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堤
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中,教育生態學視角強調教學工作的開展中師生之間關系的平衡性以及基于提升教學質量而對周邊環境中具有先進性和適宜性素材的合理有效應用。本文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對當前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提出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式的優化思路,以期為大學英語課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醫學院校;大學英語;生態課堂;優化;構建
21世紀以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均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教學理念國際化、多媒體運用常規化和教學環境生態化的要求,明確要將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改革目標。“互聯網+”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生態化模式既關注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課堂內因素,也關注線上線下學習的自主性及學習情況反饋等課堂外要素,還注重為學生營造英語交際表達、英文資料閱讀、英文文獻寫作等實踐應用要素,以實現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由此,本文從教育生態學理論出發,試圖分析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現行課堂的主要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旨在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優化英語教學模式,實現大學英語生態課堂有效構建的方式與方法。
一、理論框架
(一)關于教育生態學理論
所謂教育生態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主要研究教育與外部生態環境之間以及教育內部各環節、各層次之間本質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教育生態學主要關注由教育主體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共同構成的教育生態系統,以及該系統內各生態因子的和諧共生、平衡發展。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機制、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生個人的生活空間、心理狀態和教學環境(教室、設備、座位的分布)等生態因子構成一個教育生態系統。該系統內的各因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任何一個因子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教育發展起到抑制和促進作用。
(二)關于大學英語生態課堂
所謂生態課堂是用生態哲學的理論、方法和思維來研究教育教學的現象,指導教育教學的方向,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比較健康的、比較科學的課堂形態。生態課堂是由教師、學生、課堂環境和外部環境所組成的微觀生態系統,具體而言包括了課堂的環境生態、心理生態、文化生態、關系生態、行為生態等等。它主要研究主體因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如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主體因素和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如師生與教學資料、資源、設備、平臺等之間的關系; 師生與課程要求、課堂規范、課堂文化等方面的關系; 以及生態學基本方法和理論與課堂中的各生態因子之間的互動關系等。生態課堂重視學習的體驗和過程,尊重學習主體的個體性和全面發展,有助于教育本質的回歸。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重要價值
基于教育生態學原理,作為教育生態中的微觀環境,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具有明顯的生態功能,它是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虛擬課堂環境等多種生態元素所構成的一個共同體,課堂生態系統內各生態元素之間互相依賴,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形成和諧開放、自主互動的課堂生態環境。在網絡與多媒體技術支持的課堂環境下,學生能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根據自身學習特點,結合個人學習需求,靈活多樣地選擇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化探索性學習。教師在這種背景下則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知識講解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協調者和監督者,教師通過各種網絡學習平臺或者軟件,記錄教學過程,調整教學內容,及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反饋,對教學效果進行評測和總結,這可以有效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多地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也能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展開自省,從而提升教學質量。網絡結合多媒體技術能為生態課堂提供多元的、多層次的、跨時空的海量超文本資源庫,能快捷地實現信息資源提取與共享,加快了課堂生態系統與外部生態系統的物質交換與信息交流,讓學生有機會感知和體驗外部世界,把有限的課堂外延到廣闊的社會,加深課堂知識與課后實踐的有效連接,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開展探究式學習,構建廣闊的知識結構提供有效途徑。
三、網絡信息環境下我國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優化的有效方法
1.轉變教師觀念,構建平等的師生地位: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講,只有教師和學生基于同一教育與學習目標共同努力,開展好各項工作,才能夠最終取得良好的教育與學習效果。且從英語教學的實際出發,這部分能力的訓練與提升本身也強調教師應當將充分的自主思維空間與實踐學習空間預留給學生。教師在整體的教學引導過程中只要充當好關鍵性的指導和思想引領作用即可。由此,教師方面應當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靈活運用網絡時代產生的新型教學模式,如將翻轉課堂模式、基于微課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與英語教學的開展實現融合。2.引進先進技術,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法的過程也是體現先進技術方法積極作用的有效途徑,從教師教學組織開展的角度上來講,當現代技術與新型教學方法引入應用后,也意味著教師的教學組織過程在便捷性和先進性上能夠同步獲得提升。在英語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教學輔助資源和素材,以便起到啟發學生讀寫思維的作用。而師生的高效穩定互動關系,也需要借助具有先進性和具有操作便捷性的教學工具輔助實現。教師可拓寬英語教學的內容范圍,提升英語教學訓練的自由度,選取學生更感興趣的、來源于現實生活的英語素材作為主題開展讀寫訓練,并同步引入先進的教學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前期思路引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3. 完善教學評價內容體系,提升教學評價有效性:生態學視角下的教學評價工作也需要實現方式方法和內容指標的不斷完善和優化,這也是充分發揮出評價工作積極作用的有效路徑。具體分析可知,在生態學的宏觀視角下,英語教學的質量評價不僅要重視學生考試成績,還應當將整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效果以及學生主觀上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等作為教學效果評價的重要指標,融入整體的評價項目內容體系中。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大學英語教學中生態視角的融入是提升英語寫作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和資源優勢,創設英語教學模擬環境,改善學習主體與學習環境間的生態關系,實現師生、生生和教學環境的高效溝通,通過線上線下、課堂內外的英語教學活動全過程監控,確保教師、學生和教學資源有機互動,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更好地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豐富當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研究,為英語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曉莉.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方式變革的趨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 8) : 41-43.
[2] 劉長江,吳鼑民.實施研究性學習創新英語教學觀念[J].瘋狂英語( 教師版) ,2008( 1) : 46-49.
[3]李霞. 基于互聯網的大學英語生態課程研究[J]. 中國外語,2017,14(5):81-86.
[4]王君.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生態模式分析[J].英語廣場,202(4):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