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摘要:目的 研究優質護理干預在老年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20年3月~2021年10月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實施優質護理。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 、抑郁自評量表(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健康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與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護理干預當中,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十分重要。
關鍵詞:優質護理干預;老年冠心病;心理狀態
冠心病的發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并且越來越年輕化,對人們的身體健康與社會經濟有著嚴重影響[1]。冠心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以心前區突感疼痛為主要表現,也有部分患者會表現為胸悶,疾病的發生與大量吸煙、短時間內進行劇烈的活動、情緒激動等因素有直接的關系[2]。冠心病是一種身心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疾病的進展,導致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因此,在臨床上除了對冠心病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措施以外,還應該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3]。近些年,臨床醫學院模式在不斷地更新與改進,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進行轉變,更加注重的是人文關懷,優質護理主要是將常規護理措施進行優化,為患者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充分體現出人性化護理的特點,保證患者的治療安全[4]。基于此,本文中針對優質護理干預的實施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3月~2021年10月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72.55±2.21) 歲;研究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66~81歲,平均年齡(72.78±2.32) 歲。組間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變化,對其進行健康教育,主動講解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確保病房內環境的干凈、整潔,定時通風、消毒,保持合適的溫濕度,加強病房的巡視,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并叮囑患者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 個體化健康教育。針對因為缺乏對冠心病的認知而出現焦慮、抑郁、恐懼等負面情緒的患者,應及時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有關疾病的治療方式、預后等,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針對一些文化程度比較低的患者,在健康宣教時應該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且配合相關案例進行講解,來加深患者的理解。(2) 心理干預。患者因為不熟悉醫院的環境,也會出現恐懼、焦慮情緒,應該主動向患者介紹病房內的設施以及醫院的整體醫療水平、主治醫師等,消除對醫院的陌生感,同時,為患者介紹科室內護理站、輔助科室以及開水房等位置,讓患者能夠盡快熟悉病房的環境。針對出現嚴重恐懼情緒的患者,可以介紹一些治療成功的案例,并向患者講解積極配合治療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教會患者家庭的應急措施,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來增強治療的自信心。(3) 優化基礎護理。充分貫徹以為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給予患者足夠的尊重與鼓勵,在晨起幫助患者整理病床時,動作應該輕柔,并與患者進行溝通,詢問患者的病情變化以及對護理的意見,依據患者的病情變化來選擇針對性的監護項目;針對睡眠比較差的患者,應該降低監護設備的噪音,減少夜間的護理操作,盡量將護理操作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必要時可以遵醫囑給予患者口服助眠藥物。(4) 優化飲食護理。患者會因為疾病出現食欲下降、飲食不規律等情況,此時,護理人員應該監督患者的日常飲食,增加營養物質的攝入,指導患者在飲食上主要以清淡為主,嚴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一些應季的蔬菜、水果。同時,還應限油膩、含糖量高食物的攝入量,與患者家屬建立有效的溝通,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不飲用咖啡、濃茶等。除此之外,針對合并高血壓、心功能不全患者,限制鈉的攝入,以免過度興奮出現腹脹、心率加快等癥狀,繼而影響到休息與睡眠。(5) 優化病房管理。護理人員應該嚴格執行醫院相關標準,定時消毒、清掃病房,確保病房內環境的整潔,保持足夠的陽光照射,定時更換床單位,以免患者因為環境因素出現感染,加重病情。同時,還應該合理調整病房的溫度與濕度,確保患者住院的舒適度。護理人員在夜間查房時,動作應該輕柔,避免影響到患者的休息,為患者創造一個溫馨的住院環境,幫助疾病的恢復。(6) 優化疾病護理。護理人員應該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詳細掌握心絞痛的發作類型,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同時,還應該監測患者夜間心率與疾病變化,以免出現心肌梗死等情況,如果患者心絞痛癥狀持續發作,應該及時通知醫生,并進行對癥處理。(7) 出院指導。患者在出院之前應該進行常規全身檢查,叮囑患者及其家屬服用藥物的相關注意事項、用法、劑量等,與患者隨時保持聯系,叮囑患者定時到院復診。
1.3 觀察指標
(1)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 、抑郁自評量表(SDS) 進行評估[5]。(2) 對比兩組護理后健康知識知曉程度。(3)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4)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5)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采用(WHOQOL-100) 生活質量評分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6]。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
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2 ?對比兩組護理后健康知識知曉程度
研究組健康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2.3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2.4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2.5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
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3 ?討論
冠心病在臨床上有著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治療的難度相對來說比較大,對護理質量也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冠心病患者因長期受到疾病的困擾,加上各項機能逐漸減退,導致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出現諸多的負面情緒。臨床上對于該病常規護理措施,主要是以搶救生命為主,監測病情的變化,忽視了患者的情緒變化。在既往的研究中顯示,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是導致疾病加重、影響生活質量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間不但應該關注病情,應該重視患者的心理變化。
優質護理是一種整體性的護理模式,重點是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創造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來改善患者的狀態,繼而為臨床治療的開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此種護理模式主要是從心理、病房、疾病、飲食、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護理干預為主,促使整個護理流程更有針對性。通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了解程度,糾正錯誤認知,促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通過心理護理,可以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緩解負性情緒,增加患者對治療的自信心,針對疾病后續治療的開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確保病房環境的清潔,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為患者創在一個優質的住院環境;通過飲食的指導,可以糾正患者不良飲食習慣,改善營養狀態,積極預防原發病;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可以與患者建立有效的聯系,可以隨時了解患者的病情進展,監督患者按時用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護理干預當中,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十分重要,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健.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老年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19):168.
[2]李瓊香,巴云麗.觀察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冠心病竇性心律不齊的優質護理效果影響[J].家有孕寶,2021,3(8):230.
[3]巴桑卓瑪,卻卓瑪.優質護理應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13):188-189.
[4]王靈芝,徐文媛.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8,33(5):543-544.
[5]王瑩,劉海霞.優質護理對基層醫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患者SAS與SDS評分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9,32(1):139-141.
[6]馮旭琴.優質護理對冠心病病人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8,32(6):98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