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雙碳”目標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戰略選擇,也是我國在經濟轉型發展新階段提出的全新發展理念。基于“雙碳”目標,在簡單分析林業碳匯內涵和主要內容的前提下,從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探討了林業碳匯發展的價值,并分析了我國林業碳匯發展面臨的機遇,從持續構建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適應林業碳匯發展的基礎框架、創新林業碳匯發展中的金融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林業碳匯發展策略。
關鍵詞 “雙碳”目標;林業碳匯;發展機遇;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3.055
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被大量使用,也正因如此,全球溫室效應日益嚴重,導致現階段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越發明顯?,F階段,緩解氣候變暖問題的方法具體可以分為溫室氣體的減排和溫室氣體的吸收兩種,其中溫室氣體的吸收主要通過碳匯實現。與溫室氣體的減排措施相比,林業碳匯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暖這一國際性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在我國“雙碳”目標提出之后,林業碳匯逐漸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也為我國林業碳匯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機遇。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雙碳”目標下的林業碳匯具體發展機遇和策略進行探討,以促進我國林業碳匯的可持續發展[1]。
1? 林業碳匯概述
1.1? 內涵
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第一次提出“碳匯”一詞。林業碳匯是指在國際碳貿易的過程中納入造林、森林管理和減少毀林等活動,以此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這類溫室氣體濃度所執行的有關政策制定、綜合管理等各種活動的統稱[2]。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全球有2.48萬億t的碳存儲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其中又有1.15萬億t碳分布在全球范圍的森林生態系統中,植物特有的光合作用促使森林資源的碳匯作用逐漸凸顯。要想有效緩解全球范圍的溫室效應,除了傳統的節能和零碳能源應用外,必須依靠負排放技術的應用。作為負排放技術重要的代表成果,林業碳匯在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主要內容
與傳統的林業發展模式相比,林業碳匯是一種層次、主體、元素多元化發展的復合型體系,能夠進一步深化林業功能。林業碳匯是以我國的碳匯政策作為前提,以技術作為基礎,以市場發展作為關鍵,以相關項目作為載體的多層次林業碳匯交易市場[3]。當下國內林業碳匯發展中的相關管理工作是將林業碳匯項目作為核心,同時包括政策理解、技術把握等因素,能夠更好地反映相關的內容和要求。但實際上,多層次的林業碳匯交易市場發展需要多種層次的交易主體,包括碳匯政策制定的行政管理部門,碳配合購買、碳信用的各類私有主體和組織。
隨著國內林業碳匯市場交易體系的持續發展,林業碳匯發展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下3個方面。1)完全結合國家戰略的要求,為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相應的服務,并且強化社會公眾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2)全面發揮森林的多種效應。在林業碳匯交易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碳匯的積累數量,還要綜合考量碳匯項目的實施是否能夠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適應性。3)制定符合國際及我國林業發展實際需求的技術支持體系。林業碳匯項目的積累能夠通過科學的計算和系統檢測證明其在緩解氣候變暖問題過程中作出的巨大貢獻。
2 “雙碳”目標下我國林業碳匯發展意義
2.1? 社會意義
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工業時代背景下全球面臨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會帶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環境惡化等多種問題。我國人口總數較多,即便人均溫室氣體排放數量明顯低于發達國家,但整體所占的排放量比例維持在13%左右,是國際社會中最為主要的碳源國,在“雙碳”目標下發展林業碳匯已成為我國在國際社會必須承擔的國際社會責任。我國林業碳匯的發展完全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可以在全社會范圍內進一步宣傳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保的基本理念,對進一步提高社會范圍內的生態環保意識形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并且可以建立我國經濟發展必需的良好社會環境。與此同時,我國林業碳匯的持續發展可以創造出全新的行業發展形態,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持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2.2? 經濟意義
溫室氣體的減排和吸收是緩解當下全球氣候變暖的有效途徑。溫室氣體的減排可通過減少國家交通、工業、運輸等部門的能源消耗,或者通過技術的更新、改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但這兩種做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卻會帶來成本方面的額外增加。林業碳匯能夠通過造林和再造林這類經濟性相對較好的措施,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降低大氣環境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林業碳匯項目的實施能夠在適當擴大我國碳排放空間的同時,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
2.3? 生態意義
林業碳匯項目的實施是通過造林和再造林等技術吸收存在于大氣環境中的多余溫室氣體,并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轉化成人們必需的氧氣。造林和再造林這種林業生產方式的實施能夠在增加我國森林覆蓋面積的同時,改善部分土地的利用方式,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林地覆蓋率,實現我國林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3 “雙碳”目標下我國林業碳匯發展面臨的機遇
3.1? 碳達峰目標帶來的機遇
“雙碳”目標的提出,將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碳吸收和碳去除兩個問題作為日常工作過程中的重要內容。碳匯是一種清除大氣環境中多余溫室氣體的活動機制,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持續增加,在凈化空氣、防風固沙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我國明確提出了森林蓄積量持續增加的目標;在聯合國的巴黎氣候大會上,我國將林業發展作為國家自主貢獻提升的重要項目,提出到2030年森林的蓄積量增加45億m3的承諾[4]。在我國應對全球變暖這一氣候問題的過程中,林業碳匯的發展已經成為重要的途徑,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的有效選擇。林業碳匯作為《京都議定書》中廣受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項目,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激發了國際社會對于林業碳匯項目的開發和研究熱情。
