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碧琴
摘 要:問題導學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基于教學內容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借助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及技能的一種教學方式。由于其與新課改要求相符,所以自出現以來便受到了教育部門的關注。鑒于地理是高中階段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問題導學模式可為高中地理教學帶來新的可能,所以本文從導學結合、運用策略、實施案例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高中地理問題導學模式的運用。
關鍵詞:高中地理;問題導學模式;運用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問題導學模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的根本,是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的有效路徑。但想要使問題導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出最大效用,想要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率、質量,使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就需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并掌握適當方法。
一、導學結合概述
問題導學模式實現了導學結合。導學結合這一概念,出自德國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他認為,好的教師教學生發現真理。且在長時間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導學結合的方式可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一)導學結合之導為主線、學為標準
導與學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只有了解兩者,才可實現導學結合。具體而言,導的根本目的是實現高效學習,如果脫離了引導的學習,將會喪失實際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到以學促導,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有著不同的表現,而教學活動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所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給予學生引導,可以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也就是說,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導。教師需要做到以導促學,即借助引導、輔導、督導實現高效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1]。
(二)導學結合之紐帶
問題導學模式的導學紐帶為問題。而問題并不只是問話、閑談,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并結合自身經驗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在問題導學模式中,包括情境創設、對話設計、提問與問題解決等一系列過程[2]。
二、高中地理問題導學模式的運用策略
(一)適用內容
問題導學模式雖然可以為高中地理教學帶來新的可能,實現理論知識的教授的同時,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培養,但是其并不是適用于所有教學內容,只有做到有效運用,才可以將其效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才可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3]。通過長時間的實踐發現,問題導學模式適用于較為抽象的、需要學生深入思考的、需要學生深入分析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地球上的大氣”時,教師便可采用問題導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通過翻閱教材可以發現,教材內容較為抽象,涉及大氣受熱過程、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和季節移動規律、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過程等,這些內容都是需要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分析才能學習到知識的來龍去脈,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設計原則
問題導學模式以問題為載體,而想要借助其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效性,想要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就需遵循一定原則:
1.針對性原則
設計問題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所以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教師需要遵循針對性原則。具體而言,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時,需將教學目標當作根本,針對教學重難點設計問題。以教學“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為例,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質量,通常會引導學生進行預習。但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掌握的方法及技巧不多,所以教師會通過預習問題給予學生引導。就這部分知識而言,教師可以設計的預習問題為:水循環是什么?水循環的類型有哪些?水循環的環節有哪些?借助這些問題,學生可以明確哪些是重難點,并基于此進行高效預習[4]。
2.啟發性原則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所以在進行問題設置時,需遵循啟發性原則,使學生明確思考方向,并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例如:在教學“工業區位因素”時,教師便可遵循啟發性原則設計這樣的問題:假設你是一位投資商,看到芒果食品廠的發展方向較好,準備投資杧果食品廠。在投資前,你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需要考慮哪些因素?這樣的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且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所以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發表自己的意見及看法,可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將工業區位因素總結出來。
3.漸進性原則
學生的思維是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的。而涉及問題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從而實現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的目標。雖然問題導學模式稍有不同,但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教師也需遵循漸進性原則,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本質、核心,從而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增強[5]。
4.運用性原則
針對目前學生對教學活動不感興趣的現象,教師需要做到深刻反思,并根據其原因設計問題。通過探究思考發現,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為:教師提出的問題存在理論性強、學術性強的特點,使得地理知識越發抽象。由于學生的思維隸屬于形象思維,所以無法對教學活動產生興趣。眾所周知,知識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所以教師可以基于此設計問題,以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問題導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出最大效用。
5.效益性原則
問題設計需遵循效益性原則,確保問題與學生的思維相符,且與教學內容有關,問題數量適中,確保學生可在問題的引導下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可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三、高中地理問題導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借助推進式問題導學,開展高中地理教學
