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問是數學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實現深度思考的教學方式之一。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師需通過提問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而“問題串”能讓學生在思考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數學思維,實現數學解題能力的提升。文章闡述了小學數學提問策略中“問題串”設計的要求、策略和注意事項,以期助推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串;提問策略
作者簡介:林秋香(1972—),女,福建省閩清縣白中鎮中心小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關鍵階段,教師在此階段中培養學生深度探究數學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有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以“問題串”的形式進行提問,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深入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小學數學提問策略中“問題串”的設計要求
(一)提出的問題要明確且具體,層層遞進
教師在設計數學“問題串”的時候,要結合授課班級的學情去設計,利用多個具體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讓學生發現數學知識本質。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還比較低,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明確且具體。另外,各個問題之間必須存在一定的聯系且層層遞進,難度逐漸增加,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和強化所學知識[1]。
例如,在教學加減法的運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隨堂練習題,并設計“問題串”。
明明與芳芳去文具店買書包,已知單肩包的價錢是108元,雙肩包的價錢是128元。明明與芳芳想要各買一個,銷售人員說一共是236元。請大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1:明明和芳芳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錢?是銷售人員說的236元嗎?
問題2:明明和芳芳首先付了200元,接下來還需要付多少錢?
問題3:明明與芳芳向銷售人員支付了300元整,銷售人員需要給他們找回多少元?
以上3個問題非常具體且聯系密切,難度逐漸增加,能讓學生明確任務,依次求解,層層深入,提高運算能力。
(二)提出的問題要生活化
數學是源于現實生活又服務于現實生活的學科。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巧妙地將數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使數學知識不再那么陌生抽象,使得學生充分意識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可以讓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出解決的方法,從而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乘法運算的時候,教師可以用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火車為例,設計相關的計算題,并提出“問題串”。
媽媽帶著峰峰和羽羽坐火車去姥姥家,該列火車的車廂一共有兩種,一種是臥鋪車廂,共6節;一種是硬座車廂,共8節。已知每節臥鋪車廂能夠坐滿70人,每節硬座車廂能夠坐滿120人。請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1:5節臥鋪車廂一共能夠坐滿多少人?
問題2:8節硬座車廂一共能夠坐滿多少人?
問題3:該列火車一共能夠坐滿多少人?
教師基于生活實際設計此“問題串”,能夠拉近學生與數學問題的距離,讓學生在回想乘坐火車經歷的過程中解決數學問題,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
發展。
(三)提出的問題要有趣味性
為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教師可為學生提出具有趣味性的“問題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更加專注于問題的分析與探索。教師可以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或者將“問題串”和游戲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游戲中完成問題的解答[2]。
例如,在教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字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數豆子”的游戲。
A學生和B學生手上分別拿著一定數量的豆子,A對B說:“我手中的豆子一定比你多。”B說:“那可不一定。”兩人爭執不下。
問題1:A和B分別有多少豆子?我們一起來一顆一顆地數。
問題2:大家可以兩顆兩顆地數嗎?
問題3: 大家能不能用別的方式數?如四顆四顆地數或者五顆五顆地數。
學生在此游戲活動中通過實踐完成了數豆子的任務,并且根據教師的“問題串”學會了多種數數的方式,在數數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數字的認知。
(四)提出的問題要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教師在設計“問題串”的時候要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主,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還是以教學加法與減法的運算為例,教師可以創設種花的情境,并提出“問題串”。
甜甜和媽媽一起到花園里種花,甜甜種了5株菊花、5株玫瑰花,媽媽種了10株郁金香、8株月季花。
問題1:根據該情境你能夠想到哪些數學問題?
問題2:你的數學問題可以用到加法嗎?
問題3:你的數學問題可以用到減法嗎?
教師創設了種花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其中思考問題,讓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先提出籠統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再以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從而鍛煉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二、小學數學提問策略中“問題串”的設計策略
數學教師可對傳統的提問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進和優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練習題,重視學生的提問,發現問題教學的契機,還要結合情境創設設計有效的“問題串”,從而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應用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結合教材設計“問題串”
教師的主要教學工具就是教材,教師在設計“問題串”的時候需要以教材為標準,對教材做深入的研究,解讀教材例題,利用教材例題設計“問題串”。這樣能夠確保追問問題的質量以及教學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材“100以內的加法”的內容中,關于不進位加法的第一道例題是“求解二(1)班學生與該班帶隊老師的總人數”,并列出了算式“35+2=”。根據此例題,教師可以在后面講解進位加法的時候做適當的改編。比如利用多媒體屏幕展示二(2)班全體學生的合影,并附上文字說明“二(2)班18名女生和15名男生與2位帶隊教師的合影留念”。然后提出如下問題。
問題1:二(2)班學生一共有多少人?
