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將微信應用在教學活動中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微信的發展也帶動了小程序的日漸普及,把小程序應用在教育教學中,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程序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旨在探究其是否能夠為幼兒教育帶來新突破,最終使幼教工作更有效高效。
【關鍵詞】學前教育;微信小程序;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李婕琳(1984—),女,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實驗幼兒園。
一、前言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年齡階段的教學活動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電子白板、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都借助其自身的獨特優勢進入到了教學領域中。相較于電子白板等教學工具,諸多微信小程序的開發、推廣和應用,給幼兒園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奠定了其堅實的基礎[1]。
二、微信小程序和幼兒園教學之間的適切性分析
就當前的現實情況而言,智能設備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微信平臺和小程序也逐漸進入了幼兒園教學之中。相較于其他網絡工具,小程序具備不占用內存、即開即關的優勢,還能夠隨時隨地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有效更新,用戶每次打開小程序之后其內容都能夠自行地更新;另外,小程序自身功能較為豐富,并不會低于APP,且自身配備資源庫,能夠和互聯網聯通,可以滿足不同的教學需求,操作起來也非常容易;反饋具備較強的即時性,幼兒的學習體驗非常快樂;同時,小程序的開發成本比較低,相對來說門檻不高,即便是幼兒園這樣信息技術水平不是非常完善的機構,也能夠應用,如果是具備一定信息技術基礎的幼兒園,還可以自行開發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小程序[2]。可以說,小程序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在幼兒園中,大班幼兒和中小班幼兒相比,其身體協調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理解能力均有較為明顯的提升和加強,思維水平和分析能力也更具優勢。但無論是哪個階段的幼兒,其完成學習的過程大多都是憑借直接經驗實現的,而直接經驗往往是從游戲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獲取的,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游戲和生活所具備的特殊價值,構建豐富的教育環境,有效地安排幼兒的一日園內生活,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并滿足幼兒在感知、操作以及體驗中獲取經驗的需求。小程序所具備的獨特的視聽感受、可操作性和反饋的即時性能夠滿足幼兒的學習特點,因此對幼兒園教學來說,微信小程序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微信小程序作為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一種新型輔助工具,不僅為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解決了在教學環節師幼“大小屏互動”時,非同一軟件不可推送的問題,如希沃易課堂就要求學校或教師要有其公司的相關賬號才可以由教師的大屏推給幼兒的小屏,但只要運用小程序,這些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上傳到小程序平臺上,再將小程序制作成二維碼,幼兒通過掃一掃二維碼即可觀看到小程序中的教學內容。
除了幼兒的教學,微信平臺也為家園共育提供了渠道。在小程序上,教師可以設置交流互動的模塊,讓家長和老師保持密切溝通和交流,有利于家長對幼兒園和老師形成信任,促成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良好合作。與此同時,老師也可以將關于幼兒的問題上傳到小程序,征求家長以及訂閱者的看法與建議,并吸納可行的意見予以整合,借助微信平臺進行共享,供其他幼兒教師及家長進行學習。
三、微信小程序對幼兒教學的影響
(一)多感官互動,拓寬幼兒視野
大部分情況下,幼兒的思維都屬于形象思維,科學知識的學習也是如此,不過從整體來說,科學知識具備更顯著的抽象特征,首先需要幼兒做到理解科學知識,之后才能夠深入地開展學習,這也增加了幼兒學習和老師指導的難度。現代化社會,微信小程序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情況,這是因為它可以較為生動且直觀地轉換抽象的科學知識為具象化的知識,幼兒們可以通過觀察動態的圖像來理解知識。首先,教師可以使用小程序課件幫助幼兒拓寬視野,其次通過小程序的外鏈功能,幼兒能夠學習到更加廣泛的知識,進而幫助他們了解豐富多彩的世界;另外,小程序課件還能夠豐富幼兒的想象力,提升他們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可見小程序課件的使用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
(二)改變學習形式,幼兒高參與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因年齡小,知識經驗儲備都比較少,這就決定了幼兒必須要借助親身的感受和體驗去獲取知識和經驗。幼兒可以使用幼兒平板,借助小程序親自操作,實現高互動的人機教學和獨立學習。由于這種人機互動最多只能兩名幼兒同時參與,因此學習進度是完全由幼兒自己控制的,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稍微提前自己的學習進度;能力較弱的幼兒,也可通過再次收聽或回放課程反復學習,以追趕班級的進度。差異化的學習方式,讓幼兒將學習進度掌握在自己手中,彌補了不同幼兒之間因基礎差異造成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另外,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也防止了幼兒即便對學習內容存疑,卻不敢提出自己質疑之處的情況[3]。
(三)即時性情境,調動幼兒興趣