推進式問題導學是問題導學模式的一種,其特點在于:問題之間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種導學模式適用于邏輯性較強、難度性較大的內容。因為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具有較大難度,而推進式問題導學,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逐漸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學“熱力環流”時,教師便可采用推進式問題導學實現知識教授。依據這部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提出這樣的問題:眾所周知,當地面受熱均勻時,等壓面與地面是平行關系,大氣較為穩定;如果地面受熱不均勻時,等壓面與地面的關系還是平行的嗎?大氣還是穩定的嗎?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結合生活經驗及前面學過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簡單說出自己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雖然進行了猜想,但也對相關知識產生了好奇。所以會對教學內容產生較大興趣。此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問題帶給學生啟發,為學生進行探究提供保障。比如,教師可以對熱力環流的器材、步驟進行簡單講解,在學生對其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利用起來,直觀呈現相關視頻,并在播放視頻之前提出這樣的問題:煙霧在玻璃缸內是怎么飄動的?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對視頻中的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并在播放完視頻后將自己看到的實驗現象進行闡述。之后,教師可以追問:你可以利用箭頭將煙霧飄動的方向畫出來嗎?哪里裝的是冰塊?哪里裝的是熱水?其規律是?通過探究、討論,學生可以說出這樣的答案:空氣受熱會膨脹,從而上升;空氣受冷會收縮、下降。而冷熱不均所引起的大氣運動被稱作熱力環流。在學生了解了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將其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供保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切實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構建了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且發現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由此可見,通過推進式問題導學的有效運用,可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并掌握運用知識的方法。
(二)通過以圖習文式問題導學,開展高中地理教學
以圖習文式問題導學簡單來說就是借助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較多地圖,所以在利用這種問題導學模式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方面有著積極作用。
例如:在教學“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的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將以圖習文式問題導學利用起來,借助其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效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利用起來,通過提出與其有關的問題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理解知識、獲取信息、掌握讀圖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地理圖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并提出這樣的問題: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與地球的哪些圈層有關?其物質來源是什么?巖石圈由哪三類巖石組成?在這樣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初步了解,從而為學生分析知識、理解知識、了解其意義提供保障。但教師需明確,在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學生很有可能會忽略外部圈層,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有責任與義務給予學生點撥。在學生提取完地圖中的信息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地圖進行分析,為學生進行深入探究提供保障。此時,教師可以提出的問題有:巖漿巖是怎么形成的?變質巖、沉積巖分別由什么巖石、通過怎樣的條件轉化而成?這些物質之間是怎么進行循環轉化的?為什么巖石物質可以發生循環轉化?在這樣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將圖中的箭頭進行分析,從而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而在最后一個問題中,學生可以對相關知識的關聯了解,從而實現理論知識的教學。最后,教師可以借助繪圖,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實現學生的有效提升。比如教師可以將這樣的問題提出:基于箭頭及輔助為主對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示意圖進行繪制。而在繪制過程中,學生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如:三類巖石之間的物質是每兩者之間可以進行轉化的;沉積巖轉化變質巖是單向的;漏掉了某些轉化關系等。通過這一過程,教師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了解,并開展針對性教學,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如此,便可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便可為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供保障,由此可見,通過以圖習文式問題導學模式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對地圖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并在挖掘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在繪制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實現針對性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保障。
(三)通過拓展式問題導學,開展高中地理教學
拓展式問題導學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拓展,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寬,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需將拓展式問題導學模式利用起來,借助其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大氣的受熱過程”時,教師便可將拓展式問題導學這一方式利用起來,借助其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效性,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情境創設,以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即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某天的氣溫折線圖,并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天中的最高氣溫為什么是14時而不是12時?在引導下,學生可以對相關知識進行新課學習。在教學大氣的受熱過程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大氣的反射作用、吸收作用、散射作用產生了怎樣的自然現象?大氣對太陽輻射起著怎樣的作用?大氣對地面起著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具有較強的探究性,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形成不同的看法,所以可以參與教學活動,與他人進行討論。而在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引導,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在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出課堂伊始提出的問題,并讓學生進行解答。之后,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為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保障。由此可見,通過拓展問題導學模式的有效運用,可以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可以將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加深知識的影響,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模式可以為高中地理教學帶來新的可能,可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從而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為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提高奠定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推進式問題導學、以圖習文式問題導學、拓展式問題導學入手,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運用。但教師需知曉,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是不同的,面對的學生是不同的,想要使問題導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出最大效用,就需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習情況、教學內容進行不斷探究、實踐,這樣,才可推動教學改革,才可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同時,可以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高奇峰.例談“問題導學”視域下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學[J].試題與研究,2021(30):153-154.
[2]顧銀建.問題導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33):3-4.
[3]董娟.問題導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44-45.
[4]曾鏡賢.高中自然地理問題導學的創設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6):26-28.
[5]李義恩.基于問題式教學為導向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探析[J].讀寫算,2020(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