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教育承擔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任,創新創業教育是理論實踐性教育,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高素質人才,是現階段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近年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加強,部分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忽視對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引導,探索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路徑非常必要。文章概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理論意義,探討高校轉型下思政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路徑。
關鍵詞:高校轉型;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112-04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支撐,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各級政府部門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高度重視。近年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取得積極進展,但部分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忽視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培育,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方法等滯后于素質教育要求。思政教育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建設實踐創新具有深刻意義,如何實現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融合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可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高校轉型背景下,探索思政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路徑具有重要理論及現實意義。
一、高校轉型下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分析
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途徑,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后,近幾年,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成為國家重要會議的高頻詞,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對落實創業帶動就業戰略要求具有重要意義[1]。高校要深刻明確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的理論內涵,全面認識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工作融合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兩者有效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
(一)高校創新創業與思政教育內涵
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思政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重要部分,承接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任務。思政教育是隨著社會階級產生出現,指社會群體對成員施加影響,使其形成符合階級所需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2]。教育部出臺《關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管理學生自主創業,需要在學校專業基礎上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能力。
創業是不斷開創新事業、積累財富的過程,廣義上指為開創新事業從事社會實踐互動,狹義上指主體以創造價值為目的,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服務的經濟活動。創業是有計劃及復雜系統的社會實踐活動,創業教育是培養具有開創精神的人,以開發青少年創業素質為目的,在普通與職業教育領域實施具有獨立性的教育體系,廣義上的創新教育關鍵是將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作為核心要素[3]。創新創業教育是新型的教育理念模式,主要任務是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狹義上創新創業教育是為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進行的教育改革活動。創新創業教育指政府、高校與社會協同育人下激發學生創造潛能,把學生培養成為開創型人才。創新意識是創新創業思想形成的發端,創業精神是創新教育發展的動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意義
創新創業教育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創新創業教育突出教育內容實踐性與教育模式靈活性等特點。高校思政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創新創業教育要借助思政教育成功經驗指引其發展[4]。高校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中引領大學生思想觀念、增強其創新創業信心能力、實現教育社會與個體功能的統一。創新創業與思政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二者融合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學生雙創教育中具有導向激勵調節育人功能,思政教育導向功能體現在指引政治方向、引領價值取向,激勵作用包括構建動力機制、增強創業自信,調節作用有外在人際關系與內在心理狀態,育人價值分為培養人文精神與道德品質。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具有內在統一性,但在教育目標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性,二者培養目標各有側重點。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揮重要作用,體現在以誠信教育養成創業基本素質、以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創業精神、以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業觀、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主體意識、培育特色創新創業校園文化[5];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拓展思政教育的內容,實現思政教育目標。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關系到人才培養這一核心問題,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依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有利于實現大學生社會價值[6]。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有利于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7]。思政教育是解決社會矛盾的主要途徑,雙創教育是對思政教育內涵的豐富,二者融合發展對高校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思政教育包含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有助于豐富大學生思政教育內涵。
二、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狀
如何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政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教育部《關于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創新創業教育要以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取得良好成效,隨著高校轉型發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融合面臨諸多挑戰,要全面分析創新創業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困境,探索有效融合路徑。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與思政教育融合中的問題
近幾年,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多數高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實踐取得積極成果。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目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創新創業與思政教育融合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8]。大學生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存在發展觀念模糊、缺少創新性教學模式等問題,表現為大學生思政工作者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到位、對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研究不足、思政工作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力度較小。
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存在教育方法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未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合力等問題,體現在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度不夠、對營造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氛圍重視不足。馬克思主義原理課堂中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較少,形勢與政治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大學生創新創業扶持政策本應成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很多學生不了解創業環境,大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停留于對重點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培養方面。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者、傳播者,部分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對學生理想信念等方面重視不足。高校要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拓展教學思路,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運用思政教育理念明辨是非。
(二)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分析
