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

摘要:課程思政是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教學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社交禮儀課程的重要精神源泉。以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為核心價值觀,構建社交禮儀課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元素體系,提出豐富教學方式、引導參與體驗、拓展教學時空等三個實施路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深度融入社交禮儀思政教學。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交禮儀;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82
0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有利于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禮儀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高校社交禮儀課程中有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是實現知識傳授功能與思政教育功能有機結合的關鍵。課程思政目的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尋求各科教學中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以學科滲透的方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現代社交禮儀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度契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價值取向,能為社交禮儀課程提供強大的精神內涵支撐,有助于提升社交禮儀課程的規范性、系統性和時代性。
1社交禮儀課程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闡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禮儀是從原始人混沌經驗中提煉并使之形式化而建立起來的、對個體的行為和儀表等予以約束和規范的一套穩定的秩序。禮儀是人類社會最早的精神文明,尤其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載體,關乎個人素養、社會文明與國家形象的軟實力。禮儀文化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現代社交禮儀中,能推動現代社交禮儀的系統化、全面化發展。我國作為禮儀之邦和泱泱大國,傳統禮儀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小至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大到國家典制、外交禮規,無所不及。《論語·季氏篇第十六》曰“不學禮,無以立”,強調禮的立身處世。《左轉·僖公十一年》曰“禮,國之干也。敬,禮之輿也”,強調以尊敬為內涵的禮義精神。現代的禮節儀式都是用來表達敬意的形式和載體。《左傳》曰“禮者,理也”,即禮儀要按照道德理性的邏輯行事。《荀子·修身》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將禮儀與個人生死和國家安全相提并論。可見,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包含著諸多社交禮儀知識,與社交禮儀規范是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
2社交禮儀課程思政實踐
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的要求,結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的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以“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為核心價值觀,凝練社交禮儀課程的思政目標,結合課程知識點提取思政構成要素體系,詳見表1。
2.1思政目標與構成要素
2.1.1弘揚傳統美德、豐富精神涵養
強調“講仁愛”和“重民本”,培養學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會自信、自愛、包容和友善。所謂“仁”,即親民愛人,指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善意,由愛親人推廣到愛陌生人,由愛百姓推廣到愛萬物,由此衍變為“老吾老、幼吾幼”“愛屋及烏”的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博愛之心。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主要體現為“民為邦本”“民貴君輕”“君權民與”等古代先賢的經驗認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超越,通過學習民本主義精神,使學生學會尊重他人、謙遜有禮,平衡人際交往關系,懂得如何與周邊社會環境和諧共處。
2.1.2培養職業精神、強化職業素養
強調“守誠信”和“崇正義”,增強學生的職業修養,樹立行業規范意識,倡導公平正義的敬業精神和自強獨立的人格魅力。所謂“信”,即誠實守信,《孟子·離婁上》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不僅是立國之道,更是做人之本。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傳承誠信精神,融入誠信教育,引導學生寬以待人、樂于助人,培養愛崗敬業、誠信待人的職業道德規范。所謂“義”,即行事要公正合宜。《論語·陽貨》曰“君子義以為上”,以義為君子立身之本,主張“見利思義”,強調做事要遵守義的準則,超越個人狹隘利益,重視社會整體利益,堅持“以義制利”,達到義與利的和諧統一,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1.3樹立愛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強調“尚和合”和“求大同”,培養學生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開闊胸襟。所謂“和”,是以“禮”“制衡”的結果。《論語》曰:“禮之用,和為貴”,禮的核心是促進個人身心的和諧和人際關系的和諧,最終達到全社會的和諧。所謂“同”,即存異與求同,《論語·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在承認多元化前提下尋求共性的文化認同,這是人際交往中與他人保持關系和諧的處世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主張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實現共同發展,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正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天下為公”大同之世的向往與追求,以及中華兒女為實現這種社會理想而矢志不渝頑強奮斗的精神傳統。將“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與社交禮儀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把人生追求與國家前途命運相連的精神自覺,增強家國情懷和文化認同。
2.2思政元素與知識點融合
目前高校的禮儀課程存在思政教育功能欠缺、課程內容安排系統性不足、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社交禮儀課程應結合不同的課程章節和相應的知識點,融入有針對性的思政元素,教學方式亦因授課內容而適時調整,與實踐相結合。
(1)禮儀概述章節,包括禮儀的內涵和歷史等知識點。
內容可導入“經典著作中禮的定義”“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等案例,運用課前預習、課堂討論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傳承中華傳統的禮儀文化與人文內涵,深化文化自信,并在中西禮儀文化對比中,不斷更新與重建中華民族文化的自我認知與認同,學會吸收古今精華,兼容開放。
(2)形象禮儀章節,包括外在形象、舉止行為和溝通表達等知識點。
