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宗萍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的媒體發展已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作為黨媒新聞工作者,我們遇到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如何應對新時代對黨媒提出的新要求,變被動為主動,擁抱新時代,這是擺在所有黨媒新聞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題。本文將從分析新時代的特點入手,通過討論黨媒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怎樣的職業能力和基本素養,從而堅守必須要堅守的,調整適應必須要提升和改變的,努力將自己升級成為適應新時代的合格黨媒新聞工作者。
關鍵詞:黨媒新聞工作者;職業能力;基本素養
新時代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發表重要講話。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3家中央新聞單位進行了實地調研后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堅持思想工作“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事業可見一斑。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方式多樣化
新聞傳播屬于上層建筑。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新聞傳播也必然呈現不同的特征。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也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讓新聞傳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新聞傳播主體更加廣泛。在移動互聯時代,新聞傳播的話語權不再僅僅掌握在傳統新聞媒體手中。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移動電話用戶規模16.43億戶,人口普級率升至116.3部/百人,高于全球的104.3部/百人。其中,4G和5G用戶分別達到10.69億戶和355億戶,兩者合計在移動電話用戶數中占比達867%。這意味著在我國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已非常之高,而每一個智能手機的用戶都可以是新聞傳播的主體,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布所見所聞,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和傳播者。
其二,新聞內容空前豐富。從廣度上來說,在一個多元需求的時代,必然帶來新聞內容的多元,才能滿足大眾的個性化需求。時政、經濟、科技、文化的分類已不足以滿足受眾,一方面更加個性化、小眾化的內容需求量在增大,另一方面綜合性、交叉融合的內容也備受關注。而從深度上來講,大眾不再僅僅需要知道“發生了什么”,他們還想要知道的是:“這對我意味著什么”和“我應當如何應對",大眾需要更加深入更加有用的新聞。
其三,新聞傳播的途徑多元化。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報紙、電視、電臺和互聯網,而是通過手機各種應用程序,如微信、微博及各種社交媒體,如今不少傳統的報紙、電視、電臺都開發了自己的手機應用程序,并入駐各類社交媒體,再加上如今還有很多專業人士開設了自媒體。
由此可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對于黨媒和黨媒新聞工作者來說,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如果不改革、不拿出刀刃向內的勇氣,無法擔負起黨和國家寄予黨媒的使命和責任。
新時代黨媒新聞工作者的“變”
思想的蛻變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黨媒新聞工作者要適應新時代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首先要解決“腦袋”的問題。對于新進入黨媒工作的年輕人來說,難度不大。但對于已經習慣了傳統媒體時代新聞采編流程,習慣了按部就班的80后、70后和60后人來說就顯得尤為困難了,不少人最初甚至會有抵觸情緒。我們為什么要改革?不解決思想的問題,被動地改變效果要受影響。
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為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宣傳黨的政策,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期盼,而不是為了做新聞而做新聞,更不是為了自己而做新聞。新聞輿論陣地沒有真空,正確的思想輿論不去占領,必然被各種錯誤的思想輿論占領。新時代,新起點,新征程,如何更好地發揮黨媒的輿論引導作用,改革是必然選擇。
就新聞業本身而言,也是必須時刻需要調整、順應時代和讀者需求的行業。放眼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是通過手機、通過自媒體獲取資訊、看新聞。作為黨媒新聞工作者,如果我們還一成不變,那么必然失去讀者,新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不改變,作為工作者,只會被淘汰,容不得有絲毫猶豫。
能力的提升
解決了思想的問題,面對的是我們如何改革的問題,首先就是本領的問題。如何做一名融媒體時代的記者編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實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的記者習慣了采訪時手寫記錄,采訪完寫稿交稿,而編輯在拿到稿件后,編稿子、選圖片完成編發任務。在融媒體時代,這樣的記者不是合格的記者,這樣的編輯也不是合格的編輯。
融媒體時代,記者需要具備更高、更全面的綜合能力。在采訪現場,要有快速的判斷力:什么內容是受眾最想獲取的?哪些場景需要拍圖片、錄視頻?要有綜合的執行力:除了記錄,還要具備攝影記者和攝像記者的專業能力,在采訪結束后,第一時間把采訪內容、圖片和視頻傳回編輯部,供融媒體中心制作發布。
融媒體時代,編輯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編輯,編輯是前方記者的智囊和后援。一方面為前方記者搜羅盡可能多的相關新聞素材,并為前方記者提出采訪建議,另一方面,也要承擔起后期如何發布、快速發布、多平臺發布的職責。
面對融媒體時代,對新聞時效性、可讀性、全媒體發布的特點決定了黨媒新聞工作者必須要下大功夫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新技能,并運用到實際的采訪中去,不斷提升能力和水平,解決“本領恐慌”的問題。
單位組織培訓學習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帶著問題去學,在實踐中不斷實現提升。過程肯定是痛苦的,但只要用心學,收效肯定也是很大的。
文風的轉變
要適應新時代新聞傳播的新變化,過去黨媒的文風必須要轉變。對于黨媒新聞工作者來說,要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實實在在地落實到日常的采編發工作中去。
在采訪中,要深入基層,到鄉村去,走進村民和居民家中去,要蹲點,而不是走馬觀花式的“走基層”。在生產生活的現場,發現最鮮活、老百姓最關心的新聞,在項目建設的現場,去發現基層落實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的細節和故事,為火熱的生產生活鼓與呼,為群眾的煩心事奔走。
