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技術迭代更新加速,創新驅動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就需要主動適應產業變革的大趨勢,將產教深度融合作為高職院校發展的動力源泉、平臺載體和靈魂支柱,探索開放式、一體化與差異化發展戰略,精準對接產業鏈高端技術技能,激發多元主體內生動力,聚焦協同育人與模式創新,主動服務國家戰略。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戰略選擇;實現路徑
[作者簡介]姜運?。?971- ),男,重慶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副教授。(重慶? 404155)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19年度人文社科項目“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戰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SKGH266,項目主持人:姜運隆)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5-0060-07
回顧世界發展史,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會引發一次工作革命,也會引發新一輪教育革命,同時也會引發學校發展的一次重大變革。當前以“互聯網+”為主流的數字革命,已經深深地影響到高職院??沙掷m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大力支持產教融合與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目前,產教融合與創新驅動已經超越資源、規模、資金、設備等傳統驅動要素,成為當今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變量,在高職院校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產教深度融合: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立足之本
1.產業轉型升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源泉。產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而來的是“被改寫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能力結構發生改變,部分勞動力被取代,勞動力市場延伸延展等。高職教育作為一種依托產業發展的類型教育,在面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顛覆性變化、產業科技的迭代更替、產業人才需求的重大變化時,倍感發展壓力?!袄t思變,變則通達?!备呗氃盒V挥修D變發展理念和改革思路,圍繞“被改寫的勞動力市場”的現實需求,以產教融合為突破口,以協同創新與開放共享為目標,共建產、學、研、創一體化平臺,構建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融通機制,通過專業集聚、課程集約、教學混合、能手互聘、互建互管等措施開展深度合作,并將典型生產案例納入教學內容,釋放產教融合內發動力,才能有效提升自身高質量發展能力,更好地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讓行業企業真正“離不開”,而不是成為“可有可無的選擇”。
2.校企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平臺載體。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在發展理念、目標、利益點、價值觀等方面存在不同,這導致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資源的關聯與共享度不高,生產實體轉化為教育載體的進度滯后。因此,只有解決產權界定、利益分配、責任劃分、風險規避等影響資源整合的問題,才能有效依托“企業生產部門+學校產業學院”“企業研發中心+學校大師工作室”“企業孵化基地+學校創客工場”等載體組合形式,充分發揮實體集群、功能集聚優勢,促進校園、研發園、孵化園、產業園等的有機融合,共建“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打造學生實習實訓的“升級版”,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以真實的員工身份,參加真實的實踐工作,受到真實的企業文化熏陶,獲得真實的實踐知識和實踐體驗,真正實現與生產“零距離”接觸的目標。
3.企業工匠精神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靈魂支柱。工匠精神作為企業文化的靈魂,是一種信仰型人格,是中國制造的精神動力,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凝聚力,更是職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與發展驅動。然而,一些高職院校只重視學生可以“學到”的專業知識、技能、經驗等顯性知識,忽視了通過“熏陶”獲得的工匠精神等隱性知識,堵塞了工匠精神的多元認知和培育途徑,導致立德樹人缺乏必要的企業文化支撐。因此,只有將工匠精神融入各類課程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才能讓工匠精神成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二、實施組合戰略: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1.辦學跨界協同:開放式發展戰略推進產教深度融合??萍硷w速發展、信息技術快速迭代、互聯網全面普及、新興的商業模式不斷出現、動態的市場競爭全面顯現、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不斷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發展?!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备呗氃盒R獙崿F高質量發展,就需契合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各項特征,運用“交叉與多維”視角,以跨界協同作為主線,及時把握經濟和技術發展趨勢,進行科學準確的預判,制定開放式發展戰略,將各類主體、資源、實體、技術等有序整合,突出關聯、推進集聚集約、注重功能集合,讓自身治理結構更高端、辦學效率更好、服務供給更有效,在戰略決策層面獲得可持續發展機遇與核心競爭優勢。
