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彬
摘 要:本文對高中化學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研究,首先介紹了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原則,其次對其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對應的教學措施,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整體來看,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化學的應用對學生以后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高中化學;核心素養
現如今,新課改的實行使得教師需緊跟時代發展變化,對現行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培養,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助力。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仍舊存在不足,應用教學效果不佳。為此,本文以高中化學教學為例,通過教師應用情境教學等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該方法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水平,還能為其核心素養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啟發性原則
化學學科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衣服及交通工具等均離不開化學學科的支持。因此,作為化學教師,其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正確的化學知識,還需要引導其對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及價值等有明確的認知,并提高其對自身所學的應用能力,為社會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1]。而在應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授課時,教師還需對教學情境具備的前瞻性、發展性等特點加以考慮,選擇合適的情境素材,為化學教學的有序開展提供便利。眾所周知,情境是知識的載體,若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能夠將時代前沿的科技融入,使學生能夠對行業發展現狀有明確的理解,就可以有效提高化學學科在學生心中的地位,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明確的指導。
(二)科學性原則
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化學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實踐性及嚴謹性較強,因此教學環節中,教師必須在基于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創設情境,確保情境內容真實可信,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隨意編造信息,導致教學情境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發展要求[2]。這不僅會導致教學效果下降,還會使學生的認知結構產生偏差。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需要從實際生活出發,收集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情境素材,最終創設出科學的教學情境。
(三)趣味性原則
對當下的高中學生來說,其生活于網絡時代,電子產品的大量使用使得其接觸新事物的途徑多種多樣,為其求知欲的培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此,在實際的化學教學中,教師需注重課堂趣味性的強化,盡量選擇符合學生喜好的素材構建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欲[3]。另外,從當前教育行業的共識來看,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能夠使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為此,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注意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深入分析,明確其知識水平與專業能力,再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第二,選擇情境載體時應盡量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能夠在付出努力后得到收獲,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以免學習難度過高或過低對其學習自信心造成不良影響。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在情境創設環節不僅要滿足化學教學的目標要求,還需要符合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要求。
二、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優勢
(一)有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落實
根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的要求可知,隨著新課改的實行,課程教學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與素質教育的落實更加重視[4]。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除了需要對基礎的化學知識進行學習外,還需要對知識體系下的觀念及思想進行深入挖掘,并在學習過程中發展自身的品格與綜合能力。而通過應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授課,教師能夠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來落實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并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究,以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發展自身的綜合素質。素質教育的目標無法通過簡單的幾節課就能達成,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知識,并通過對情境的感悟來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此外,在應用情境教學法進行化學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轉換為主動學習狀態,有助于其化學思維及學習能力的提高,并輔助其將外顯知識與內隱品格聯系起來,從而使《課標》要求得到良好落實,為素質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有助于推動教學方式的轉換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化學教師只關注自身的教學質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使得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教師與學生脫節的問題[5]。同時,在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常會選擇“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高考要求的知識點。然而,這種方式只能給學生帶來結果性的知識學習,無法使其對知識演變過程有明確的了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成了接收知識的機器,對化學知識背后的內涵缺乏明確的了解。而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與其他教學模式存在較多的不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在課程開始前對教學目標加以明確,并結合教學需求選擇適宜的情境素材,從而創設出符合教學目標的情境。由此,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增進對情境內容的感悟,引導其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對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對其進行有效處理。此外,學生在此過程中還會在情境的影響下出現行為變化,且在情境中的學習行為還會轉化為學生的思維意識,在后續學習中若再遇到此類情境時,會被再次激發,最后成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通過情境教學的應用,以往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得到消除,師生間的交流頻率也愈發增多,有助于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應試教育理念與高考目標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任務愈發繁重,作業負擔也較重,不利于其學習效果的提升。對高中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決定其學習行為及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學習興趣的形成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此時,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構建情境,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從環境的感染力與情境吸引力兩方面激發其學習興趣,能夠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另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只有學生對課程內容有足夠的學習興趣,才能對自身所學知識有所了解。究其原因,化學學科主要通過微觀結構來向學生展示宏觀世界,當學生在面對陌生的微觀物質時,其很難對此類物質產生感性認知,進而產生畏難的心理。為此,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的首要任務為選擇合適的情境素材,并結合高中學生的知識及經驗特點對其進行合理選擇,使學生加強對化學知識魅力的感受。這不但可以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產生共鳴,并將化學的學科性、實用性等特點融入情境教學中,為其探索化學本質提供便利。