內容可結合我國傳統妝容、服飾、舉止等,通過互動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掌握優雅的儀表風度、良好的個人形象和文明的行為舉止,注重體現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不同場合的尊嚴感與得體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體現自信、自愛、恭敬、謙遜,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
(3)職場禮儀章節,包括會面、接待、拜訪、溝通及餐飲等知識點。
結合傳統的儒家見面禮,通過現代商務引領接待、餐飲位次排列等情景模擬、視頻展示的參與式體驗,培養學生掌握與人言語交談中態度的親切與謙和,掌握正確的握手禮節、不同場合的介紹規則等,從而做到慎獨自律,虛心上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守信守時、工作細致、公平正義的責任意識和職業素養。
(4)社會交往章節,包括家庭、公共場合、饋贈禮儀等知識點。
融入我國傳統的稱謂禮儀,學會尊稱、敬稱、謙稱。講解我國傳統的拜師禮俗,表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尊師重道。掌握公共場合的禮儀規范,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讓學生擁有對他人平等的禮讓與尊重的修養,學會尊重、友善的交往處事原則。
(5)涉外禮儀章節,包括涉外禮儀的規范、國際禮賓次序和世界主要國家和民族的禮儀習俗。
引入“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禮儀風俗與禁忌,領悟“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以辯證思維看待不同區域的差異性,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課程教學實踐探討
課程思政的最佳實施效果是既能夠準確地傳遞授課知識內容,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拓展與深化,又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升華情操。以學生為中心,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煉課程思政要素,提升教學方式的實踐性、活動性、主動性、參與性、情感性和體驗性。根據課程知識內容,精選思政教學案例,將其融入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教學環節,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方位、全員、全過程浸透。
3.1聯系課內課外,采用多元化的互動式教學方法
課堂以教師“講”為核心,引導學生課前“查”,課中“做、演、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實踐性、活動性、主動性。課前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將課程知識要點發放給學生,學生查閱資料自主學習,通過精選《論語》《禮記》、家訓家規等視頻素材,將傳統文化注入新時代的基因,體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特征,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課程的認知。課堂教師通過講授案例傳遞知識內容,以歷史人物故事、時事新聞、熱點事件為引導,讓學生通過小組展示、個人演講、經典誦讀、主題辯論、案例討論等方式,增強課程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引導學生將知識體系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
3.2聯動校內校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深度體驗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創新發展,要從情感體驗視角對思政課教學進行優化,探索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育人成效的路徑。課堂教學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有效地鼓勵學生產生學習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情感性和體驗性。課程結合校外的校企合作、社會實踐基地、企業家等渠道,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研、觀察記錄等方式,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增強對學生情感的引導力,從而真正內化深入地理解禮儀文化內涵。以形象禮儀板塊內容為例,課堂可以“如何塑造美好的第一印象”為主題,讓學生深入企業調研,探討個人形象對職場競爭力、企業品牌形象的影響力,對比不同企業家的公眾形象,掌握形象與身份、職業、場合的關聯,使學生增強對個人形象的認知,樹立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素養,將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統一起來,實現“誠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3.3結合線上線下,拓展教學時間與空間范圍
課程內容與教學模式應緊扣時代潮流,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建立課程慕課,發布與課程主題相關的文章、案例、圖片、視頻供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課程參與度。同時,利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挖掘熱點事件中蘊含的禮儀知識,通過信息收集、微視頻制作等方式,創造適合新生代大學生喜愛的線上展示內容,增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全面育人格局。以公共禮儀內容為例,課前可布置“尋找社會不文明現象”的任務,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和網絡收集素材制作微視頻,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展示,引發學生對社會公共道德的思考和討論,實現“以禮引德,以禮顯德,以禮行德”的教學目標。
4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文化血脈,是社交禮儀課程契合思政教學的理念支撐。通過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確立了弘揚傳統美德、培養職業精神、樹立愛國精神的思政目標,建立思政教學課程內容體系,通過思政案例和教學方式,結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使思政內涵貫穿整個教學活動,更加彰顯禮儀的內在品格與道德養成,實現禮儀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宋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J].中國高等教育,2021,(10).
[2]張洪娟.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7).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4]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5]馬征.審美視野中的禮儀文化[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7,(04).
[6]趙曉芳.大學社交禮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10).
[7]高占祥.仁義禮智信 (簡明讀本)[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5.
[8]彭林.彭林說禮[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14.
[9]張麗.高校禮儀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0,(04).
[10]王亞男.基于情感體驗視角的思政課教學優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