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基于體育中考改革的背景,闡述了初中體育多樣化發展方向及體育中考乒乓球專項測試的規則標準,為筆者開展實驗研究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其次,本文深入剖析了發球機在初中體育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教學實驗法,對筆者所在學校七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教學實證研究。最后,本文根據實驗結果,在已有的乒乓球教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針對體育中考乒乓球專項測試的教學方法,以期為其他體育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乒乓球發球機;教學實驗
作者簡介:邱翔(1987—),男,上海市行知中學附屬寶山實驗學校。
一、研究背景
(一)初中體育多樣化發展方向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在2019年4月印發了《上海市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在《實施方案》中,體育考試的總分為30分,考試分設四類項目,與之前的體育考試相比,新增了乒乓球等項目。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切實增強學生的體質已成為當務之急。為了實現初中體育多樣化發展,教師需要以體育課程改革為契機,著力解決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和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提升學生的運動體驗,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價值,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二)對《實施方案》中乒乓球專項測試規則標準的解讀
按照《實施方案》的有關規定,乒乓球測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正手與反手技術動作的運用,需要借助發球機進行定點供球。具體而言,發球機會向參加乒乓球測試的考生正手位供球30個,反手位也供球30個。在測試時,考生需要靈活運用正反手動作,以一正一反的方式連續擊球。測試分數按照Y(擊中次數)×4(單次擊球得分)的公式進行計算。從上述測試規則中,我們可以發現,乒乓球專項測試采用的是發球機定點(供球落點固定)、定性(乒乓球旋轉性質固定)、定速(回球速率固定)的“一球一擊”考核方式,要求學生運用左推右攻的技術對發球機發出的球進行回擊。
二、研究意義
現階段,初中體育乒乓球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集中講解示范,學生先練習徒手揮拍、再分組進行單球訓練為主。這種模式雖然簡單易行,但對教師的專業能力以及場地設施的要求較高。技術水平較低的學生在練習中,常常會出現回球質量較差、失誤頻率較高、撿球時間較長等情況,這使得學生的練習強度與密度無法滿足教學要求。乒乓球發球機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智能訓練工具,具有自動供球、落點穩定、持續性強、無須撿球等特點。應用發球機進行教學,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其一,有利于開展多球訓練,增加單位時間內學生練習的強度和密度;其二,能夠提高球臺的利用率,解決場地設施不足的問題;其三,能夠提升“喂球”的穩定性,節約撿球的時間。因此,體育教師應該積極借助發球機開展教學,以改變傳統的乒乓球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發球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學習乒乓球的積極作用,助力體育課程改革。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筆者閱讀了《乒乓球教學與訓練》《體育教學方略》《運動心理學》等書籍,以及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與乒乓球訓練、發球機等有關的論文;同時,詳細了解了上海市初中體育課程的發展方向與體育中考的內容、規則標準。查閱上述文獻資料,有利于開展教學實證研究。
(二)專家訪談法
筆者與體育教學、乒乓球訓練方面的專家進行了交流,在訪談的過程中,了解了體育課程教學的最新要求與課程建設規劃;探討了本次實驗中需要研究的關于教學實驗設計、教學內容安排、實驗結果驗證的問題;此外,還向專家請教了“實驗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等問題。
(三)教學實驗法
筆者擬對學校七年級兩個班的學生開展實驗研究,將七(1)班視為此次研究的對照班,將七(2)班視為實驗班。在實驗中,筆者對七(1)班的學生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乒乓球教學,對七(2)班的教學則借助發球機進行。在完成乒乓球教學任務后,筆者將考查兩個班級學生的乒乓球技術的實際運用情況,并對學生的技術動作進行合理評定。
四、教學實證研究
(一)實驗設計
1.實驗目的
筆者通過對比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實驗前后的成績,對傳統的乒乓球教學的效果和應用發球機進行教學的效果進行分析;并總結發球機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旨在改善乒乓球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對乒乓球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有效掌握乒乓球技術,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2.實驗前對照班和實驗班各項指標檢驗
為了充分了解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學生在球感、球性和乒乓球基本技術方面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筆者在實驗前,對這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正手平擊發球和反手推擋技術的考核。
筆者通過調查與考核發現,七(1)班和七(2)班的學生均未進行過乒乓球的系統訓練,也沒有參加比賽的經歷;在考核的過程中,七(1)班、七(2)班學生整體的正手平擊發球個數分別為2.7和2.4,運用反手推擋技術分別擊中了4.1個和4.3個乒乓球。由此可以看出,七(1)班和七(2)班學生整體的乒乓球技術水平的差異并不大,能力比較有限,他們均對乒乓球認知不足。
3.實驗方法
筆者根據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和體育中考的有關要求,將教學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共34個課時。其中,第一個階段為技能形成的泛化階段,安排12個課時;第二個階段為分化階段,安排12個課時;第三個階段為鞏固階段,安排10個課時。
(1)泛化階段的教學實驗
在泛化階段,筆者采用發球機間發式供球的方式(即乒乓球第一落點位于本方球臺,然后落到對方球臺。這有利于降低發球機發出的球的初速度,避免讓初學者感覺來球沖擊力較強)要求學生進行低速定點的單項技術練習,并讓發球機的供球頻率維持在每分鐘20個;確保發球機實際供球的落點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供球也有一定的連續性,進而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練習密度滿足教學要求。另外,學生在發球機連續供球的情況下能夠集中精力,有利于鞏固正反手動作,實現體育技能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2)分化階段的教學實驗