就辦學跨界而言,高職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實踐性、職業性、開放性是其本質屬性,跨界辦學是其實現途徑。高職院校通過辦學跨界,與經濟發展新常態同向同行,是其前瞻性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政校行企”多方合作,構建跨界合作與跨界融入機制和策略,通過生產與教學的跨界、企業與學校的跨界、工作與學習的跨界、師傅與教師身份的跨界、學徒與學生身份的跨界、職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跨界,解決企業與學校割裂的桎梏、工作與學習分離的藩籬,實現職業與教育的融合、現代企業制度與現代學校制度的融合、工作規律與學習規律的融合、職業成長規律與教育認知規律的融合、企業發展與學校發展的融合,營造學校自由寬松的發展氛圍、多元開放的辦學環境、深厚廣博的創新底蘊。
就辦學協同而言,高職院校與產業協調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高等職業教育和產業兩個系統,并且兩個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與制約。在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要與產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就必須沿產業高端化路線前進,把握產業結構高端、技術高端、產品高端、服務高端等戰略競爭優勢,緊密依托產業演進的趨勢提升自身技術整合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并明晰產業集群、產業融合、產業轉移、產業競爭力的規律、特征與效應,探尋多學科、多領域、多主體、多部門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從機制與模式創新入手,找尋高職院校與產業協調發展策略,推動“政校行企”共圖發展、共享資源、共謀創新,實現多方共贏,破解“結構性慣性”所帶來的彼此分離,解決高職院校與產業高質量協調發展的問題。
2.辦學縱橫銜接:一體化發展戰略構建立體育人體系。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開放性辦學本質決定了一體化辦學路徑成為必然。就外部辦學環境而言,不可避免地要與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實體深度合作,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形成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就內部辦學環境而言,通過學校、二級院系、專業集群、教學團隊、科研創新團隊等的多領域、多學科協同與治理結構優化,促進學校內部形成合作與整合共同體,系統推進一體化合作育人進程。
在設計層面,高職院校要實現辦學的一體化推進,就需獲得三個方面的支撐:一是資源要素一體化,即取消對生產和教學資源要素流動的限制;二是制度一體化,即各利益相關者間要達到制度體系構建的協調一致;三是技術流動一體化,即各種技術包括先進技術在各合作主體間自由流動。當然,一體化發展也會存在不同的聲音。一體化發展是向既定的合作與協同模式發展,但現實與理想往往存在不小的差距。一體化不是完全一致的共同行動,由于各利益相關者的動機、利益和目標等不同,可能行動也會有差異,甚至各利益主體間產生利益沖突。因此,一體化是競爭、磨合、合作的產物,是除去“摩擦成本”的一體化,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一體化。
在策略層面,高職院校辦學要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就需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高質量發展理念,在分析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影響和制約因素的基礎上,靈活選擇具體實施策略。通過“政校行企”一體化合作、“中高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課訓賽”一體化教學、“產學教研”一體化育人、“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等縱橫銜接、融合貫通的實施策略,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在此過程中,通過“政校行企”的跨界協同與深度合作,讓一體化發展按照“碎片化合作→有限化合作→一體化合作”路徑,推動合作從分散走向集中、從部分走向整體、從破碎走向整合,促進培養要素的一體化配置和使用,構建人才培養要素自由流動機制,打造互動式一體化辦學生態系統,構建立體育人體系,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3.辦學品牌培育:差異化發展戰略打造特色職教品牌。高職院校特色發展的特征集中在獨特性(學校獨有)、穩定性(相對穩定)、認可性(社會認可)和發展性(發展的與時俱進)。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根據自身辦學底蘊特征,在滿足自身個性化發展要求的基礎上,通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走”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形成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優勢和特色,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社會服務,做到“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打造穩定、優質、高效的職教品牌。
高職院校要做到特色發展,首先是特色定位,然后才是特色培育。關于特色定位,高職院校應從辦學底蘊、類型特色、自身優勢和劣勢、面臨機遇和挑戰、當前創新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教學特色、育人特色、管理特色、科研特色、服務特色等方面進行精準定位。關于特色培育,高職院校不能只注重局部而忽略整體,也不能只注重全面而不重精專,更不能無所作為而只注重提煉,而是在基于產教融合、多元辦學、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類型特色的基礎上,保持教學端、產業端、過程端的有效銜接,促進比較優勢和特色優勢的有機結合,并識別、防范、控制差異化辦學風險,形成系統的資源配置方式和戰略應對措施,確保辦學投入的高效管理,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發展核心競爭力。
