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月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在新課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強調學生的學科素質培養。高中生物課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將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應用到高中生物課堂,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打造生活化的課堂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生物課程知識點的認知和理解,有效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本文通過具體論述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策略,選用生活化的教學資源,打造生活化的教學課堂,為提高高中學生的生物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運用策略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確指出,高中生物教學需確保選取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與此同時,教材內容還需兼顧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運用課堂所學的內容,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生活應用能力[1]。然而,就現實而言,目前大多數教師仍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影響,以至于實際教學過程也僅是重視必修課內容,即便教材中囊括了諸多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物學知識,但也因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追求而僅是要求學生牢記教材中的知識,忽略了生物知識的生活化特征,也使得學生無法對知識產生深刻認知,甚至還將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2]。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生活化教學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活化教學策略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意義
通過將生活化教學策略合理地應用到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將生物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再總結生物的諸多原理現象及規律,而后的具體教學再對學生的實際生活加以強調,這樣方能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生物知識對實際生活的巨大幫助,繼而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亦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3]。此外,積極將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運用至高中生物教學,對學生實踐、創新等能力的培養亦有諸多助益,這不僅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還有助于促進學生今后發展,因此更需要引起高中生物教師的高度重視。
二、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途徑
(一)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豐富生物課堂教學內容
備課是教師開展教學前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合理的備課能夠確保教學的有序推進,然而,就現實情況而言,雖大多數教師也積極開展了備課工作,但由于其備課階段仍舊秉持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因而備課的過程也僅是關注教材與參考書籍,以至于內容方面則往往只考慮自己如何教授而未能兼顧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容易導致學生對學習生物學科滋生厭煩情緒[4]。因此,為避免以上問題的出現,生活化的教學引進更是刻不容緩。通過在高中生物課堂中引進生活元素,將賦予高中生物課堂趣味性,以此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當然,引進生活化的元素,就需要教師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將學生生活中不留意的“角落”引進課堂,再將之與具體教學內容聯系到一起,以此來對生物的諸多現象、規律及原理加以解釋,這樣既能讓原本抽象的生物知識變得具體、形象,也便于學生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如:在教學“內境穩態的重要性”時,教師可通過測量學生體溫并記錄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不同人的體溫會存在些許差異,且正常體溫會在一定范圍內浮動而非固定值,由此引出“體溫動態平衡”的概念。又如:針對“細胞中的自由水與結合水”時,教師可利用濕毛巾來加以講述。教師將濕毛巾的水分擰干,以此告知學生能從濕毛巾中擰出的水分則為自由水,而附著在毛巾上且無法將之擰出的水則為結合水。考慮到結合水知識點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倘若教師僅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式地講述,勢必無法將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以致學生只能“死記硬背”該知識點,其效果并不明顯,如此學習不僅吃力且很難保持長久記憶。因此,為避免上述情況出現,教師更需積極引進生活化的元素,通過有效的轉化,最終以學生能懂的語言,能理解的現象,闡釋抽象的生物知識,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二)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創設生活化的虛擬教學情境
如今,開放的網絡不僅給民眾生活增添了樂趣,也為教學提供了不少資源。且因使用者還可根據自身需求對網絡資源進行轉化,故也讓資源的應用范圍得以拓寬。如與教學相關的資源,教師便可將之制作為貼近生活的視頻或動畫并在教學中加以運用,將極大增添教學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不僅如此,基于如今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輔助軟件也讓動畫制作變得更加便捷且輕松,這也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的方便。高中生物教學,因高中階段的緊張學習導致不少學生始終處于精神緊繃的狀態,故也急需教師在教學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內容來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此,教師應該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心需求,將多媒體手段運用至實際教學,以此在營造真實的生活情境同時亦能讓抽象的高中生物知識變得直觀,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如:針對“細胞結構”的教學,教師便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加工微觀物質運動等知識為相應的視頻或動畫課件,一方面能讓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立體化,另一方面則能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另一核心優勢還在于能給學生眾多感官帶來沖擊,通過引進多媒體技術,動態化的圖像搭配適宜的背景音樂,將有助于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環境,繼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亦促進學生創造及開放性思維的有效發展。
(三)巧妙引入生活化案例,打造生活化實驗過程
高中學生應當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識。因此,教師在實際授課階段也應有意識地將生活化的元素引進課堂并加以講解,以此提高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如在講解“分子與細胞”時,針對“細胞增殖”中“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關系”的實驗,考慮到探究細胞不能無限長大原因的實驗過程所需材料,學生并不容易獲取其中的含酚酞的瓊脂塊及質量分數為0.1%的NaOH溶液,對此,教師便可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來替代,如以豆腐塊來替代瓊脂塊,而0.1%的NaOH溶液則用藍墨水替代。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將豆腐塊分成大小不一的三小塊,而后于豆腐塊中滴入藍墨水,經過一段時間的浸泡學生發現,將藍墨水滴在豆腐塊之上,藍墨水的擴散體積將隨著豆腐塊體積的增大而增加,由此可以得知結論,體積越大的細胞,其相對表面積便越小,而此時的細胞物質運輸效率也將受影響變得愈發低下。經過上述一系列操作,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大量的生活常識,也能突顯學生于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與此同時,積極參與課堂思考也能促進學生生物思維的良好形成,這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及今后生活均有莫大助益。