三、應用情境教學法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情境教學的認知存在局限性
對情境教學法來說,其雖然不是新型的教學方法,但會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更新,且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會衍生出不同的觀念。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雖然能夠認識到情境教學法的價值與效用,卻仍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少進行創新。具體而言,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需要教師利用大量的課前時間進行準備工作,且情境的創設也需要占據較多的教學時間,進而給教學進度的推進造成了阻礙。因此,許多教師僅在公開課等活動中才會應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授課,而這也使情境教學法的功能發揮受限。另外,還有的教師只針對同一節課來應用情境教學,但其得到的教學效果卻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也是因為教師對情境教學法的理解不夠深入,對其實際內涵缺乏認知。具體而言,大多數教師雖然能夠認識到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并在課堂上創設了相應的教學情境,但其創設情境的主要目的仍是為教學活動的進行提供便利,情境內容多為教師自己對問題進行分析,隨后將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使得情境大多只為教學內容服務。由此可得,教師對情境教學的認知不夠全面,僅將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局限于部分課程內容或方法的呈現,對情境教學應有的功能缺乏了解。
(二)部分教師對核心素養認知不明
《課標》要求,教師需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加以重視,但許多化學教師受自身觀念因素的影響,沒有對這方面內容有足夠的重視。近些年,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的逐步重視,許多教師開始對情境教學法與化學核心素養培養間的聯系進行深入探尋,但大部分教師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沒有使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得到真正落實。這不僅因為教師對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措施不當,還取決于其對化學核心素養的認知相對片面。具體而言,多數教師對化學核心素養僅有表面知識的了解,沒有對其與學生學習間的聯系有明確的了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難以達成。此外,還有的教師認為化學核心素養這一概念過于抽象,無法在實際教學中找到準確的落腳點,不愿意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對自身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致使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受限,無法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助力。
(三)情境內容過于單一
許多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內容時過于隨意,致使情境內容與教學內容間的聯系不夠緊密,且化學知識與情境沒有相輔相成,僅是作為一種單純的教學方法被應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在情感上增進對化學知識的感悟,無法對其真正理解。另外,還有的教師只根據教材中已有的內容創設情境,導致情境過于單一,無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氯氣這一氣體的性質時,許多教師會選用氯氣泄漏造成的影響來創設情境。但是,氯氣的發現史與含氯消毒劑的應用也是能夠被用于創設情境的重要素材。還有的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只考慮情境內容與某一化學知識點間的聯系,沒有對該知識點與整節課程內容間的聯系加以綜合考慮,導致情境教學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
(四)情境教學與學生實際情況出現脫節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使得在應用情境教學法前,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考慮,結合其現有的知識水平制訂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選擇高效的教學方法。但許多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沒有對此方面內容加以重視,致使最終確定的教學情境過于復雜或抽象,導致學生很難對情境內容有正確的理解,相應的學習興趣也很難調動,無法為其學習工作的實行提供實際幫助。
四、應用情境教學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措施
(一)改變對學生及教師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得以規范進行的重要指導,對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以往的教學評價中,教師多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對其綜合素養的考查則缺乏足夠的重視。另外,現階段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形式也僅限于通過創設情境,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檢測。而當教師采用多元化的評價進行工作時,不僅可以使評價結果更具針對性,還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由此,通過實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教師能夠對情境教學模式產生更多的關注,也有更多的精力來思考如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使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得到落實,確保情境教學法能夠在高中化學課堂中得到有效應用。例如:在學習《認識有機化合物》這一課時,教師可在知識點教學結束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觀察其對有機化合物特性的掌握情況,再根據考核結果對后續的教學方案進行調整。由此,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情有明確的了解,學生也可以對有機化合物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深入研究,進而能夠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所學,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二)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原有的知識儲備與教學方法已不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教師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方式與行業先進知識,并通過專項培訓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加強對新理念、新方法的學習,從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更好地進行應用。另外,在日常的組內教研中,教師可以通過相互學習的形式,讓專業能力強的教師來帶動其他教師共同進步,以推動情境教學的順利進行,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物質的量”這一課時,就可以提前進行備課,并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明確摩爾質量、摩爾體積,以及量濃度等化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并對其內部聯系進行深入挖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這些知識的理解難度,為后續化學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三)加強對實踐教學的重視
