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麗華
摘? 要:村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情感和價值,對小學生的德育具有促進作用。文章分析了基于村史文化的德育課程的內涵和價值,探討其在小學德育領域的實踐方法,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與傳承提供科學路徑。
關鍵詞:村史文化;小學德育;實踐研究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速,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尤其是東南部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涌現出了大片的城市群,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城鎮一體化儼然成了當前經濟建設的重要依托。但隨著城鎮經濟建設的發展,一些傳統的村史文化正在逐漸消失。村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包含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重要的德育價值。村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正面臨威脅,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漸漸遠離村史文化的影響,加重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的斷層危機。因此,在城鎮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保留村史文化,把村史文化貫徹到小學德育實踐領域值得深入探討。
一、基于村史文化的德育課程的內涵和價值
1. 德育課程內涵
村史文化大多數屬于歷史文化的范疇,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伴隨著日益加速的城市化進程,很多自然村落逐漸消失,尚存的部分村落又遭遇過度商業開發,許多物質文化遺產大都成為了老一代人的記憶。小學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弘揚與傳承鄉村優良歷史文化的重任。小學德育課程可以篩選和凝練村史文化的精髓,將其納入德育課程體系中,把德育與村史文化有機融合,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村史文化都具有正向的教育意義,教師在德育課程備課時需要挑選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內容。村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傳播載體,小學德育課程就是傳承優秀村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村史文化的融入能夠促使德育課程教學更具生活化和實踐性,豐富小學德育課程的內涵。
2. 德育課程價值
基于村史文化的德育課程具有三點主要價值。一是德育的生活化。“生活即教育”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論。德育課程中的村史文化內涵,能夠讓學生把道德品質信念在生活實踐中轉化為優良的品德行為。二是情感價值。德育除了品德教育,還包括對學生情感上的正向關懷。基于村史文化的德育課程能夠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促進學生從小養成熱愛家鄉的情懷和保護祖國的良好意識,從而對學生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三是發展價值。目前村史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很多歷史文化遺產隨著農村人力資源向城鎮轉移而得不到有效保護。德育課程中融入村史文化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讓學生懂得感恩社會,促使其學有所成后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為保護村史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基于村史文化的小學德育活動的實踐路徑
1. 借助村史文化資源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
村史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主要包括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等;非物質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化、風俗文化和藝術文化等。這些文化歷經幾代人的傳承形成了當地村落固有的道德價值觀念,其中的道德精髓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學習。借助村史文化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選擇合適的地域文化資源。村史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差異,選擇教學內容需要結合就近原則,貼近學生生活,從而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體驗。由于村史文化資源中的道德教育內容通常比較零散,所以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進行科學整合,以收到良好的實踐效果。二是通過村史德育實踐驗證德育相關理論。教材中的德育教學內容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進行驗證,如淳樸的鄉村民風和互助互愛的鄰里精神都可以通過村史實踐活動進行驗證,從而提升學生對道德文化的認知。
2. 借助村史文化資源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
借助村史文化增強學生對道德情感的體驗主要有兩種實現路徑:一是結合不同階段學生的情感特點,有針對性地選取合適的村史文化資源。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村史文化中的“繼祖及宗、家孝國忠”優良傳統可以通過家庭道德、忠孝美德等逐步升華,直到上升至家國情懷。二是學校德育教育課程體系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村史文化中蘊含的道德情感。無論是鄉村典制還是村落風俗,其中蘊含的道德價值觀念需要借助文化活動進行傳播。從小學德育教學實際出發,如果在道德情感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學生往往不能深層次地探究村史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的道德情感,從而阻礙學生更好地體會和理解村史文化的精華。
村史文化是地方文明的根脈,是農耕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村史文化正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其蘊含的豐富的道德價值和情感體驗也將慢慢消失。因此,教師應該使村史文化與小學德育工作相結合,豐富小學生的德育學習內容,使村史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使小學生成為村史文化的傳承者,并由此提升德育素養。
參考文獻:
[1]王高賀. 高校德育運用地域文化資源探討[J].教育評論,2014(11).
[2]程艷,徐海斌. 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藝術類大學生德育之中:以景德鎮地區陶瓷文化教育為例[J]. 教育探索,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