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艷秋
【摘 ?要】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校內社團建設一直處于教育陣地中的薄弱環節。很多一線教師在進行社團活動時總會遇到上級部門不重視、軟硬件配套設施缺乏、課程建設與評估不完善等等困境。筆者認為教師自身的思考力與行動力是推進一切教育工作的良藥。當下的小學美術社團建設要在美術教師自身成長的基礎上,對接核心素養進行多向度建構,才能做出立足兒童發展的真教育。
【關鍵詞】小學美術社團;核心素養;生命美育;多向度建構
筆者所在的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于2013年成功入選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在區教體局以及學校的整體規劃下,筆者在2014年成立了童真水墨校級社團(張蓁畫社)。在兩三年的時間內,筆者關注兒童立場、自我提升、聯接校本、打開課堂、打通空間、規劃課程、建立體系等多向度建構,讓自身與社團小成員都有所成長,也助推所在學?!K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在2018年榮獲“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項目:國畫、板鷂、藍?。?。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及《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出臺,筆者對如何全面、立體地建構小學美術社團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
一、終身學習,追求形而上與高站位
《易經》云:“行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道與器,形而上與形而下是事物辯證統一的整體。從這一辯證的角度看,教育者的胸懷、情感、思想、思辨能力的高度會決定育人行動的力度與高度。作為小學美術一線教師需將閱讀、學習定為伴隨終身的修煉模式。
(一)開啟網絡閱讀模式
關注權威教育網站,定期查閱國家與地方的教育政策和方針,其中國際美育的政策、本學科的教育現狀等等也應成為查閱的范疇。例如,筆者通過浩瀚的互聯網篩選出幾百個有關兒童水墨話題的網站,梳理出當代兒童水墨畫教學的現狀與趨勢,為社團發展做好前期調研。只有緊跟時代脈搏,把控教育方向,整體架構美育工作,才能立足全球視野,建構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美育體系。
(二)關注文本多元閱讀
文本式閱讀是讓思想、思維體系化與深入化的學習方式。首先是整本書閱讀,如哲學專著、美術史、美術技法與理論專著等等。再次定期閱讀教育類期刊雜志。閱讀切勿狹隘化,如育兒類、文學類的書籍、雜志也應是美術教師的讀本。育人本身是全面的事業,而美育與其他學科、藝術形式、文學形式都是相通相融的,理清其間關系,才能成就以人為本的美育。
(三)學會請進來與走出去
最好最快捷的學習方式就是向身邊的名師學習。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名師的為人處世、教育理念以及專業作品中,品悟其教育思想、品格情懷、作畫風格等等。向名師學習的形式可以“請進來”,請進校園作講座、作指導;可以“走出去”,參加他們的學術研討活動、網絡觀摩等等。重在覓得良師,付出行動。
(四)走進教科研的良性循環
作為一線教師要關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知行合一,走進教科研的良性循環。例如每周教學反思、定期撰寫論文、參與或主持課題研究等等。這樣才能避免自己在原地轉圈,讓實踐與認知都有不斷的新突破。
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教育理念也隨之不斷跟進。教育者要以終身學習來修身養性,去多廣角、多方式、多領域地看教育、看自己、看課堂、看兒童,做“學做思研”型的教育人。
二、定位方向,關照兒童本位與學科素養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到:“各學科基于學科本質凝練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并“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征,課程內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內容”。美術社團要對接核心素養觀,盡快地定位社團發展方向,建構特色育人宗旨,成就兒童面對未來的能力。
(一)尋根,厚植文化底蘊
筆者所在的水墨畫社團以我校第一任美術教師張蓁先生的名字命名——張蓁畫社。張蓁于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究,筆墨干凈,設色明麗?!八匾晫ξ飸B的關注,講求所繪對象的結構周到,進而達到其‘圓綻的視覺效果。”畫社以先生的名字命名意在秉承張蓁先生的繪畫與為人品質,以“悟道育美、嬉樂水墨、關愛童心”為張蓁畫社的育人宗旨,為學員提供一個嬉樂水墨的場所。尋文化之根,才能厚植文化之底蘊,讓文化之精神得以綿延。
(二)本味,立足兒童發展
小學階段的兒童處在圖式期與寫實期,尤其是剛入社團一年級的小成員,一開始剛接觸新鮮事物就有著無限好奇。面對這樣的兒童,一味臨摹傳統水墨作品只會扼殺他們的天性,磨滅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筆者發現一個班三四十個小不點一上課就嘰嘰喳喳。此時,理解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善于和他們對話,才能搭建傳統文化和兒童之間的橋梁。比如讓初學水墨的孩子們從簡單的畫墨點墨線墨塊開始?!昂⒆觽?,你們拉出的線條像什么呀?”“像不像山間彎曲的馬路?”“像不像海面的波浪?”……“馬路、大海好空曠,我們可以添些什么讓它們熱鬧起來?”……及時的追問讓形象與筆墨更豐富了,畫面或變成雨中的馬路,或變成開滿夏花的山間,或變成魚兒暢游海洋。讓兒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用貼近兒童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一下子愛上了“水墨”,善于表達與勇于創造的水墨精神傳遞著兒童的審美自信。“童真水墨”(以兒童的眼光選擇繪畫內容,化解水墨技法)成為筆者兒童水墨教學的方向。
