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娟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注重考查學生在語言交際、閱讀理解、文本寫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其備考復習策略的設計不僅需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復習方法,同時也致力于有效達成素質教育目標。本文以中考語文備考復習策略作為研究主體,聚焦系統研讀新課程標準、創設專題式復習模式、分模塊規劃備考策略三個層面,探討了關于提升中考語文備考“有效性”的具體策略,以期為中考語文復習教學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初中語文;中考備考;專題式復習;思維導圖
中考語文備考是一項復雜性、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在以生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掌握情況均會直接影響到復習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通過開展學情分析、解讀課程標準,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思維邏輯、認知能力與綜合素養等情況,在此基礎上整合知識內容進行復習架構的創新設計,引入計算機輔助技術與多種手段實現復習教學的有效創新,借此有效提升復習教學效果,提高復習教學質量。
一、系統研讀新課程標準,完善復習計劃編制
(一)制定復習計劃
在中考語文復習計劃編制環節,要求教師深入解讀新課程標準與考試綱要等文件要求,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復習計劃的階段性設計。備考復習各階段要循序漸進地安排,在首輪復習中,以現行人教版教材為基準,圍繞字、詞、句、篇四個方面開展全面復習,在此過程中圍繞古詩文默寫、閱讀理解與賞析、作文寫作等環節予以強化訓練,鞏固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在次輪復習環節開展專題復習,由教師將近年來中考試卷進行整合梳理,從中總結出中考命題規律,打破原有學科知識結構進行分類整理,重點聚焦現代文閱讀和作文寫作兩個方面進行指導和訓練,同時兼顧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測試;最后,在末輪復習中進行總結提升,針對現有復習成果進行梳理,檢測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實現查缺補漏,并圍繞作文等重要節點進行專項指導,提升復習教學成效。
(二)設計復習模塊
通過分析近年來中考命題情況可總結出一定規律,部分題目往往以教材內知識為基礎進行變式和延伸,其根本目的是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復習策略設計上應堅持立足于教材文本,帶領學生梳理出課本知識框架、建構立體化知識網絡,在此過程中夯實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最終實現由課內向課外學習能力的順利過渡。針對不同模塊,教師要采取有針對性的復習策略:第一,在古詩名句積累模塊,要求學生通過反復背誦、默寫訓練,確保實現對中考默寫篇目的熟練掌握;第二,在文言文閱讀模塊,要求學生針對教材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學常識、課內注釋、各類實詞釋義、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創作方法等做到全面掌握;第三,在現代文閱讀,重點強化學生對字詞、語句的理解能力與文本賞析能力,掌握相關答題技巧等;第四,在名著閱讀模塊,要求學生掌握名著中涉及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典型情節、啟示意義等內容;第五,在作文寫作模塊,培養學生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文體寫作能力,并針對材料作文進行專項訓練。
二、創設專題式復習模式,建構系統知識體系
(一)借鑒群文閱讀理念
中考備考階段語文復習教學不應局限于舊有知識的鞏固,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結構的完善,提升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專題式復習模式以學習論為先導,引導學生發掘出事物間存在的聯系,立足于不同角度、通過對比辨析認識到事物的特征,避免造成語文復習的片面性、低效性問題。在專題式復習教學思路設計上,可借鑒群文閱讀理念進行教材中收錄文本內容的整合與結構再造。例如在復習《出師表》一文時,由于該文言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為幫助學生建立對于諸葛亮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系統性認知,教師可選取諸葛亮作為專題進行語篇整合設計,將《三國演義》《隆中對》《蜀相》《書憤》等古詩文作品進行系統串聯,引導學生從不同文本中掌握諸葛亮形象的一個側面特征,繼而通過碎片拼接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人物形象,幫助學生增進對諸葛亮創作《出師表》作品時人物心境的理解與情感認同。
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建立對于不同文學家形象的理解,可選取文學家創作的代表性作品進行專題閱讀活動的設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安排學生選取研究命題、組內完成任務分工,引導學生從不同體裁、不同主題的作品中領會作者在創作作品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自身心境,更加深刻體會到作家的人格魅力。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延伸,利用思維導圖等工具建構起文學家的形象解析圖,借此既有助于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拓寬閱讀視野,也能夠為其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寫作素材的積累及文學素養的提升等創設良好基礎。如引導學生建立對于蘇軾這一文學大家形象的理解,教師可選取《記承天寺夜游》《水調歌頭》《江城子》等作品進行專題閱讀,引導學生從不同體裁、不同主題的作品中領會蘇軾深處逆境時的樂觀心態,更加深刻體會到蘇軾的人格魅力。
(二)做好課內課外銜接