就高職院校的特色發展策略而言,一是構建辦學要素重構體系。高職院校根據學校特色發展定位情況,對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服務模式、評價模式等進行系統化分析,以產教融合為引領、以教學改革為支點、以服務產業發展為目標,將辦學要素特別是稀缺資源要素進行立體重構,支撐學校特色發展。二是構建特色品牌培育體系。高職院校將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政策優勢、要素優勢等有機銜接,跨界構建“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前沿生產技術+教育規律+生產規律”的特色培育體系。從教育“產品”,即從教育理念、模式、內容、方式等方面謀求變革,實現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打造特色前沿品牌,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提升教育服務供給能力。三是構建特色品牌保障體系。高職院校通過搭建職教聯盟、職教集團、校企產教學院、校企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校企研發推廣中心等載體和平臺,針對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情況優化專業學科布局、共享特色優勢資源,避免惡性競爭,解決辦學同質化、辦學轉型提升等問題,破除“千校一面”現象,延長特色品牌的附加值、影響力、競爭力,保證規模與質量、教學與評價、發展與制約的有機統一。
三、集聚優勢創新: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1.對接產業鏈高端技術技能,專業跨界集群融合發展。高職院校辦學對接產業鏈高端技術技能,將高技術產業與學校辦學進行關聯,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有利于打破技術、行業、產業壁壘,讓教學價值鏈向高附加值、高科技方向延伸,提高學校創新能力。而專業跨界集群融合發展,能有效促進資源的共享與融合,加快要素的重構與整合,加速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提高資源使用效果,降低創新成本,激發學校創新潛能。
高職院校需加快產學合作體制機制改革,主動對接知識技術密集的現代高端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契入產業一流的研發創新創意基地、戰略新興產業重點孵化基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策源地。在此基礎上,學校專業跨界集群發展方向應根據學校總體架構和功能布局進行設定。一是按領域軸向發展。以校內已有專業群的主干專業為主軸、支撐專業為次軸,規劃好主軸和次軸服務經濟發展的領域、目標、任務、舉措、保證等,穩步推進專業群建設。二是按功能特色發展。分析學校所服務產業的發展趨勢,據此科學規劃和設置校內專業群的主導功能,引導專業準入并構建服務相關對接產業的專業群,建成分工合理、聯動發展的專業集群。三是項目帶動發展。多所高職院校深度合作,根據大企業、大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等的大項目或者龍頭項目,以及其帶動的相關配套產業鏈需求,組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專業集群,采取訂單培養、基地共建、共同攻關等舉措,推動專業群高質量發展。
每個專業群的發展要圍繞“特色、優勢、潛力”展開,可以設立四個“功能區”?!耙惑w化教學功能區”為校企提供工學結合的教育教學服務,“產教研發功能區”為多個科研教學團體和機構提供創新研發平臺和載體,“孵化服務功能區”為產教合作主體提供創新創業孵化服務,“研發產業化功能區”為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提供配套和依托。同時,不斷加強各“功能區”的相互關聯與協作,通過數字賦能共享信息資源、創新領航共享先進技術、跨界協同共享先進經驗,有效拉伸延長服務鏈條,優化和拓展服務功能,讓專業群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整體提升各專業群發展質量。
2.激發多元主體內生動力,整合與共享產教優勢資源。高職院校要在“政校行企”框架內實現資源共享目標,就需開展治理體系與治理結構改革,將高職院校的“一元治理”轉換到多元主體的“多元共治”,促進各利益主體的深度融合。通過建立集制度、標準、管理于一體的管理體系,以及共建、共聯、共享的協同治理體系,讓各利益主體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在思想觀念上,向開拓需求市場和開放資源轉變;在資源配置上,向圍繞特色培育和注重效益轉變;在資源應用上,向突出重點和突出效益轉變;在資源管理上,向集約化、精細化、流程化轉變,從而保證治理高質量與運行高質量,促進資源要素的質量升級和創新,真正解決由于歸屬、性質、組成等各不相同導致資源整合與共享存在各種障礙的問題,激發多元主體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產教融合中,高職院??梢詫哟箜椖?、大公司、大產業,實現優勢資源“直接”共享。一是資源互補式共享。將“專業鏈”對接“產業鏈”、“課程鏈”對接“技術鏈”、“人才供應鏈”對接“市場需求鏈”,突破體制、區域、領域、行業等障礙,打破教學資源與生產資源的“點狀分割”狀態,形成布局合理、適度超前、滿足對方需求的資源互補共享策略。二是資源可持續式共享。堅持走校企循環發展之路,充分考慮產教資源、創新資源的時效性,分析創新生態鏈和產學合作生態系統的資源組合形式,圍繞產教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市場,選擇相應的資源循環共享策略,讓產業上下游、產業與高職院校、高職院校之間的資源共享達成可調節的動態平衡,構建產業與學??沙掷m發展的資源供給鏈條。三是資源互動式共享。在資源共享中突出產教合作特色,重構資源配置和要素組合。校企資源配置注重集聚,要素配置注重集約。校企共同做強資源存量、做大資源增量,把產業資源轉變為教育資源、把教育資源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不斷延展資源產業價值和學校發展后勁。