問題2:二(2)班合影中一共有多少人?
問題3:二(1)班和二(2)班學生的總人數是多少?
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出解答問題1的算式是18+15=33(人),解答問題2的算式是33+2=35(人),解答問題3的算式是35+37=72(人)。以上3個問題比教材例題更有層次感。學生通過問題1的回答產生了運算的信心,接著在教師的鼓勵下解讀問題2,最后挑戰問題3中數值更大的運算,成功完成了所有問題的解答,從而收獲了成就感,增加了對數學運算的
興趣。
(二)充分利用學生的提問設計“問題串”
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提出各種問題,教師不要因為怕影響教學進度而阻止學生提問,而應該利用學生的提問設計“問題串”。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把提問的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來提問,然后再邀請其他學生來回答。這樣能夠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
思維。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材“認識時間”一課中,因為此部分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關系密切,學生對于時間概念比較熟悉,所以在提問環節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再讓學生來設計問題。
(教師首先提出第一個問題,將學生帶入提問模式)
問題1:大家知道我們一天中有多少個小時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再繼續提出問題)
問題2:那么對于一天中的時、分、秒,大家還能夠提出什么問題嗎?
(學生對此繼續提出了許多問題)
問題3:一個小時有多少分鐘?
問題4:一分鐘有多少秒?
問題5:一個小時有多少秒?
……
在此環節中,如果學生提的問題不夠有條理,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梳理。如果有學生提出了一個大家都不能理解和解答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該學生調整和重述問題內容,再讓大家思考問題答案。
(三)將故事改編成教學情境,設計“問題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串”通常會以某個情境為背景。教師除了自己創設一些生活情境,還可以將一些有趣的故事改編成教學情境,從而提出“問題串”。
例如,教師可以將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改編成教學情境。三兄弟遇到一片桃林,拿著籃子摘桃子,被桃林的農夫看到,農夫要求三人退還桃子。農夫把3人的籃子扣下后,說:“如果你們能夠分別答對指定的問題,我就將你們摘的桃子退給你們。”農夫首先對張飛說:“你籃子中的桃子不足100個,如果我每三個三個地數,那么最后就會剩下一個。你摘了多少個桃子?”又對劉備說:“你籃子中的桃子如果四個四個地數,那么最后就會剩下1個。你摘了多少個桃子?”最后對關羽說:“你籃子中的桃子如果五個五個地數,最后就會剩下1個。你摘了多少個桃子?”三人想不出來,只好求助諸葛亮,奈何諸葛亮正在和姜子牙釣魚,沒空理會他們。那么各位小諸葛亮們,你們可以幫他們算一算嗎?
在這個故事中,一共有3個探究問題,每個問題都涉及最小公倍數的知識,學生需要分別計算出3、4、5的最小公倍數后,再分別再加1,就可以得出最終答案。教師利用趣味故事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在3個問題中逐漸領悟最小公倍數的數學本質。
三、小學數學追問策略中“問題串”設計的注意事項
(一)注意結合教參
教師在研讀、利用教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此時教師要注意借助教參對教材做深入的研究,從教參中找到更適合的教學方法。同時,在閱讀教參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將自己設計的問題和教參上的問題進行比較,適當借鑒教參上的問題,不斷調整,完善自己的問題,從而提高“問題串”的質量。
(二)注意與其他教師相互溝通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注意聽取同組教師的意見,了解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思考如何將問題的內容設計得更貼合學生的水平。教師也可以主動組織討論交流會,將自己應用效果較好的提問方法整理出來與其他教師分享,從而實現共同進步。
(三)注意了解學生的反饋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教師不能一味地根據自己的想法提出“問題串”,而應該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提出“問題串”。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后,要注意觀察學生對第一個問題的反應情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再據此提出下一個問題,最后再利用學生釋放的信息反思課堂中還需補充哪些問題,這樣有助于提高“問題串”的完整性,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四)注意進行課后反思
課后,教師要對“問題串”的效果進行反思,通過反思提高問題教學的能力。如果教師覺得課堂上的“問題串”效果不佳,那么就要反思“問題串”的內容是否偏離了教學目標,提問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該如何調整和改進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才能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增強教學效果[3]。
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問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保障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合理設計“問題串”,利用“問題串”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完善數學知識體系,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朱文娟.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師追問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1.
[2]鮑麗娟.讓“追問”促成小學數學精彩課堂[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20(08):59-60.
[3]程映紅.小學數學課堂問題設計的策略研究:以小學數學(人教版)概念課為例[J].考試周刊,2021(6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