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新時期教育的根本任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在注重德行教育的基礎上,以德行為先,以思想教育為重點,貫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創新教學模式,以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確的品德思想和德育行為,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在感受中成長。
關鍵詞:陶行知思想;立德樹人;初中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23-0055-03
引? 言
在現代教育中,“立德樹人”是指導人才教育的重要理念。任何學科教學都應以德行為指引,以建立德行為目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尤其如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引導學生向善、向美的重要學科,而初中階段又是學生思想行為逐步成熟的關鍵階段,正確的思想道德和法治觀念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從根本上推動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塑造[1]。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啟示
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由此可見,道德是引導人才的關鍵,比才學更加重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對教育教學體系的影響十分深遠,他提出的“生活教育論”全面地闡釋了教育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將教育行為落實到真實的生活中,指導我們結合生活實踐開展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來自生活的藝術。它的課程內容與生活密切相關,許多知識和思想都需要在生活中體驗和感受。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體驗其思想和內涵。這正契合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構建活的教育,在生活中感受“德行”的力量,最終培養德行品質,收獲
“立德樹人”的成果。
陶行知先生強調“在生活中實踐,以實踐推動學習和教育”。因此,教學不僅是思想和規則的傳授,還包括言行的引導與實踐的摸索。教師要通過建立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新穎的教學模式下開展知識探索和體驗,更好地感受生活教育的魅力[2]。
二、陶行知思想指導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由于學生的思想活躍,極具可塑性,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擯棄傳統的灌輸式、固化式的教學方式,而應當以創新的“活”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開展知識的學習,幫助他們建立全面的文化體系,開發屬于自己的文化寶庫。
(一)問題化模式,在自主思考中提升
巧妙的問題設置是激發學生思考動力的重要媒介。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之心,問題的提出可以引得他們爭相思考。在靈活而開放的問題環節中,學生能夠獲得學習的主動性,以自主的方式開展探索和討論。相較于傳統模式,這種問題化模式更具挑戰性和吸引力。教師適宜地提出問題,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適時提出開放式、探索式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自主思考,提升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八課“探問生命”為例,生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生命來源于哪里?”“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生命可以永恒嗎?”諸多關于生命的問題吸引著無數的學者,同樣也吸引著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他們對于生命還沒有形成系統和直觀的認識,但是抱著極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興趣點,提出開放式或探索式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開展自主探索。例如,“有人認為生命是短暫的,你的想法呢?”“生命的接續和傳承意味著什么?”等。結合這些具有啟發性意義的問題,學生會積極思考怎樣的生命才算是短暫的,怎樣又算是永恒的。帶著這樣的疑問,學生會從各種渠道獲得他們認為能夠解釋或有用的信息。有的學生會看到不同的生命消逝的實例,也能夠看到歷史上留名青史的人物實例,有些生命逝去了就不再留下任何痕跡,而有的生命雖然逝去了,但是有很多人懷念他、紀念他。通過問題的設置,教師可以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和思考獲得對生命意義的初步理解,而后在課堂上通過各種體現生命價值的事例,讓學生感受到即使在歷史長河中擁有短暫的生命,也能夠創造出值得永恒記憶的價值,從而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更加珍視生命,尊重生命,進而獲得思想水平的提升[3]。
(二)小組化模式,在合作探究中深化
眾所周知,德行教育貫穿于生活的全過程,同樣也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因此,學習的過程也是思想與品德構建的基礎環節。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是幫助學生促進探究能力的手段,更是引導他們在學習中提高德育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合作中獲得協作能力,在競爭中推動思想進步,奠定德行品質的基礎。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化模式,通過小組合作形式帶領學生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蘊含的德行思想和法治觀念,同時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成長,深化德行品質。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揭開情緒的面紗”教學為例,情緒是極其復雜的存在,但正是有情緒的存在,才使得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如何讓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情緒、接納情緒,從而做情緒的主人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以小組為依托,以情緒為對象,開展對情緒的探索和研究。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并設置幾個產生不同情緒的事件或案例,而后讓學生在組內分工合作,一部分學生模擬并體驗,另一部分學生從旁觀察記錄。親身體驗的學生在事件結束后可以說出自己剛才經歷這些事件的感受,而觀察的學生可以寫出自己所觀察到的不同角色的情緒變化,以及他們認為可能影響情緒的原因等。這樣的合作活動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隨著情緒主題活動的深入,學生在過程中可以對組員之間所展示出的情緒進行分析和收集,而后客觀地分析和看待小組成員的任何情緒。在相互幫助和協作中,學生能夠逐漸于情緒之外看待情緒。使得情緒控制能力逐漸提高,進而以更加客觀和積極的態度對待情緒,對以后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