在完善教材知識內容整合與梳理的基礎上,教師還應兼顧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引入課外文本與知識進行教材內容的補充及延伸,促使學生在字詞積累、語感培養、語文思維形成、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聚焦文化品位、情感態度、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層面實現系統提升。例如教師可選取孔子、孟子兩大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建立專題學習活動,在選取《論語十則》《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等文本進行復習的基礎上,引入《兩小兒辯日》等文本,引導學生掌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一名句的出處、具體語境及其表達含義;在選取《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作為復習文本的基礎上,引入《孟母三遷》這一課外文言文,幫助學生建立對于孟子形象、家庭教育氛圍更加完整的認知。在實行文本內容延伸的基礎上,教師可安排學生將孔子、孟子兩大人物形象及其創作的作品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中提煉出儒家學派的基本觀點,并嘗試分析儒家學說對后代文學理念、文學創作產生的深遠影響等,深化復習教學的文化價值。
三、分模塊規劃備考策略,總結學習經驗方法
(一)作文模塊復習策略
1.積累文學素材
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建立在海量文本閱讀、文學素材積累的基礎上,在中考復習階段由于時間有限,教師應合理協調時間幫助學生深化文學素材積累,例如選取課前5~10分鐘、早晚自習、睡前半小時等時間,安排學生進行經典詞句、段落的摘抄與背誦,或選取體裁、題材相近的文章進行異同點的比較,通過專項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積累習慣,提高作文復習環節的教學實效性。
2.強化審題意識
通常作文審題將直接影響到文章創作與評價結果,要求教師在總復習階段針對學生開展專項審題訓練,將不同題目類型進行審慎區分,促使學生養成嚴謹審題、精確審題的習慣。在命題作文訓練環節,教師可首先帶領學生進行作文題目的解讀,引導學生從個體、社會等不同視角進行文章立意、表達內容與情感傾向的界定,增進對于某一類型作文創作方式的了解,提高學生的作文審題能力、掌握高分作文的創作要點。
(二)古詩文模塊復習策略
1.強化記憶方法
為提高學生古詩文學習能力,教師可圍繞以下四個層面進行專項訓練:其一是字源溯義。根據漢字的表音、表意特點進行易錯字的重點強調,例如“征蓬出漢塞”中的“蓬”是一種草本植物,因此與竹子編制、起到遮擋風雨作用的“篷”在部首上存在差異。其二是形近字比較。例如學生在古詩默寫時常將“無為在歧路”的“歧”字錯寫為“岐”,雖然兩個字均為形聲字,但“歧”字指代岔路,而“岐”則常用于指代地名或姓氏,因此此處用“歧”方能更加貼合語境。其三是古詞今譯。例如在“東風不與周郎便”一句中,部分學生易將“郎”錯寫為“朗”或“狼”,在此教師需引導學生明確“郎”是古代對于年輕人的美稱,幫助學生加深對于關鍵字詞的記憶。其四是構建記憶金字塔。在朗讀、默寫、理解、想象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空間想象力與思維記憶力等多種感官,起到深化記憶的作用,例如在默寫“歸雁洛陽邊”一句時學生易將“雁”誤寫為“燕”,在此教師可引入“鴻雁傳書”的典故向學生進行解讀,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雁陣春歸的畫面,借助感官聯合調動有效深化學生對于關鍵字的記憶,降低默寫出錯率。
2.逐層篩查驗收
在通過專項訓練指導學生掌握古詩文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教師可設置過關篩查活動進行訓練成果的驗收。例如采用小組過關訓練的方式,安排學生在組內互助進行初步篩查,隨后通過定向抽查、分層考核等多種方式,引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從最近發展區出發鞏固古詩詞理解與記憶能力,保證復習教學的有效開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在臨近考前創設仿真訓練,以考試綱要為基準選定詩詞、文言文篇目,編制數十套仿真試題,保證考綱中標注的各篇詩文至少出現5次,并將學生納入出題環節進行自主命題,借此既有助于充分暴露出學生的記憶薄弱點,同時也便于對學生開展針對性強化訓練,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收獲學習樂趣、點燃學習熱情,更好地提升古詩文復習教學的有效性。
(三)名著模塊復習策略
現有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收錄一定數量的名著篇目,多為節選片段、篇幅較短,需占用學生大量課外閱讀時間,并且無法保證學生對名著的閱讀理解效果。在此情況下,教師可引入思維導圖教學手段,在復雜閱讀內容要素中提煉出核心,圍繞中心點進行分支擴展與內容補充擴散,借此建構起更加系統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深化對名著內容的理解,同時鞏固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提升名著復習模塊的教學實效。
四、結束語
總體來看,中考備考階段復習教學的實施目的在于實現對學生現有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的檢測、反饋、糾偏、鞏固與提升,為解決以往語文復習存在的低效性問題,要求教師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法創新、教學重點梳理、教學難點挖掘與教學要點評析,在激活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過程中使其逐步掌握學習方法與技巧,鞏固語文基礎知識、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切實提高語文復習教學效率,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提升創設良好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宗勉.微課在初中語文專題復習中的有效應用[J].廣西教育,2020(13):34-36+85.
[2]劉小成.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復習中的靈活運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9(51):18.
[3]劉麗娟.初中語文中考古詩詞鑒賞備考研究[J].學周刊A版,2019(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