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吉龍
摘 要:結合生活設計小學數學教學方案,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經驗積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構建完善的生活教學模式,進而提升學生數學知識探索能力和應用能力,幫助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為了更好地保證小學數學實現生活化教學,教師可以選擇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語言,創建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模式,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意識,并通過課后拓展延伸,回歸日常生活,布置生活化作業,使學生實現學以致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結合新課改發展背景進行分析,完善生活化教育理念,具有多方面的優勢特點和積極作用。一方面從生活化角度入手,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的知識基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使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開展高效的數學學習,從而達到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的目標;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極強的促進作用,可以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現象,并從生活中展開數學學習,使數學學習能夠真正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這就需要教師重視并積極地轉變教育觀念,結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小學數學教學方案,突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多方面優勢特點,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教學的真諦,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傳統發展。
一、選擇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語言
為了提升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學教學中的運用效果,教師在設計教案期間需要從學生角度進行分析。針對目前的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認知往往比較淺薄,很難產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無法深度理解和掌握的問題。相對其他學科來說難度較高,在整體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對數學失去學習興趣,并且還會從心理上認為數學學習難度過高,產生不愿意學習、不想學習的念頭。而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的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選擇生活化的課堂語言完善數學教學模式,從而幫助學生在生活化語言輔助下清晰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幫助學生結合生活認知強化數學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表內乘法”這一課的過程中,學生剛剛接觸乘法知識,對于乘法的認知是不明確的,教師需要運用簡單通俗的語言來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并學會靈活運用乘法知識展開乘法計算。首先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教材展開自主學習,實現獨立理解乘法概念。其次,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回憶加法運算原理,并為學生列舉以下算式:3×4=12與3+3+3+3=12,也就是說3×4=4個3相加,之后教師為學生出一道簡單的乘法運算題:“4×5等于多少?”利用簡單的語言和抽象化的表達方式來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并對乘法的概念加以理解,使學生能快速掌握乘法的運算技能。
二、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情境
情境創設教學方法的運用具有優勢,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真實的學習體驗中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進而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將學習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體現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教育價值。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教育體系的多元內容進行分析,大部分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數學教師將抽象化的數學概念及理論知識以生活化情境進行呈現,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與此同時,生活化數學教學情境可以將數學概念知識以生動化、形象化的形式進行呈現,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在靈活性較強的生活情境中全面掌握相關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圓形的運動”這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引入生活中常見的圓形運動現象,如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等在行駛的過程中又快又穩,其關鍵之處就在于它的車輪,而車輪的運動就可以稱為圓形的運動。也可以通過制作動畫的方式讓學生觀察其他形狀在運動過程中的形態,并與圓形的運動進行對比,為學生創建生活畫面,讓學生從生活角度分析圓形的運動。與此同時,在生活化教學情境輔助下,學生的數學探索興趣將會被有效激發,可以主動結合生活背景分析了解更加全面廣泛的數學內容,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展開探索,只有學生積極性提高了,才能更好地開展學習,實現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三、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生活化學科,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只有當數學知識用到生活實際中,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意義。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數學知識以及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從生活出發,構建生活化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結合生活分析相關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從生活中挖掘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解答數學問題,實現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落實,促進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中有所成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本中無不滲透著生活現象,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枯燥無味,原因要歸根于學生缺乏良好的數學意識,認識不到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而教師作為教學的指導者,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強調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并引出生活中的數學案例設計數學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展開探究,既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及綜合學習水平的提升。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同學們每天上下學的路上都會看到什么樣的事物?或者班級內有什么事物是具有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的?”學生通過思考就會回答出教學樓、小汽車、黑板、課桌、講臺等。以課桌為例,從上面看課桌呈長方形形狀,側邊的兩條邊要比上下兩條邊短,以此為基礎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計算課桌的周長,并引導學生展開實踐,用格尺仔細量出課桌每個邊的長度。同時,當這節課講解完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特殊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具有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的物體,鍛煉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挖掘出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現象,而且特殊的學習作業也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與負擔[1]。
四、設置生活背景培養數學意識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基礎知識之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小學生的基本生活經驗已經相對完善,可以結合生活現象主動獲取多元知識。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數學教學內容設置生活背景,引導學生展開生活化的角色扮演游戲,以此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而且生活化的角色扮演游戲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教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通過參與角色扮演游戲來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在“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模仿生活中的角色,如營業員、收銀員、顧客等,在游戲的過程中對付錢、找錢這一流程進行模仿來鍛煉學生的口算能力。例如,“我是收銀員,顧客買了55元錢的東西,付給我100元錢,我該找給顧客多少零錢呢?”這樣既能夠鍛煉學生100以內的加減法,又能夠加強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針對這道數學問題來說,需要對零錢數量進行計算,100-55=45,也就是說,收銀員需要找給顧客45元錢。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對找零錢的方案進行思考,加強學生的拓展學習,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加減法知識的同時又能夠正確認識人民幣,提高學生的生活認知,而且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2]。
五、課后拓展延伸回歸日常生活
以數學教材為單一教學內容的方式并不可取。雖然數學教材具備較強的實用性與基礎性,但是卻會將學生的數學思維局限在數學教材中,所以需要教師以數學教材為基礎,積極展開課后拓展訓練,合理延伸數學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完善教案設計,使學生實現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又將生活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以此提高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中,大多教師通過運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忽略了延伸性教學模式的完善應用,導致學生只能圍繞教材進行學習。這樣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造成課業負擔,澆滅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所以課后拓展延伸內容不僅可以全面強化小學數學教學效果,還可以全面突出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趣味性和靈活性特點,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一道題,進而學會一類題,并且在提高做題速度的同時保證學生做題的準確性,以此來推動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在開展課后拓展延伸時,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收集學習資料,自主布置學習內容,以此來凸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進行課后拓展延伸,正方形是指有一組鄰邊相等且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那么正方形算是平行四邊形嗎?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搜集學習資料,展開拓展研究,挖掘生活中常見的特殊平行四邊形,如菱形、正方形、長方形等[3]。
六、布置生活化作業實現學以致用
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結合小學數學課后作業。通過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在做課后作業中感悟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實現學以致用,將源于生活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與此同時,在生活化課后作業的完善設計和應用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積極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結合生活進行主動觀察和探索,同時結合課堂知識分析生活問題,強化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拓展學習能力。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教師需要嚴格把控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的整體完成時間,并重視學生課后作業的多樣性。例如,在“100以內的加減法”這節課的開展過程中,并不單單是通過數學列式來鍛煉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而是引導學生將數學計算演變成數學應用問題,運用生活化的數學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以及數學應用能力。例如,經典的門票問題,父親和小明一起去游樂園玩,成人票40元,兒童票半價20元,問小明和父親一共需要花費多少錢?以此為例,引導學生自主設計生活化課后作業,并獨立完成。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生活化的數學課后作業,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實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全面滲透生活化元素,使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展開學習,挖掘小學數學教學的魅力所在,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4]。
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其本身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但是相對于其他科目來說,又有一定的教學難度。只有從生活的角度出發,構建完善的靈活性較強的教學模式,突出體現生活化教育理念的積極作用,才能有效強化學生的數學觀念,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學生更好地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以及所蘊含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中掌握主動權,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完成數學綜合素養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高秀珍.教學生活化,課堂互動化: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69-170.
[2]趙銀美.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2):99.
[3]朱明貴.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31):144-145.
[4]畢傳軍.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0(5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