在產教融合中,高職院校可以契入新平臺、新模式、新業態,實現優勢資源“間接”共享。在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材料、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政校行企”依托本區域或者跨地區、跨省份組建的職教集團(聯盟)優勢資源,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并選派人員進行管理。資源共享平臺可以借鑒淘寶、京東、美團、攜程等平臺的運營模式,即平臺本身不包含資源,而是起著連接各方可利用資源的作用,各相關主體都可以牽頭和主導。當然,資源共享平臺也可以交由第三方機構予以搭建和管理。在共享資源范圍內,資源共享平臺將各方能夠提供的較高水平的人員、技術、設備、數據等整合匯集在一起,通過個人電腦、數字手機等網絡終端就可以進行資源的查詢、選擇和使用預訂,從而讓個人和組織在使用平臺資源的過程中,減少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也讓“政校行企”之間資源擁有和需求之間的聯系更為平順,提升各主體在資源共享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協同育人與模式創新。當前,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產業需求側發生改變。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與政府、行業、企業、其他高職院校等利益主體跨界協同,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有效配合,在制度創新、權益分配、風險分擔、激發活力等方面取得突破,共同構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協同辦學機制,共同探索辦學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服務模式改革、評價模式改革的合作路徑,為產業中高端提供優質服務供給,破解供給與需求不協調、不匹配、不平衡的問題,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無縫對接。
在協同育人過程中,一是讓“破”與“立”思維成為貫穿全程育人的主線?!捌啤本褪且愿母餅橐I,“政校行企”深度合作,在協同育人中確立供給側改革思維,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打破因循守舊的工作慣性,打破各自為政的發展模式;“立”就是要在協同育人中確立用戶思維,以服務學生發展為前提,強調治理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激發全要素活力,培育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的育人新動能,推動“政校行企”在合作育人中實現學生發展的“個性定制”。二是打造能保障高職院校有效供給的供需聯動通道。建立健全高職院校與產業聯動協同機制、人才需求市場與就業反饋聯動機制、專業課程改革與產業升級轉型聯動機制,其中,政府應按企業辦學投入實際進行稅收減免、撥款補貼、風險補償、生產項目扶持、購買企業教育項目等;學校應提供高質量企業人員培養培訓、校內優勢資源共享、先進技術支持與共享等;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協同育人,實現成本分擔和成本補償,深度參與育人過程。三是構建多元主體深度參與學校辦學的協同機制。各利益相關主體不僅要實現優秀人才的互聘、特色資源的共建共享等,更要深度契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積極參與學校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專業建設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等機構的活動,基于產業需求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相融合的要求,把脈問診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培養等教學建設,推進學校辦學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建立起以學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協同辦學機制。
在育人模式創新中,主要實施三種模式創新。一是培養模式創新。要將當今科技革命作為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力量,以工匠精神培育為主線,深度推進“政校行企”多主體協同育人,為學生發展提供自由寬松的社會氛圍、多元開放的學習環境、溫馨和諧的服務體系,并通過 “學做一體”“知行合一”的培養體系改革,讓學生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社區,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溝通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從“溫室”到“社群”、從“一技之長”到“一專多能”、從“贏在起跑”到“贏在長跑”(成為終身學習者)。二是教學模式創新。由于世界已經進入萬物互聯時代,數字、物理、生物等技術跨界融合,傳統的課堂教學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數字原生代”學生的現實需求,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成為必然。因此,協同辦學主體只有集聚生產與教學優勢資源,充分運用移動技術、互聯網、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人機互動等數字化教學手段,構建連通、跨界、開放、交互、合作、創新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多維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才能讓學生緊跟當前科技發展步伐。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灌注知識的“講臺圣人”,而是能將最新技術整合到教學中的“身邊向導”,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引領者”。三是評價模式創新。積極開展“多元互動式”評價模式改革,評價主體囊括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第三方機構等多元主體,其中學生既是評價客體,也是評價主體;評價范式采取“回應—協商—共識”的評價路徑,以實現“共同建構”;評價內容側重于職業技術技能提升、創新能力培養、工匠精神養成;評價形式采取“學習+工作”“線上+線下”“過程+結果”“質性+量化”等多種形式;評價過程傾向于實時性、開放性、工作化、可視化、個性化評價;評價結果應用重在發揮導向激勵、診斷改進、反饋調節等功能,讓各評價主體在共同價值認同的基礎上,通過“多元互動式”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高職教育從“功能導向”轉向“人本導向”,真正回歸教育的本源。