(三)生活化模式,在實踐環節中體驗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生活中教育、教育中實踐”是生活教育理論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它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可以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離不開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在生活化模式中,學生能夠真切地體驗和感受到教材思想知識的內涵,能夠真正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的行為表達。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融入生活化模式,將實踐活動帶進課堂,將課堂融入生活實踐,使學生在實踐環節中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的力量,從而提升自己的德行能力。
例如,在教學“遵守社會規則”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引導學生開展多樣的生活實踐活動,帶領學生體驗生活中的社會規則,如公共圖書館的規則、交通規則等。生活中的規則不僅體現在這些可見的要求上,還體現在那些看不見的規則中,如對長輩的尊敬、對幼小的愛護、對環境的保護等,這些都是從生活中萌發出的促進人成長和推進社會健康發展的隱形規則,它們就像是一根無形的牽引繩,引導著人們在生活中的行為和思想。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尋找古往今來的規則,如《元史·許衡傳》中記載的“許衡不取道旁梨”的故事,探索“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思想觀念,借助故事的解讀和探索,讓學生懂得人的內心也是需要建立規則的,而這個規則就是道德的體現。只有在道德約束和法律規則相互協同的作用下,才能夠更好地體現規則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也正是因為規則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社會才會更加安定,只有自覺遵守這些規則才能夠獲得真正的社會和諧。由此可見,在實踐中,學生能夠有深刻的體驗,更好地促進道德和思想意識的建立。
(四)開放化模式,在解放思想中創新
良好的思想形成于有效的自主與自由的空間,而不是壓抑和倍感束縛的環境。思想引導行為,因此,思想的培育在德育中占據著非常關鍵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曾倡導學生教育應當實現“六大解放”,即雙手、頭腦、嘴巴、眼睛、時間、空間的解放,這無疑給德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向。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成長過程中的思想不僅需要受到關注,還需要受到呵護,這樣他們才能放飛思想,激發潛力,形成良好的認知和德行。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運用開放化的課程模式,激發學生的內在思想和動力,繼而解放學生思想,促使他們敢于前進、敢于實踐、勇于創新。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責任與角色同在”的教學內容為例,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過渡期,是從幼稚轉向成熟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應當明確自己的責任,也需要理解自己的社會角色,更好地從事社會活動,進行行為實踐。而教師與其將學生的責任直接告訴他們,不如通過開放化模式,讓學生在解放雙手、頭腦、嘴巴、眼睛、時間和空間的前提下,自主形成責任意識。教師可以通過改變教學空間,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置于生活場景之中或者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讓學生在逼真的場景中自主體驗,解放自己的感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生活中自己親歷的事件來進行情境演繹,如設置如下情境:“有個學生在放學的路上踢球,不小心踢碎了路邊商店的玻璃”。而后讓學生結合這個前提,解放自己的思想,開動腦筋,創新設計后面的可能場景。這個補充場景既可以是好的結果,讓觀者和表演者直觀地看到自己的責任,也可以是負面的結果,讓觀者和表演者更深入地反思行為的正確性,從側面理解自己的責任。這樣開放式的模式是解放學生思想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感官和思想的協調運用,不僅釋放了思想的束縛,讓自己的思維更加地活躍,還能夠在其中看到更加深層的內涵,從而觸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五)綜合化模式,在正反案例中獲能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不僅是知識的凝練,更是生活情境的縮影,其中的內容是無數生活事件的總結,也是真實生活的體現。要想深刻地理解和內化德行思想,就需要對生活進行探索和研究,而在探索生活的同時也離不開對理論知識的剖析和理解。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還需要綜合化模式的推動,將教材知識與實踐案例相結合,通過不同的案例分析,甚至是正反案例的對比分析,給予學生思想上的重大沖擊,讓他們正確地理解道德約束和法規,從而形成正確的思想和行為。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網絡生活新空間”的內容時,網絡的兩面性對于初中生而言具有截然相反的巨大影響。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綜合化模式,利用正反不同的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理解事物存在兩面性的客觀規律,繼而使其更加客觀地對待生活中的事物。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一方以網絡改變生活的優點為依據,一方以網絡對生活的消極影響為依據,雙方明確自己的論點,并充分地收集相應的論據來加以支撐,而后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和辯論。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辯論過程,有的觀點被否定,有的觀點被支持,這讓學生看到了與自己對立的觀點和看法,也讓他們更加透徹地了解了網絡。這是一個辯證的過程,也是一個吸收正反案例的過程。而在這個正反案例辯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挖各種觀點,還能夠在辯論中獲得網絡兩面性的真實依據,從而形成客觀的認知能力,使自身的道德與品質得到真正的提升。
結? 語
道德品質是現代化人才應當具備的基本要素,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需要在生活實踐中體驗和感受的。因此,生活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動力和源泉,是學生提升道德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徑。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正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指導思想,所以教師應當秉持陶行知先生的教學理念,以生活為源頭,以實踐為手段,培養學生構建良好的德行品質,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葉繼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J].華夏教師,2018(06):7-8.
[2]王崇峰.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技管理,2021(01):15-16.
[3]韓金寶.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8(07):56-57.
作者簡介:毛希妍(1990.10-),女,江蘇蘇州人,任教于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