4]吳紅梅.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項目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1(6):1-6.
[5]Milentijevic I, Ciric V C, Vojinovic O. Version Control in Project Based Learning[J]. Computers&Education, 2008(50):1332-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