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亮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經驗性很強的學科,所包含的內容廣泛。它的出現既適應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又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師范院校要注重提升英語專業師范生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能力,使其將來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關鍵詞:英語學科;師范生;綜合實踐活動
作者簡介:馬榮,寧夏師范學院。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屬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充分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一門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價值。與其他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有以下基本屬性:綜合性、實踐性、生成性、開放性、自主性、地方性。
第一,綜合性,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這一點是綜合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特性。綜合實踐活動打破了嚴謹的知識體系和不同類型的學科界限,致力于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
第二,實踐性,注重學生親身經歷。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去經歷、去探索、去嘗試、去感受。在實踐環節,學生會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會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還會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方面也會得到提高,從而更好地成長。
第三,生成性,側重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學生的認識和體悟會不斷加深,創造性思維不斷會被激發,將會生成新的活動主題和目標。
第四,開放性,倡導學生融入生活。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其課程內容、課程形式、課堂組織、教學目標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強調學生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第五,自主性,側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綜合實踐活動在充分尊重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為學生的自主選擇、自由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選擇指導教師,自主制訂活動方案并選擇結果呈現的形式,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負責指導和提供建設性意見,不能越俎代庖。
第六,地方性,注重培養學生服務地方的意識。由于學生所處的地域不同,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目標、活動內容會有所不同。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是加強學校、社會、地方發展之間的聯系,因此在開展活動時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確立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走近社會、關注社會,能夠為促進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和智慧的活動主題。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課程,跟學生的課外活動是有顯著區別的。教師在設計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時,要緊扣學科教學目標,致力于激發學生在活動中去感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熱愛勞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活動育人效果。
(一)資源開發要“深入”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蘊藏于學生好奇的天性和教師敏銳的思維之中。它的課程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生成的狀態,是一種“活頁資源”。教師要根據學生所處地域、年齡結構、知識面等選擇課程資源并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
(二)課程實施要“鮮活”
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研判能力等,教師應該靈活運用。比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依托傳統節日,設計豐富多樣的學習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在交流匯報時,學生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稿形式的匯報,可以采用講故事、朗誦經典詩詞、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匯報學習成果。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既提高了學生查詢資料、甄選整理、交流分享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形式中對傳統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三)評價方式要多元
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要基于學生的參與過程,比如他們的學習狀態、動手能力、創新意識等。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從知識水平、態度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等方面展開。教師應該注重對每次活動的評價。每次活動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成果交流,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總結評價的方式,對實踐活動進行客觀評價,發現問題、找出差距、明確思路,這樣的評價可以成為學生開啟下一輪活動的動力源泉。
(四)組織管理要有序
鑒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屬性,教師在組織實施活動時不但要靈活多樣還要井然有序,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扮演好導演的角色,指導學生搜集、調研、設計、制作、演練、總結、交流、評價、反思等,教師要注重所有過程性資料的收集歸納,并整理匯總。
三、提升英語專業師范生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能力的路徑
英語專業師范生的培養應注重“一專多能”,發展英語專業師范生的綜合育人能力及素質。要提升英語專業師范生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能力,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培養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于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意義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它包含兩種能力:理解意義和表達意義。同時,在聽力理解、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口語表達之外還要增加看的能力。
1.看圖說話,激活發散性思維。所謂看的能力,主要指看圖片、圖表、視頻、表情、肢體語言,它是學習英語的重要方式。英語教材中有大量圖片,引導學生看圖說話,通過觀看圖片學習新詞匯、新句型。