(三)溯源,學科素養當先
美術是用視覺語言表達思想、情感的可視性藝術形態。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新能力、文化理解等素養的養成需要知識、技能作支撐。小學美術社團通過主題單元式或項目化、跨學科等課程形式,進行美術學科為主體的長線探究,藉以達到持續理解,涵養在未來情境中分析、解決問題的學科與跨學科素養。
三、打開空間,營造多元體驗與任務情境
構建面向未來的教學空間體系,使之順應教育的新發展已迫在眉睫。美術社團的教學空間要有美術學科性、開放性、互動性、延展性等特點。
(一)教室空間,打造屬于孩子們的家園環境
“張蓁畫社”擁有近80m2的室內活動空間。在畫社內,筆者開辟出“戲墨廊”“大師坊”“畫作墻”“明星臺”“筆墨齋”等區域,營造一個充滿童真意趣的水墨天地,將有限的空間無限拓展。
(二)網絡空間,組建家?;拥木W絡群
在網絡空間建立家校聯動的平臺,如社團微信群與QQ群,共享學員繪畫成果與收獲。例如在群分享學員的作品,無疑進行了一場“親子水墨畫展”,激勵學員的同時,也提高家長對兒童水墨畫的認同度。教師有時甚至還需要成為家庭教育的疏導者。
(三)校園空間,營造生命美育的情境場
校園是兒童生活與學習的情境場。在校園空間里捕捉校園生活的美,有利于激發學員情感,進行真實的學習。例如在《律動系列之足球》的單元課程中,有一課就是帶著學員到學校的足球場上捕捉足球隊員進行球賽的鏡頭。社團小成員們的真實感觸一直持續到整個單元課程結束。
(四)社會空間,開辟學員的多元多維體驗
博物館、藝博園、社區等也是社團教學活動的空間場所。社會空間的打開會有更多的“不可預測”,這些真實情境讓學員有更多維的體驗,賦予他們應對未來的能力。
四、建構課程,引發問題群與持續理解
課程的建構,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實現特色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也是教師進行一切教學活動的中介。這對于社團建設亦是非常重要的。
(一)整體架構課程,以主題單元等課程體系作長線推進
兒童水墨課程的旨歸在于讓兒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筆者為社團制定的課程主題從動物到花卉、人物,從親近大師到走進校園,以主題單元或項目化等作長線推進。向傳統致敬,也向現代學習;關注生活,也關注多元;既注重本土,又面向全球化;既關注兒童本真,又建構兒童的學科語言與美術素養。如“向大師致敬”系列中有“林中的鳥兒”“畢加索的壺與罐”等,“蕊春園林系列”有“亭臺樓閣”“假山橋池”等。每個系列以一個小概念統整,關注教學內容、技法、文化、審美素養遞增式提升的同時,關注在現實情境中由知識到能力的發展。在系統梳理的基礎上,結合課程內容的難易及學員的實際情況,再分年級段進行細化。筆者在關注學科本味的同時,也培養學員的跨學科能力,如在設計“蕊春非遺研習·南通板鷂”單元課程時,利用“學習單”讓學生通過數學、勞動實踐課中的推算能力、木工制作等完成南通六角板鷂的骨架。新教學途徑,將水墨與數學、語文乃至勞技、科學等學科相融合,讓兒童水墨成為兒童生命化的表現與存在。
(二)優化問題情境,在探究思辨中推動持續理解
課程架構要以學科大概念為先,結合打開的教學空間、單元內容與目標,以學生為主體探究真實情境中的學科問題,梳理出指向學科概念的問題群,在開放性、多向度的課程推進中進行序列推進與高階思維,借以達到持續理解。
(三)蝴蝶效應,進行社團課程與日常教學的雙向奔赴
日常的課堂教學是最為重要的美育陣地。社團教師要善于將社團課程與日常教學進行相互補充與優化。例如筆者在進行《菊韻雅集》的主題單元課程時,將這組社團課搬到平時的教學中。因日常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筆者將原本10課時的主題單元課程濃縮成3課時,并重新設計了課前預習單、評價手冊等。經過實踐,筆者發現課程的優劣重在優化情境、助學與考量工具。社團課程與日常教學的雙向奔赴可以讓設計出來的課程更加多元與優化。
五、制度評價,關注全體學員與長線發展
社團中制度與評價要嵌入社團活動的整個過程,以保障課程的有效實施。如評價方案要有評價指標、評價方法、權重分配和評價分值,既重視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習結果。如筆者對社團小成員進行激勵性短線與長線的量化評價,筆者會從學員到班情況、整理畫具、互動探究、思維素養、繪畫技能與態度等狀態,評出“每周之星”,期末學員收獲“結業證書”。顯性的評價方法讓學員擁有“自我優秀”的意識。
從2014年建立“張蓁畫社”至今,十幾位社團學員的水墨習作遠送英國倫敦參加“風從東方來”藝術作品展,朱花語的國畫作品《嗨,滑起來》榮獲由教育部組織的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筆者以社團課程《菊韻雅集》撰寫的案例榮獲2018年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案例征文三等獎。學員100%都參與了學校或社會美術展示活動。絕大部分學員在初中依然是美術或綜合學習中的佼佼者。這些顯性成效從某種角度可以證明從教師到學生、從空間到課程、從理論到實踐、從制度到評價等多向度建構社團的策略是正確的。
文化的浸潤需要一個綿延的歷程,教育事業更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校內的美術社團要多維立體的建設與高階的發展,借此培養出更多有藝術修養、有家國情懷、有遠大理想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