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富
摘? 要:自主閱讀活動的開展是課程改革背景下所倡導的一種閱讀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有效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從不同角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經過教師的引領和幫助,學生通過初讀、細讀、精讀、回讀和反饋順利完成語文課文的自主閱讀,也將在此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能力,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語文素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再高效的知識傳遞,也不如將學習方法教授給學生來得更有價值和意義。教師需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憑借步驟明確、循序漸進的教育引導策略帶領學生參與課文的自主閱讀,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下面筆者以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丁香結》這篇課文的自主閱讀活動為例,對如何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展開論述。
一、初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夠順利投入自主閱讀中。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可以結合多媒體資源的展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積極參與,形成對課文相關內容的初步認知。
例如,在組織學生閱讀《丁香結》這篇課文時,為了帶給學生良好的、印象深刻的閱讀初體驗,在學生初讀的過程中,筆者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有關“丁香花”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視頻中丁香花鼓鼓的小花苞,在腦海中對丁香花、丁香結有一個初步的認知。接著,筆者提問學生:看到丁香結能夠想到什么?學生紛紛表示想不出來。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主動表示自己想要看一看課文中究竟說了什么。于是,學生投入自主閱讀中,嘗試通過初讀完成課文大意的認知和了解。為了讓學生的初讀更有方向性,在觀看完視頻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1:讀一讀,課文中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問題2:標注段落,看看這篇課文一共有多少段?
問題3:從課文中勾畫重、難點字詞,看看有哪些字詞是自己不理解的,是否能夠結合上下文猜測其含義?
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可以自主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并嘗試在初讀中解決上述問題。同時,筆者在初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勾畫不理解的字詞或者重、難點字詞,如綴、幽、宅院、幽雅、伏案、笨拙、單薄、模糊、恍然等,以確保學生在初讀時對整篇課文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二、細讀
當學生憑借初讀完成了對文本基本內容的初步認知后,教師接下來就要組織學生進行細讀。所謂細讀,就是精細閱讀,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文本中的一些具體內容進行詳細地閱讀,如了解段落大意,了解文本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或者描寫方法等,目的是讓學生更進一步學習文本中的一些內容。
在帶領學生細讀課文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再次投入課文的閱讀中。這次,筆者提出更為詳細的閱讀要求,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思考下面的問題。
問題4:課文總共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問題5:每個部分主要講述的內容是什么?
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主動投入課文的閱讀中,而且認真進行課文段落之間關系的觀察與挖掘,希望厘清每個段落之間的關系。接著,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討論和互動,并嘗試總結和概述。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在小組中表示這篇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第4 ~ 6自然段;有的學生提出了不同意見,表示自己小組總結得出這篇課文應該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第1 ~ 3自然段和第4 ~ 6自然段。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對各自的分段進行討論,并說出分段依據,在交流中筆者順勢引導學生進入精讀環節。
三、精讀
在實際閱讀過程中,為了引領學生更好地參與精讀,教師需要在學生自主閱讀之前加以指導,通過問題的設定幫助學生準確進入精讀環節,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閱讀。
在精讀環節,筆者組織學生對《丁香結》這篇課文的最后一段進行精讀,主要是因為在細讀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表示不知道作者在這個段落到底表達了什么。針對這部分內容筆者同樣采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的方式。有的學生表示作者是想表達每個人都會遇到“結”,但是沒有解不開的結,要勇于面對;有的學生表示最后一段是想表達作者對于丁香結的看法;還有的學生表示作者是用丁香結來類比生活中的困難;等等。在贊賞了學生不斷提升的自主閱讀能力之后,筆者先讓學生總結了這段所表達的中心大意,即課文中的“丁香結”就代表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磨難和癥結,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樂觀對待,將生活中的磨難變成使我們更加優秀的契機。
四、回讀
所謂回讀,是指在學生對文本中心思想有所了解之后對文本進行再次閱讀。筆者將這一閱讀活動放在精讀環節之后,目的是讓學生在回讀中對文本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所抒發的感情進行深入地了解和認識。
在回讀環節,筆者引導學生對文體進行了思考:大家有沒有發現,散文是一種很朦朧的文體。當我們深入體會時,好像就可以觸碰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這樣的思考觸動學生,使學生產生共鳴,進而引導學生感受散文的“朦朧美”。接著,筆者提問:既然是這樣,哪名學生能捕捉到作者的“朦朧美”?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究竟是怎樣的?學生短暫思考之后,爭先恐后地舉起手想要回答問題。良好的回讀效果,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感知作者在文本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并能自行組織語言進行表達。
五、反饋
在教師帶領學生完成了自主閱讀的前四個閱讀環節后,可以邀請學生參與反饋環節。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提供與課文相關的課后練習,鼓勵學生在自主練習中完成閱讀效果的展示。接著,結合學生的反饋成果進行觀察和探究,總結出學生在語文課文自主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實現語文知識的全面掌握。
在帶領學生完成《丁香結》這篇課文的自主閱讀之后,筆者通過反饋環節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在課堂上,筆者應用多媒體設備出示課后作業:請大家回家后查找與花草品格相關的文學作品并進行摘錄。這種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的作業不僅能夠使學生開闊眼界,還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促使學生建立起閱讀積累的意識和主動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上交自己的摘抄本,然后一一查看學生的資料摘抄成果。例如,有的學生摘錄了《夾竹桃》,有的學生摘錄了《梅花魂》,還有的學生摘錄了很多與花草品格相關的古詩詞。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反饋自主閱讀成果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夠結合課文相關內容找到與花草品格相關的文學作品,還能夠將其摘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標注出每一種花草具備的品格。
六、結束語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結合自主閱讀活動的組織和實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為學生提供相對寬松和自由的閱讀氛圍,促使學生按照正確的閱讀步驟逐漸深入閱讀,為學生打開文學世界的大門,促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雪琦.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策略思考[J].文理導航(下旬),2021(7).
[2]陳婷. 探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自主閱讀教學策略[J]. 小學生(中旬刊),2021(7).
[3]劉海燕. 閱讀,體悟,升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策略[J]. 求學,2020(23).
[4]景步娟. 探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自主閱讀教學策略[J]. 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