在寫稿和編發的過程中,要以可讀性、實用性、服務性為原則組織稿件。通過最適宜的文體和版面、新媒體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來進行發布。稿件方面,多寫短稿,多用圖片等直觀的形式來呈現。在發布時,時效性、關注度高的新聞要第一時間在“兩微一端”即時發布,對于大型現場活動,可同時采用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方便受眾第一時間、全面了解活動現場的情況。
新時代黨媒新聞工作者的“不變”
堅定“黨媒姓黨”的立場不變
黨的媒體的創建,是黨對媒體絕對領導的一種表現方式。因此,黨媒的性質就決定了黨媒的宗旨——黨媒就是黨的新聞輿論主陣地。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戰略目標,更加需要堅定自信、鼓舞斗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團結奮斗。黨媒的性質、立場和宗旨不但不會改變,而且在新時代,面臨新的挑戰的形勢下,黨媒還要更加堅定立場,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作為黨媒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在思想上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勇于擔當作為,主動求變,練就全媒體新聞傳播本領,為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戰略目標貢獻黨媒新聞工作者的全部力量。
踐行“四力”,深入基層的初衷不變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那么到底是“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的確,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微信、微博、自媒體等新興媒體橫行的時代,渠道和媒介確實十分重要,但筆者始終認為,沒有優質的新聞內容生產,渠道和媒介的作用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內容生產才是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說:“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作為聞工作者,踐行“四力”,提高政治素質,增強業務本領,歷練優良作風,正是我們生產優質新聞內容的關鍵所在。
新聞工作者坐在辦公室,既想不出好新聞、更做不出好策劃。走進鄉鎮社區,走近項目建設工地,進村入戶,鮮活的新聞隨處可見。聽聽群眾的聲音,和鄉村干部聊聊工作推進的情況,付出“腳力”,定有收獲。采訪過程中,更要調動所有的感官,細致觀察環境和采訪對象的言行、表情,用心傾聽對方的講述,并開動大腦,適時調整采訪的方向和提問。只有和基層干部群眾打成一片,才能取得第一手的、豐富的資料。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寫出優質的新聞稿件、拍出接地氣的圖片和視頻。
在稿件的寫作和后期的編輯發稿中,如何才能以受眾最易接受的方式進行發布和傳播?所以不僅是記者,編輯也要踐行“四力”,深入基層,實地調查研究怎樣的新聞形式是基層干部脖眾喜聞樂見的,在后期稿件的制作發布時才能有的放矢,以最佳的方式進行發布和傳播,以期收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踐行“四力”,深入基層不是某一個時期黨媒新聞工作者的任務,而是必須長期、持續、不間斷堅持的常態。因此,這也是對每一個黨媒新聞工作者的長期考驗。
抵制有償新聞,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底線不變
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經營活動是媒體運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有極個別新聞工作者,打著黨媒旗號,為了謀取個人或小團體利益,搞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失范情況。這嚴重損害了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更影響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形象,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極其惡劣。因此,長期以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到各級新聞媒體,對抵制有償新聞的態度都是一貫的,明確的。
作為黨媒新聞工作者,在新時期更要從思想上、行動上自覺抵制有償新聞。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采訪報道要深入新聞現場,實地調研了解,全面準確、客觀公正。要弘揚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自覺嚴格遵守和積極踐行《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嚴格執行新聞采編和經營活動分開的規定,不以任何名義索取、接受采訪對象或利害關系人的財物或其他利益,同時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作為黨媒新聞工作者,采寫、編輯、發布新聞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權力,是公權,而不是個人的私權,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和愛護自己的羽毛。
提升人文素養,做有溫度、理性新聞的情懷不變
新時代的新聞報道,前所未有地需要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對新聞工作者掌握新技術、運用新手段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新聞工作者人文素養、道德建設的倡導也不容忽視。
人文情懷是一個人體現出的一種處世為人的胸懷和態度,是對生命的敬畏、對弱者的同情、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對道義的守望,是記者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進入新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災難頻發的新聞事件,新時代黨媒新聞工作者,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要認真學習并嚴格遵守《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學習傳媒倫理的相關知識,吸取傳媒倫理熱點事件的教訓。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更要博覽群書、積極主動參與公益活動,培養公益精神。在實際的新聞采訪報道過程中,要時刻保持警惕,注意保護采訪對象的隱私,避免對其造成二次傷害,對弱者不要居高臨下,多換位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會上強調:“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做有溫度、理性的新聞報道是對新時代黨媒新聞工作者的更高的要求。冰冷的、居高臨下的新聞報道一定是不能打動人,更不會鼓舞人,背離了黨媒的宗旨、使命。因此,黨媒新聞工作者務必要踐行“四力”,發掘反映社會脈動、前進方向和時代精神的典型素材,大處著眼、小處落腳,用真心、用細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