傳統評價模式下,有時候等待老師的反饋,幼兒已經對該知識點喪失了興趣,大大降低了幼兒的學習動力。而在小程序中,幼兒進行操作之后,很快就能夠獲得反饋,答對的幼兒會收到贊揚,答錯的幼兒也能得到鼓勵和安慰,這有利于幫助幼兒檢查自己的學習結果,并且反思、糾正自己剛剛的學習和操作。由此可見,即時性的反饋能夠幫助幼兒隨時意識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果能夠全部回答正確,說明幼兒已經掌握了已學的知識,并且實現了學習目標;出現錯誤則說明幼兒在某個點上出現了理解偏差,或者是粗心導致錯誤。小程序能夠快速幫助幼兒發現錯誤,并適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再次展開思考,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除了即時性的反饋之外,通過小程序生成的鮮艷圖像、悅耳音樂,可以構建靈活的、趣味的教學情境,讓幼兒理解起來更加簡單與直觀。因此,小程序構建起來的良好學習情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令其身心都處于較為積極的學習狀態下。例如,在中班數學活動“趣游周寧”中,教師可借助周寧旅游節的開展,運用周寧各大景區的特點讓幼兒學習數學知識。如運用小程序“720云圖”制作《周寧AR全景圖》進行現場互動環節,匯集聲音、圖像、AR進行立體布局,可以一下子就吸引住幼兒們的注意力,營造熱烈的現場教學氛圍。幼兒們在驚嘆AR神奇之外的同時,進一步認識了周寧的各個景區布置,對周寧的景區特點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四)及時分析反饋,提高學習效率
師幼互動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反饋。而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無法做到對每個孩子進行有效的效果評價的,而小程序的設定卻可以實現。此外,某些小程序的使用能夠將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存儲記錄,供教師提取并進行相應的分析反饋。教師能夠在小程序中查看幼兒的操作情況,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評價與指導。
例如,在中班科學活動“垃圾分類”中,運用了“垃圾分類大通關”這一小程序。在小程序游戲關卡中,不需要教師逐個說明哪個環節幼兒判斷有誤,關卡中本身就設置了判斷的功能,在幼兒分類錯誤的同時,會出現相應的文字或語音提示。“垃圾分類大通關”中有“打通關”“找找看”“分類查詢”等輔助功能,在有疑問的時候,幼兒可以直接點擊“分類查詢”,運用語音功能或者拍照功能錄入需要識別的垃圾,如玻璃杯,點擊“分類查詢”,就可看到相應的分類結果。得到答案后,幼兒可再次返回“打通關”或者“找找看”繼續進行游戲。全程幼兒能夠做到一人操作,實現自主學習,這也提高了幼兒的學習效率。
(五)線上線下相結合,拓寬教育視角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工具,小程序借助了微信平臺便捷的互動優勢,形成了移動的新型學習模式,為線上幼兒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讓教師與家長之間更好地對接,家長可以隨時隨地享有相關的教育資源。并且現在的家長使用微信的頻率也是較高的,而微信公眾號和一些其他的APP,其推送的信息一般都是單向的,家長和老師只能被動地接收到推送的信息,有些家長甚至拒收,這更加達不到互動的目的[4]。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大環境下,教師與家長、幼兒的互動大大減少,也很難接收到家長的反饋,如果教師需要家長在微信群里發布照片反饋幼兒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情況,而其他家長想要查詢之前的消息,就需要“爬樓”,在歷史消息中慢慢翻閱,這大大降低了家園合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家長文化水平有限,下載和安裝APP有難度,而把這些功能都放在小程序里,通過微信平臺的入口,不僅降低了使用的難度,也能極大地方便家長,避免一個接著一個下載APP情況的出現,占用家長的手機空間。
借助小程序的互動優勢,教師能實現對幼兒精準的線上線下掌握。例如,在“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育活動開展期間,“家園聯系欄”小程序起到了積極的輔助作用。教師只需將小程序鏈接分享到微信群,家長們點擊鏈接便可加入班級,接收小程序推送的消息。教師根據幼兒園制定的“繪本閱讀”“勞動最快樂”“運動小達人”“巧手坊”四大主題為內容切入點,從周一到周五設置相關的更新內容,家長們要在課程安排下面進行照片、視頻或者文字的打卡,教師再進行相應的評價反饋。疫情防控期間,幼兒的健康狀況也可以在這個小程序中進行記錄,大大為家長和老師提供了便利。
四、微信小程序在幼兒園教學運用中存在的誤區
(一)小程序軟件設計本末倒置
部分的小程序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以及一些非幼兒的群體,在設計時加入了許多花俏的內容,如鼓掌、喝彩等動畫特效,甚至是一些成人化的動態效果,這對幼兒的注意力和專注性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在選擇小程序的時候,教師不能只是注重小程序制作的精美,更應重視其與幼兒教育的適切性。
(二)背離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微信小程序的便捷性以及掃一掃的課堂教學環節,使得不少老師在運用小程序的過程中忽略了幼兒的主體性,用微信小程序中的學習代替了幼兒之間或師幼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探討與表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過分地依賴于微信小程序的技術,用小程序的學習代替了幼兒實際生活的體驗與操作,這樣的活動也是無法讓幼兒獲得真正的發展的[5]。
結語
綜上所述,小程序對于學前教育來說僅僅是一種學習工具,在實際教學活動當中如何應用,依然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小程序所具備的獨特的視聽感受、可操作性和反饋的即時性能夠滿足幼兒的學習特點,經過合理篩選和應用的小程序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以及實際效果。作為幼教老師,需要做到的就是在日常教學活動盡可能找到更多可以和教學內容相互適配的小程序,并將其引入到教學活動中,令小程序能夠更好地為幼兒的學習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周飛.微信公眾號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價值探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7):139.
[2]陳蕾.淺析微信小程序在幼兒園大班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6):97.
[3]李穎.論微信公眾號在幼兒園與家庭教育銜接中的作用[J].當代家庭教育,2019(06):39-40.李穎.
[4]李理新.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的管理與運用[J].福建教育,2015(20):36-37.
[5]李月紅.微信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和案例分析:以山東省某縣S幼兒園的嘗試為例[J].山東教育,2017(Z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