首先,對教學目標加以明確。在以往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常會對三維目標進行研究分析,這雖然已不適合當下的教育環境,但也并非完全棄之不用。具體而言,教師應當在以往的三維目標基礎上,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再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樹立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出現目標過于空泛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發生。其次,結合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情境的創設是將化學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這種情況下,為使學生掌握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師必須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出發,向學生闡述生活現象中的化學知識,再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聯想,使其探究欲望得到充分激發,為其以后的成長奠定基礎。此外,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還需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情境內容進行調整,將理論知識與情境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更具真實性,避免出現課本內容與生活出現割裂的問題。例如:在學習“鐵的多樣性”這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含鐵物質進行聯想,并以此對鐵元素的性質進行延伸,引導學生發散自身的思維。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化學思維,還能深化其對化學知識的了解,有助于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推動學科融合
在化學課堂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并非通過幾個關鍵知識就可達成,而化學教學也不能僅教授學生化學知識。具體而言,在高中階段,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多個科目的知識點存在共同的特點,如在學習“電化學”時可利用物理知識進行探究,或學習有機化學時利用生活知識進行分析等,這也是推動知識融合創新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學科融合的進行,通過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氮的循環”這一課為例,教師先向學生解釋自然界中的氮循環,使其對這一知識點有基礎的了解。同時其還需要向學生介紹氮元素的特點與性質等信息,為后續實驗的進行奠定基礎。另外,在魯科版教材中,對氮循環的介紹相對完善,適合設計探究性實驗。為此,當基礎的理論知識教學結束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共同進行實驗,如氮氣的轉化與生成等。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生活中常見的含氮化合物,如氮肥、硝酸酯等,引導其對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加以了解。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其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五)運用生活實例創設情境
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許多生活中的現象、常識等都有獨特的化學原理,且學生學習的化學知識也能用于日常生活中,為此,教師可利用生活實例來創設生活情境,降低學生對此教學方法的接受難度,學習效果也能得到提升。此外,這種方式的應用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化學的實用性,拓展自己的學習思維,而不將其局限在書本上。這對其學習思維的增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還能幫助其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如:在《氧化還原反應》一課中,教師可利用食品包裝中常見的干燥劑作為情境創設素材,并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要在食物包裝中放置該物質?其作用原理是什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能夠對知識點進行深入思考,并在后續的實驗中對其進行探究,有助于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為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提供助力。
(六)運用實物創設情境
實物主要指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物質、模型等設施,如表格、分子模型等。課程教學的開展需要課上人員同時調動自身的視覺及聽覺感官,從而全身心地投入課程教學中。為此,教師除了應用語言表達方式外,還需要利用實物模型輔助教學,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學習體驗。對化學教學來說,各種反應現象很難被學生想象出來,此時,教師可利用實物模型向其進行展示,并對該反應的含義進行講解。此外,實驗是學生提高化學學習水平的基礎,且對化學性質的預測,以及對化學反應的描述等也需要基于具體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此,教師可利用表格來向學生對物質結構及性質等進行闡述。例如:在《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性質》這一課的學習中,對同分異構體的理解是大多數學生的困難點。因此,在實際授課時,教師可將乙醇及乙醚的分子結構模型展示給同學們,并讓其數各結構的分子個數,判斷其在結構組成上存在哪種差別。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后續學習中遇到相似問題時,就能夠在腦海中構建對應的分子結構模型,從而有效解決問題,有助于其解題能力的提升。
(七)運用現有的科研成果創設情境
對化學教學情境的創設而言,由于化學學科具有覆蓋范圍廣的特點,教師可將當前化學行業的前沿知識融入情境內容中,運用科研成果來創設情境。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化學行業前沿科技有足夠的了解,還能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深入探究,有助于其積極性的激發,對其學習生涯的規劃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例如:在學習《離子反應》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對萃取操作的要點缺乏明確了解。這主要因為教師很少對其進行實踐教學,僅是讓其觀看實驗視頻,或是獨自練習操作,導致許多學生對該操作的認知僅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了解萃取操作的原理與作用。為此,教師在后續的教學中可向學生講述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故事,以此為基礎創設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對萃取的目標有明確的了解。再結合書本知識對萃取的原理進行詳細闡述,最終使其了解到萃取操作對化學實驗的重要作用。
結束語
在當前的化學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為教育行業的共識。這使得教師需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應用情境教學等方式,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由此,本文對高中化學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研究,通過對以往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改變對學生及教師的評價方式、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加強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等措施,以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良好培養,為其以后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姚六六.高中化學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措施研究[J].高考,2021(17):91-92.
[2]邱英.淺談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學周刊,2021(17):93-94.
[3]劉卓.高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1.
[4]趙雷.淺析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5):75-76.
[5]鄒欣.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究[J].高考,2021(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