4.瞄準創新驅動與前沿突破,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作為一個既有需求拉動,又有技術推動的一體化體系,與學校的辦學底蘊、文化傳承、現實環境等密切相關,但創新驅動與前沿突破是高職院校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高職院校、區域產業、地方政府作為創新主體,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服務平臺,對接中高端產業和前沿先進技術,釋放創新要素潛能,進行創新驅動是促進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為規避創新資源投入風險,高職院校需要根據自身創新環境和創新條件,辨別到底是采取漸進性創新還是顛覆性創新、對接傳統產業創新還是對接新興產業創新、單一創新還是集成創新、技術創新還是模式創新,并從創新成本與創新績效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選擇,確定資源要素是選擇性投入、適度投入,還是重點投入。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通過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優化創新路徑,形成創新“組合拳”,按照“創新試點→創新總結→創新流動→創新應用和推廣”的流程,打通創新鏈條,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自身特有的辦學品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高職院校要在創新驅動中有所突破,就需以體系建設為引領,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深化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為主線,把握國家戰略對人才、培訓和技術創新的需求,打造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一是構建“兩個體系”。以服務鄉村振興、制造強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目標,高職院校利用“政校行企”跨界協同機制,系統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提升承擔重大任務的能力;通過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產品等的研發與推廣,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高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從“長期跟跑”轉向“持續領跑”,同時,高職院校依托職教集團(聯盟)、校企產教學院等產學合作載體,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服務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現實需求,在服務理念、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服務模式等方面與區域經濟發展深度對接,構建“個性化服務體系”,實現“點對點”的專屬服務,從“大有可為”到“大有作為”。二是站好“兩個講臺”。高職院校主動把握國家重大戰略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政校行企”共建產教深度融合平臺,將產業鏈、教學鏈、政策鏈、信息鏈、人才鏈“五鏈”融合,瞄準技術技能前沿,引導新科技、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等創新資源集聚融合,深入推進工學結合學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特別是加強農民工、下崗職工、退役軍人、新型職業農民等高職擴招生的教育教學改革,站好“學歷教育的講臺”;同時,根據產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職工技術技能升級培訓、實用技術技能培訓等多形式、多層次、多類型、多領域的培訓,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站好“培訓教育的講臺”。三是融合“兩個學院”?!罢P衅蟆鄙疃群献?,共同打造“創新學院”和“產業學院”?!皠撔聦W院”主要包括創新研發平臺、協同創新平臺、創新基地、創新孵化中心、眾創空間等平臺載體,主要功能為集聚創新資源,進行創新創意創造;“產業學院”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轉化區、特色科技示范園區、主導產業集聚區、特色產業集聚區等產業平臺載體,主要功能為進行成果應用、推廣和生產。高職院校通過“兩個學院”的無縫對接、雙向互動,針對不同的創新方向調整學校的發展重點,精準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需要,解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中服務國家戰略的問題。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正處于大轉型、大改革、大開放的時代,產教融合與創新驅動已然成為破解高職院校發展矛盾的關鍵所在,成為驅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辦學策略。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只有通過辦學跨界、產教協同、特色培育等措施,才能在完善教學體系、促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學生能力發展、促進開放合作、提高就業率、增強核心競爭力等多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竺乾威.從新公共管理到整體性治理[J].中國行政管理,2008(10):52-58.
[2]劉興恕.新時代高職院校特色發展的實踐探索——以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1(6):62-65.
[3]郭廣軍,趙雄輝,鐘建寧.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與供需聯動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10):5-11.
[4]姜運隆.跨界與連通:高職院?;旌鲜浇虒W模式的建構與實施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21(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