例如:在設計糖類的教學時也可結合生活實例,去理解和掌握糖類的種類和作用這一教學重點。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食物入手,通過PPT呈現幾種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并讓學生分辨哪些是糖類物質,或這些食物含有哪些糖類物質?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思考與討論,初步認識了糖類的種類、分布和功能。在學生充分掌握糖類的種類后,教師可進一步呈現人類對大米、面粉等糖類食物的需求,來深化對糖類功能的認識。
(四)利用社會生活熱點,創設生活化的探究情境
探究是學習最有效的方式,學生參與概念及原理的探究過程,便能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生物知識框架,這對學生梳理生物知識并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有著莫大助益。對此,為盡可能給學生創造參與探究的機會,教師可積極將社會中的生活熱點引進教學并借此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6]。最后,教師再對學生思維進行補充,如此一來,學生的思維發散性將得到良好鍛煉,也能借助對生活問題的探究而逐步積累其豐富的生活經驗。當然,要想達成上述目標,關鍵仍需教師挖掘適宜的教學資源,且所尋找的社會熱點需與生物知識有較高的契合度,這樣方能避免教學偏離預定的軌跡。如針對基因遺傳性疾病,教師便可將之與遺傳學聯系到一起。再如:現實生活中的家庭情感糾紛問題,“親子鑒定”是最常見的解決問題方式,基于此,教師又可聯系“基因本質”的內容來對“親子鑒定”的原理進行梳理,由此引申出“DNA”“遺傳”等一系列內容。總之,引進社會生活熱點創設生活化的探究情境,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尋求問題的答案同時亦能掌握相關知識。
(五)及時補充前沿生活化信息,創新生物課堂教學
當前,由于我國所使用的各類教材均有較長的出版周期,而基于生物學的發展又極為迅速,故教材中無法展現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也便導致了教學的滯后。對此,為改善上述現象,教師還需留心這類生活化信息,將最新的生物學報道及時引進課堂,一方面解決生物教學滯后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并為學生創造了解更多生物學知識的途徑[7]。
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為學生介紹獲2017年諾貝爾生物學獎的兩名科學家及其開展的相關實驗。當為學生簡單介紹了兩名遺傳學家發現的晝夜節律分子機制后,大多數學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如“何謂晝夜節律分子?”“晝夜節律分子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怎樣的關聯?”基于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繼續向學生講述:“人的大腦會在夜晚分泌出一種名為‘褪黑素的物質,該物質可起到幫助睡眠的作用,而在白天,因褪黑素分泌量的減少,故大腦也能保持清醒的狀態。除此之外,褪黑素還具有抗氧化性,并與自由基發生中和反應,以此達到舒緩壓力的效果。”經過簡單的介紹,學生對“褪黑素”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如果經常熬夜,這樣不僅會降低學習與工作效率,也將導致患病概率大幅增加,故學生需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方能為高中階段高強度的學習提供良好的身體基礎。
例如:在“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實驗教學中,教師用人體健康與PH值的維持關系重大這個話題引出學生對生活中個人健康的關注興趣,使學生在理解“穩態”的生理意義基礎上展開實驗。實驗材料也選擇了貼近生活的蘋果、牛奶、蝦等。增加了生活意義和生活元素的實驗,讓學生的投入積極性和學習深度性都得到了較好的拓展。
(六)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鍛煉學生應用能力
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課后作業亦與學生學習成效有著莫大關聯。而就以往的課后作業而言,絕大多數教師均是以布置書面作業為主,而布置的目的也十分單一,只是考查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然而,學生在課堂上已然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狀態,課后作業也是千篇一律的習題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勢必難以提起完成作業的興趣與積極性,繼而也將導致課后作業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8]。對此,教師需對課后作業的類型予以革新,如增設探究類、實踐類的作業,將學生從壓抑、緊張的學習氛圍中解救出來,并借此鍛煉他們的實踐以及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如:在學習了“果酒與果醋的制作”后,教師便可讓學生自主動手嘗試制作葡萄酒,并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記錄下來,以此作為作業內容。此外,教師亦可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在完成作業后思考,如制作葡萄酒所需的酵母菌來源于何處?其他雜菌是否會對酵液造成污染?該如何防止酵液被污染?為何制作的葡萄酒會出現口味上的差別?基于上述問題,將生活的食物防腐知識引進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
又如:在學習完“基因遺傳”一章后,教師便可布置調查類的作業,如要求學生就各類常見的遺傳病進行調查,如白化病、紅綠色盲、近視等。因課后作業類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且完全不同于常規的作業形式,故不僅有助于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課堂所學解決問題,在發展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能為學生的日后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結束語
積極將生活化的元素引進高中生物教學,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繼而在彰顯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亦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對此,高中生物教師應對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給予高度重視,繼而慎重篩選引進的生活化的元素內容,讓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在教學中得以良好落實,這樣方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并切實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發展奠定牢固基礎。
參考文獻
[1]康正祥.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應用策略芻議[J].文理導航,2020(17):2.
[2]王海晶.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9):2.
[3]崔建平.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高考,2021(3):33-34.
[4]羅合根.例談生活化教學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界(綜合教育),2016(6):1.
[5]董佳.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價值及其實踐運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3):128-130.
[6]張豐蘭.生活化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實踐淺析[J].讀寫算,2021(29):146-147.
[7]鄧紅.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9(10):27.
[8]李茂昌.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運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7(Z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