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效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從圖片引出本單元的 target language。利用圖片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
另外,在交流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對方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借此更好地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
2.聽取信息,培養理解、推斷、歸納、綜合等能力。聽的能力是指通過聽理解口頭語言材料的能力以及從口頭語言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在理解信息的基礎上,對現實進行推斷、歸納和綜合的能力。
聽的對象一般是有意義、有情景的口頭材料,比如對話或者獨白;其次,必須從有情境、有意義的材料中理解信息、獲取信息;最后,在理解信息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推斷、歸納和綜合。
從考試的角度如何檢測聽的能力?第一,對聽力材料中事實細節的理解,主要是 when、who、where、why、how 等信息。第二,對聽力材料中交際語言的掌握情況,對背景、話題、地點、說話者之間的關系作出判斷。當然,必須在理解基礎上作出判斷,同時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
3.置身真實語境,創造性地表達情感與觀點。一般而言,學生平時與說相關的訓練主要是朗讀、背誦、讀單詞、說句子。但嚴格意義上,這些不能稱之為說的能力。
說的能力是指口語技能,即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特別是在真實語境中溝通信息、描述事物與情感、發表觀點與意見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常開展的一問一答活動,只是在復述句型和文章內容,沒有真實語境,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表達。
所謂在真實語境中溝通信息、描述事物與情感、發表觀點與意見的能力,首先觀點意見必須是真實的,其次觀點意見是獨特的、有創造性的,代表個人特點的內容。例如,有的教師問南方學生 “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 Why?”, 學生回答 “I like winter best because I can make snowman.” 。語法和句型都沒有問題,但缺少真實的內容。南方很多區域基本見不到雪,學生怎么可能因為喜歡堆雪人而愛上冬天?顯然,學生是在復述書本內容。此時,教師可以追問 “Does it snow in our hometown? Of course not?” ,以此引導學生說出真實想法。機械地背誦、重復,不能真正有效地培養學生。
4.細節閱讀到綜合判斷,注重發展高階思維能力。在考試中,閱讀理解是相當重要的模塊。近年來,英語考試更加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閱讀能力是指通過閱讀理解信息、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閱讀理解主要考查以下幾部分內容:領悟文章主旨、理解文章細節、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義、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簡單推理判斷、理解文章脈絡結構、推測作者的意圖和態度。
可見,閱讀能力不僅是細節理解能力,還包括在理解細節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分析、推斷、綜合、概括、判斷的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提升教學基本功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師生的角色關系,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在整個活動中張弛有度地進行輔導,確保在充分的指導和幫助下使學生有獨立思考、研究和實踐的機會。教師要對教材精研細磨,對學生的指導幫助要恰到好處。要徹底改變之前大水漫灌,學生被動接受、機械學習的模式,花大力氣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善于思考、勤于動手,提升學生搜集信息和甄別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組織引導學生,善于啟發學生,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促進其整體發展。教師必須基于學生的實際需求,研判學生所欠缺的知識點或薄弱環節,在教學中有所側重,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彌補或激活。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應該靈活多樣,教師給學生創設情景,賦予學生不同的角色,讓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完成各項任務。對于英語專業師范生來說,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將英語學科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有效結合起來,通過創設輕松和諧的氛圍,使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勤學、好學、樂學,在知識的熏陶下提高人文素養。
(三)具備廣博的知識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跨學科性,英語專業師范生在教學過程中,能熟練駕馭英語學科知識的同時,還需要結合其他學科知識,需要多個學科思維的融合。同時,格外注重每個學科核心概念及學科間大概念的關聯,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時,既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又要注重啟發學生對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作為英語教師,必須扎實掌握專業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設定教學目的,設計教學內容和環節,在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將新知識、新方法介紹給學生,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作為講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如文學、科技、化學、地理、生物、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等。這樣才能夠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
(四)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創新。無論是教學設計、教學形式,還是教學手段都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比如角色扮演、文字游戲、戲劇表演、情景短劇、故事改編等形式,又如課后或周末充分利用校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角、猜人物、文化分享、辯論會等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除此之外,教師應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將枯燥的語言和語法形象化,讓學生充滿樂趣的氛圍中學習。
參考文獻:
[1]徐勇.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缺失的應對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17(4):130-131.
[2]樊曉燕.“實踐型”英語師范生的培養模式[J].教育評論,2014(7):75-77.
[3]黃明香.師范生英語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策略實證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4]榮欣.英語專業師范生教學能力現狀及改善途徑[J].文教資料,2016(1):164-166.
[5]吳艷華.新課改背景下地方高師院校英語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6):137-138.
[6]趙風云.英語師范生學科教學能力發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7]羅明禮.地方高師英語專業師范生培養質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2(1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