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傳播方式和輿論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科技新聞的傳播報道也需要與時俱進,用現代信息技術重塑采編業務,強化科技新聞的傳播效果。與此同時,我們處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社會對科技信息需求高漲,科技新聞成為新聞報道家族里的重要成員,但傳統媒體語境下,科技新聞的強專業性和理論性使受眾難以產生情緒共振,在新媒體占據主要地位的今天,科技新聞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基于此,本文針對新媒體視閾下科技新聞的突破創新進行了相關探析。
【關鍵詞】新媒體 科技新聞 傳播
一、新媒體的發展促進科技新聞的勃興
科技新聞是報道科技活動和科技成果的新聞。科技新聞除了具有新聞的一般特性外,還具有準確性、通俗性、知識性。
科技新聞的興盛與所處時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公民對科技的關注度緊密相關。我們正處在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時代,大量科學技術的不斷涌現誘發了人們對科技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帶來了科技新聞在當今時代的繁榮。當前,社會空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促進我國科技的進步和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將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納入了國家規劃研究。如今,幼兒科幻繪本豐富多樣,小學科學課程逐步完善,不同年齡段的機器人編程課程炙手可熱,全社會營造出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在這種氛圍下,社會對科技信息的需求高漲,以科技新聞和普及科學知識為內容的公眾號、微博、抖音號、網站等新媒體應運而生。例如果殼網、“混子曰”公眾號,“科學龍門陣”音頻節目等,各大主流媒體也開辟出科技頻道,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普知識和新聞傳播矩陣。公眾的求知欲、科普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公民科學素質的不斷提升,都大大促進了科技新聞在當代社會的勃興。
(一)讓專業人士投身新聞創作
科技新聞要求從業者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傳統媒體視閾下,科技新聞是由科技新聞記者采寫,但科技賽道包含的專業眾多,各專業間有很深的壁壘,記者無法通曉各領域專業知識,因而報道的深度和高度都是有限的。新媒體興盛的環境下,自媒體蓬勃發展,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知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文字及音視頻平臺發聲,成為新聞產出者和傳播者。各行業的科技工作者因具備扎實全面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且更容易獲得行業內的資源信息,其見解更為專業,發表的內容也更具公信力。他們制作發布的科技新聞質量更高,更受觀眾信賴。例如,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鐘南山、張伯禮、張文宏等專家觀點成為了疫情訊息和防疫科普新聞的熱點。其中,張文宏醫生為了正確傳播自己第一手的信息和觀點于2020年5月開通了個人微博。此后,“印度疫情失控的深層原因和走向”“南京疫情促使全國經受壓力測試,為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思考”“抗疫兩年以來最困難的時期,是漫長冬夜還是倒春寒?”等博文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部分博文點贊數量達數十萬。其中,很多文章被各主流媒體報道、解讀,為疫情期間突發事件形成正確、有力的輿論引導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向公眾傳遞出專業的科普信息。顯然,以新聞創作為中心的科技新聞記者所掌握知識的專業程度和被認同度都很難與這些行業專家相匹敵。新媒體的發展讓科技新聞的話語權從媒體機構向高水平個體離散,在新媒體語境下,專家型的新聞創作者為科技新聞勃興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二)讓受眾成為傳播者
傳統媒體語境下,受眾只能被動地接收新聞信息,這像只能接收郵件的“收件人”,只可觀看,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情感。而科技新聞受專業性強、受眾群體窄的制約,熱度往往不及時政新聞、社會新聞等,自然偏安一隅。但在全新的媒體環境下,多元化的媒體結構讓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角色和定位都發生了變化。新媒體受眾普遍更加偏向于“積極型”,他們活躍在各大平臺上,每個人都擁有了“麥克風”,紛紛投身到科技新聞的參與和創造中,促進了科技新聞通俗化、個性化,大大提升了受眾對科技新聞的興趣和需求,傳播科技新聞的新媒體也隨之蜂擁而起。
(三)讓傳播形式更多樣
傳統媒體占主導時期,主流媒體緊緊把控著新聞源渠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形成了壟斷局面。再者,互聯網技術未普及的時代,受眾對信息的反饋渠道和方法都不暢通,這使得大多數人是沉默的,從而限制了科技新聞的受眾面,甚至是科技新聞的發展。受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影響,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渠道霸權產生了極大挑戰。同時,新媒體擺脫了硬件和時空的束縛,賦予公眾表達的自由和廣泛的傳播權利,同一個科技事件在泛通信時代,可以形成不同表達形式的科技新聞,這種由集中化向分散化、由刻板化向多元化的傳播模式成就了科技新聞的興盛。例如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普中國”公眾號,采用通俗的語言,風趣的角度解讀貼近生活的科普知識,引起大量科普愛好者的關注。諸如在科普減毒疫苗與滅活疫苗區別時,公眾號用風趣幽默的漫畫形式,將兩者的區別對照呈現,直觀易懂。