我國高等教育實踐中長期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問題,思政教育實效性不足,導致師生對思政教育實用性功能存在質疑。市場經濟發展滋生功利化價值觀,制約思政教育在“雙創”教育中作用的發揮。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面臨教育者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不足、學生對創新創業認識存在誤區、社會環境對創新創業教育支持度不足等方面困境,主要原因是創新創業教育認知模糊,大學生認知偏差弱化“雙創”教育成效,創新創業教育育人體系不完善。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主客觀因素制約思政教育價值,客觀上“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關系脫節,主觀上高校雙創教育認知偏差,主客觀因素挑戰對創新創業教育造成沖擊。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主觀認識模糊,影響思政教育的價值,表現為目標設定功利化、評級體系定量化。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定位不準確,與思政教育融合未形成系統理論。大學生是創新創業教育主體,學生主體認知的強弱有賴于思政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發揮,思政教育面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等現實沖擊,功利化也影響著創新創業教育。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創新創業教育育人體系建設程度不同,大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建設層次單一、實效性有待提高等問題。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受到功利主義價值觀阻礙思政教育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制約創新創業教育開展、“人本”辦學理念貫徹落實不夠等方面挑戰,主要由于思政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研究不足,融合教育機制尚未完善優化。由于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目標不明確,社會環境推動力不足等導致思政工作與“雙創”教育融合不足。大學生對思政教育融合“雙創”教育認識度偏低,部分學生缺少拼搏精神與抗壓能力,缺少創新創業精神。家庭成員價值觀也對學生樹立創新創業意識具有重要影響,當代大多數大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固守傳統思想觀念,不希望孩子創業,淡化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
三、高校轉型下思政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路徑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思政教育引領大學生創新實踐,對解決我國增長動力轉換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高校面臨服務創新型國家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轉型發展的關鍵環節,高校思政工作融入雙創教育具有理論可行性與現實必要性。近幾年,各地高校積極探索雙創與思政育人融合發展并取得階段性成效,新時期思政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要發揮校園德育功能,拓展產學研合作平臺,從課程師資等方面構建銜接互動機制。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思政工作思路
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成為主旋律,高校創新創業與思政教育融合要提升高校教師主導認知,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主體認知水平,從課程評價機制等方面完善“雙創”育人機制。教育主體應發揮思政教育作用,突破工具化教育模式制約因素,必須深刻認識“雙創”教育中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確立“雙創”教育中“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理念。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思政教育要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中心環節。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發揮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功能,注重對學生政治道德品質的培養。高校要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探索教育目標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融合策略。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類課程要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高校應將各門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高校課程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是貫徹課程思政的體現。高校要重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構建“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格局,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
思政教育融入“雙創”教育是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畢業生融入社會進行工作的重要動力,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創新的必然方向,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教學體系相互依托,二者價值取向具有高度契合性,教學方法具有相通性,思政教育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要實現價值引領,構建課程內容銜接機制,建立師資隊伍協作機制。高校管理需要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從而為思政創新創業教育參與主體提供動力。“雙創”教育成果與思政教育是隱性聯系的,高校要合理把握激勵約束,讓參與主體迅速得到反饋,抓住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參與主體真實需求。
(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雙創”教育措施
高校“雙創”教育與思政工作融合要明確方向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構,拓展思政教育在“雙創”教育中的途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雙創”教育,建立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的“雙創”教育機制,強化思政教育對大學生“雙創”教育指導;以思政教育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要堅持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統一,要豐富價值引領載體,構建思政雙創課程師資與實踐融合機制。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工作的整合要明確培育大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增強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目標;通過建立全方位師資培養體系,構建全程銜接評估機制,明確創新創業教育職責,提升“雙創”教育融合質量;從增強校企合作、倡導社會擔當與推進師生共創方面提升思政教育融合力度;貫徹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機制,要成立校級實體部門,建立指導委員會,保證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有效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等,思政教育融入“雙創”教育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及創業能力,培養出高質量創新創業人才。高校層面應成立領導小組全面開展融合工作,要發揮輔導員、班主任的引導作用,輔導員要時刻關注大學生的心理變化,根據學生的特點幫助其找到適合的創新創業項目。
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入“雙創”教育要樹立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通過思政教育培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能力品質,通過加強校園創新文化環境建設,將思政理論課融入“雙創”教育等措施拓寬“雙創”教育融合路徑。創新創業教育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校內外齊抓共管才能深化“雙創”教育改革。要發揮高校、家庭、政府與企業協同育人優勢,發揮職能部門協調聯動作用。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開展“雙創”教育要加大場地建設等方面的保障力度,要健全思政教育融合“雙創”教育師資隊伍,不斷創新大學生“雙創”教育保障機制。評價激勵約束機制有利于對“雙創”教育評價內容不足方面及時調整,高校要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堅持思政教育滲透理論,需要不斷完善長效運行監督機制,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
四、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推進高校教育改革非常迫切。隨著“雙創”教育不斷深入發展,做好“雙創”教育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目前思政教育存在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雙創”教育融合思政教學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人才支持是高校的重要歷史使命。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優勢帶動“雙創”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高校轉型背景下思政工作與“雙創”教育的整合面臨諸多困境,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融合銜接機制,加強組織管理機構保障,拓展實踐平臺路徑,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星,王怡媛,刁妍,等. 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元素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路徑研究[J]. 科教導刊,2022(11):134-136.
[2] 代硯春,孫美玲.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探究[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21):1-3.
[3] 萬芷吟. 高校思政教育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J]. 科教導刊,2021(10):79-81.
[4] 蔡強. 基于CiteSpace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進展的可視化分析[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1.
[5] 王磊,張同賀.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路徑探索——以威海市部分高校為例[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06): 13-16.
[6] 周雅安. “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探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76.
[7] 趙娟,張錢. 高校創新創業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索——以銅仁學院為例[J]. 智庫時代,2020(09):158-159.
[8] 欒阿詩,劉迪. 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究[J]. 科技創業月刊,2019,32(03):70-73.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升本轉型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徐州幼專個案研究”(項目編號:2018SJSZ660)。
作者簡介:馬娟(1984—),女,博士,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