到了分化階段,學生基本的動作框架已經形成。這一階段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提高學生技術動作的協調性和連續性上。筆者引導學生在較小的范圍內進行兩點步法練習,在擊球時配上相應的步伐。首先,筆者讓發球機直接供球,供球頻率提高至每分鐘30個。在練習時,學生可以通過減少還原的時間來提高動作的連續性。然后,筆者采用發球機的兩點模式,以此讓學生進行兩點步法的實戰模擬,學會在移動中擊球,認識到乒乓球技術動作需要通過上下肢的協調配合才能高效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移動的距離不宜過長,否則容易因步伐混亂而出現錯誤動作。最后,筆者充分發揮發球機不受回球質量影響的優勢,適當增加了單次練習的時長,讓學生逐漸學會對球進行主動控制,并且能夠保持身體各部位協調一致。
(3)鞏固階段的教學實驗
在鞏固階段,教學重點應該主要放在技術組合練習上。筆者讓發球機的供球頻率維持在每分鐘40個,并交替采用定點和不定點的模式。在定點模式下,筆者通過擴大移動的范圍來增加練習難度,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而在不定點模式下,則注重培養學生的還原意識和預判意識,讓學生學會判斷來球的落點,掌握步伐移動和重心交換的方法,以及正確的擊球動作與姿勢。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擊球速度,而且對學生鞏固動作、提升實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實驗結果與分析
1.實驗班實驗前后的數據對比分析
實驗結束后,筆者發現,七(2)班學生經過一學年的乒乓球學習,在發球機的幫助下,提升了反手推擋技術的整體水平,平均擊球數從之前的4.3增加到了21.3,技能評價從D等提高到了A等;正手平擊發球的平均個數也從2.4增加到了12.4,技能評價從D等提高到了B等。可見,在乒乓球教學中引入發球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乒乓球技術水平。
2.對照班實驗前后的數據對比分析
七(1)班學生在傳統的學習模式下,反手推擋技術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從之前平均擊中4.1個球變為平均擊中18.7個球,技能評價從D等提高至B等;正手平擊發球的平均個數也從2.7增加至10.4,技能評價從D等提高至B等。可見,采用傳統模式開展乒乓球教學,同樣能幫助學生掌握乒乓球技術動作。
3.實驗班、對照班的實驗數據對比分析
筆者通過對比七(1)班、七(2)班學生實驗前后的考核成績發現,兩個班的學生乒乓球技術水平均有所提高,特別是七(2)班的學生,他們借助發球機進行學習,最終取得的考核成績更高。這說明應用發球機開展教學的效果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
(三)實驗結論
筆者通過實驗,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是在乒乓球教學中,科學合理地應用發球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體育專業師資不足的問題。并且,部分學校運動場地有限,如果應用發球機開展乒乓球教學,就有利于提高場地設施的利用率,同時提高乒乓球教學的質量。
二是將發球機應用在乒乓球教學中,可以發揮發球機落點穩定、供球連續等優勢,確保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正確的動作與技巧,進而提高技術水平。另外,由于發球機不受回球質量的影響,因此教師借助發球機進行教學,能夠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的練習需求,提升學生的練習效果;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動作的穩定性,避免學生在實戰中因過度緊張而遺忘重要動作。
三是在乒乓球教學中應用發球機,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參與訓練活動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
五、發球機在初中體育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泛化階段的應用策略
一般來說,在泛化階段的學習中,學生需要保持學習的積極性,才更容易克服在練習時遇到的各種困難。在剛開始學習乒乓球時,學生的技術動作往往不夠標準,對如何把動作做規范、什么時候該做什么動作認識不到位,使得學習的效果不佳。針對上述情況,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并且相應地優化各階段的教學方案。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講解技術動作的要點,并借助發球機進行示范教學,引導學生開展訓練;也可以采用手把手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深刻感知擊球動作和發力方向,進而讓學生體驗到擊球成功的喜悅。
(二)分化階段的應用策略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對技術動作的認識和了解逐漸加深,并且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肌肉記憶,初步建立了動力定型。此時,教師借助發球機,能夠將更多精力放在對學生動作的指導上。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對學生的錯誤動作進行預防和糾正,并分析學生產生錯誤動作的原因,引導學生形成自我糾正和互相糾正錯誤動作的意識,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從而有效提升技術水平。
(三)鞏固階段的應用策略
到了運動技能的鞏固階段,學生大多已經能夠在空間和時間上熟練掌握有關的技術動作。在應用發球機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積極運用變換練習法,如變換練習動作的組合、頻率及數量等,提高訓練難度,延長訓練時間,增加訓練負荷。此外,教師還可以使用多媒體的慢放、定格等功能,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在銜接技術動作時的重難點,這有利于促進學生技術組合動作定型,進而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建和.乒乓球教學與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2]李鷹.體育教學方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徐陽.普通高校乒乓球公選課引入發球機輔助教學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技,2015,36(03):144-145.
[4]周鵬.發球機在高中乒乓球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5]劉云.湖南省體育高考乒乓球專項教學的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6]童雅蓉.上海市部分初中體育多樣化教學實施現狀的調查與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8.
[7]王搏.淺析發球機在乒乓球訓練中的利與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10):139,147.
[8]王櫻桃.“多球-發球機”組合練習法在乒乓球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9(12):38-40.
[9]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中小學體育與健身單元教學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0]王連輝.高中體育課堂如何實施結構化技能教學[J].中國學校體育,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