3.2? 碳中和目標帶來的機遇
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發嚴重的背景下,聯合國要求世界各國盡快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21世紀下半葉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目標。林業碳匯的碳抵消作用能夠全面促進全球溫室氣體限零排放目標的實現。林業碳匯交易的實施能夠鼓勵森林的經營者科學經營、保護各種森林資源,在推動國內林業資源發展的同時,全面發揮森林資源原有的生態經濟效益[5]。在林業碳匯市場秩序交易發展的過程中,林業碳匯抵消機制逐漸發展健全,并且國際社會中的林業碳匯價格呈現出一種逐漸上漲的趨勢。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中明確提出,大型活動可以借助碳配額和碳信用等方式將活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抵消。由此可見,在今后碳交易市場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用于碳排放量抵消的林業碳匯有著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并且部分實體企業也完全借助植樹造林這類方式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承諾。
3.3? 全新階段理念、格局帶來的機遇
我國進入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階段之后,需要完全摒棄之前污染和能耗同步高水平發展的模式,在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的同時,切實提高森林的積蓄量,并以森林資源原有的特殊作用推動林業碳匯項目的實施,推動生態目標的實現。我國全新的生態發展理念強調經濟社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及共享發展,這也客觀展示了我國今后需要走高質量、高效率、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道路。森林資源源于自然、回歸自然的特性,使其能夠憑借資源節約、綠色環保性等特征突破之前“雙碳”目標達成過程中的資源約束問題。我國在應對國際經濟社會環境變化的過程中,應建立以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社會雙循環促進的全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加大我國在“十四五”期間綠色轉型的經濟發展攻堅力度,控制二氧化碳及主要溫室氣體污染物的排放,做到統籌碳匯國際交易,最終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全新格局。這種全新的發展階段下發展理念和發展格局的變化,對于我國林業碳匯的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部門必須立足于整體層面進行科學謀劃。
4 “雙碳”目標下發展林業碳匯的具體策略
4.1? 持續構建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
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后,我國分別從政策、法規等多個層面支持國內的林業碳匯項目的發展。今后,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立法工作,在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的規定林業碳匯的歸屬權,確保森林資源的所有權人或者因承包而獲得林木使用權的個人和企業能夠成為林業碳匯的所有人。在推動碳市場交易法律建設的過程中,我國也可以將林業參與碳市場這一現象單獨進行立法。相關部門需要從國家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問題治理的戰略高度出發,針對林業碳匯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進行科學制定、調整,在合理借鑒國內外自愿碳標準(Voluntary Carbon Standard,VCS),氣候、社區和生物多樣性標準(CCBS:Climate,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Standards)的前提下,建立對接國際且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林業碳匯標準體系,進一步強化我國在林業碳匯領域發展中的地位。為了進一步推動林業碳匯的發展,我國需要加強有關林業碳匯關鍵技術研究,并通過碳排放監測統計系統的建立及林業碳匯捕捉、封存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為林業碳匯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4.2? 建立適應林業碳匯發展的基礎框架
我國發展林業碳匯的重要目標是實現生態目標,并有效地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改善國內生態環境。我國需要以現存的林業碳匯布局為出發點,在結合“雙碳”目標具體要求的前提下,建立有關林業碳匯發展的基礎框架。從供應者的層面看來,林業經營者是林業碳匯的主要供應群體,但因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啟動時間相對較晚,碳匯項目的交易數量相對較少,使得企業及林業經營群體對于林業碳匯項目尚未形成正確的認知,出現了一種碳匯供給的惰怠現象。相關部門需要通過建立引導式供給制度,確保在碳匯項目交易啟動的初級階段,能夠提供強度較高的扶持政策。國家、省、市級的林業和草原局或者相關政府部門也需要設立林業碳匯發展的指導協調服務機構,在項目前期的申請指導和后續服務工作中承擔相應的責任。
4.3? 創新林業碳匯發展中的金融服務
在我國林業碳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機構需要將碳匯林作為基礎條件,研發有關綠色生態產業相關的供應鏈金融產品,確保用于抵押和質押的碳匯權益資產能夠持續增加,為相關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撐。林業企業作為我國林業碳匯項目發展的重要主體,可以適當發行綠色債券用于獲取碳減排項目交易的相關資金;政府性的融資擔保機構或政策性銀行需要在碳減排項目交易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擔保;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向林業碳匯的所有者提供資金借貸方面的支持,而在碳匯量達到一定規模并且能夠達成預期收益目標時,林業碳匯的所有者則可以持續發行綠色債券。相關部門及企業主體也可以借鑒歐盟在早期碳市場發展過程中的碳期貨經驗,借助套期保值交易業務的開展,最大限度地降低碳匯價格變動帶來的各種風險和損失。
5? 結語
在我國“雙碳”目標提出之后,林業碳匯作為一種帶有明顯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途徑,能夠在幫助我國擴展碳排放空間的同時,推動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國內林業碳匯的持續高質量發展,要求國家政府部門在政策、法規體系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并從生產者和消費者兩方面入手建立有關林業碳匯發展的基礎框架,配合金融服務方面的創新,為林業碳匯的發展提供全方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研,趙李捷,陳松,等.社會資本對林農參與林業碳匯項目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2(2):87-91.
[2] 馬亮.臨夏州林業碳匯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J].甘肅林業,2022(1):28-29.
[3] 李巖柏,郭瑞敏.國際林業碳匯交易對我國的啟示[J].河北金融,2022(1):29-34.
[4] 王博,春英.碳中和背景下內蒙古林業碳匯發展淺析[J].內蒙古林業,2022(1):35-36.
[5] 曹福亮.林業碳匯市場化助力碳中和國家戰略:評《林業碳匯運營、價格與融資機制》[J].林業經濟,2021,43(11):5-11.
收稿日期:2022-03-22
作者簡介:楊靜(1989—),女,甘肅慶陽人,大專,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保護。E-mail:454396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