在新媒體創作環境下,科技新聞報道往往會通過視頻、圖片、文字全方位、多角度地闡述科技新聞事件中的科學知識,使報道立體、形象,易于受眾吸收,而且可以在短時間內對同一事件形成連續多篇報道。同樣以“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為例,2022年5月猴痘引起關注以來,該公眾號根據猴痘疫情的發展,在不同節點發布多篇科普推文,解讀猴痘病毒的來源、治病機理、感染風險、傳播途徑以及我國的防疫措施等。但傳統媒體受版面或時長限制,很難持續對這樣一個專業性強、受眾群體窄的科技事件形成及時而又有深度的追蹤報道,繼而很難達到新媒體科技新聞的透徹性和即時性。
二、新媒體背景下科技新聞傳播的創新路徑
(一)注重新聞選題的設置
凝聚在新聞事實中的社會需求就是新聞的價值。而新聞的選題是新聞的采編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的價值。
首先,科技新聞的內容選擇要符合新時代的價值觀。科技新聞除了傳播科學知識和前沿信息,還應具有思想性,內容要與時代的需求相結合,充分展現出科技新聞的社會價值。
其次,科技新聞要注重選擇貼近生活的新聞內容。新聞的關注度與受眾的興趣息息相關。新聞媒體的受眾不止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更多的是廣泛的大眾,所以科技新聞的選題不應該只局限于科學及專業的角度,而要滿足廣泛大眾的心理需求。這要求科技新聞在內容選擇上盡可能貼近大眾,注重科技信息的受眾面,在選題上傾向于受眾廣泛感興趣的熱點科技新聞或熱點新聞中的科技角度。
再次,科技新聞也要注重與重大時事新聞的聯動。在新聞報道中,稿件發表的時間與新聞發表的時間越靠近,新聞報道的現象或效果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就越大,則新聞價值就越大。在科技新聞報道中,除影響深遠的變革性科學技術的出現,或某地區、國家實現重要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外,各專業領域的科技信息受眾面都不寬,往往只局限在領域內部或部分對該信息比較感興趣的受眾群體里傳播。因此,在選題要注重與重大和熱點新聞事件聯動,練就新聞耳、新聞眼,嗅覺靈敏地從熱點新聞中找到科技或科普元素,從科技、科普角度對事件進行解讀,在熱點聯動中提升科技新聞傳播效果,激發公眾對科技新聞的興趣。
(二)創新科技新聞表達方式
科學技術本身屬于專業性極強的領域,在撰寫科技新聞時,專業詞語往往占比較大,但受眾更加傾向于生活化的語言與直觀的表達方式。因此,科技新聞采編人員在創作新聞時需要注意專業術語的精確性及復雜性,多采用直觀描述的方式表述科技新聞內容,把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轉換成受眾看得懂、聽得懂的通俗語言,用淺顯易懂的話語將科學知識和科學價值觀傳遞給公眾。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微信、微博、論壇、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逐漸成為科技新聞的傳播主戰場。在新媒體平臺,科技新聞表達方式更為多樣,內容更加新穎、有趣,文字表達上也更加貼近生活語言。例如,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科技新聞事件或科普新聞的輸出視頻,往往內容簡短、重點突出,在短時間內即可展現出較強的吸引力;而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往往會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全方位呈現,內容更加注重趣味性和故事性。科技新聞工作者應該利用好各平臺的特性,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報道增強科技新聞傳播效果。
(三)真實性是科技新聞的生命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自媒體的爆發式增長,媒體從業人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增長之勢,從業者職業素養良莠不齊。新聞表述本該是基于事實客觀的陳述,但部分媒體為提高關注度、點擊量,不惜大肆制造熱點,斷章取義,以博取眼球,追求短期效應,這嚴重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影響正確的輿論和觀點的傳播。此外,部分科技新聞從業因科學素質不高、理論水平不夠,不能充分理解科技新聞事件中的內容,在編輯創作中產生理解性的錯誤表述,直接影響科技新聞的質量。再者,在新媒體追求速度的時代,新聞“把關人”的力量被削弱,這給虛假新聞以可乘之機,對社會輿論產生重大不良影響。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科技新聞工作者更是要以事實為準繩,確保新聞的真實性。虛假新聞或許能帶來短暫的流量,但當正確的聲音占領輿論高地時,虛假新聞媒體必將會失去觀眾的信任,無法長久生存。科技新聞媒體也要注重培養新聞從業者的科學素質,打造專業型記者,讓具備某專業知識素養的記者在自己熟知的領域里深耕,確保科技新聞的科學性和知識性。同時,新聞媒體內部要建立嚴格的審校制度,不能為片面地追求流量和速度,出現重大失誤,失去觀眾的信任,同時設立舉報獎勵等機制鼓勵公眾監督。
(四)構建融媒體傳播發展新格局
過去幾年,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為適應新的輿論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融媒體應運而生。如今,5G技術、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網絡直播等新技術廣泛應用于新聞采編傳統業務之中,媒體報道形式呈現數字化、多樣化、移動化、場景化趨勢。科技新聞的報道也要與時俱進,利用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傳播技術,創新傳播方式,拓展傳播范圍,提高傳播效率、提升傳播質量。
融媒體環境下,科技新聞根據各新媒體平臺的傳播速度和特點,可以將新聞報道采用多種形式分梯隊發布。如科技人物的報道可以通過網絡直播、文字描述、視頻加工等多種方式傳播。微博、抖音、快手直播打頭陣,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當天發布,列為第二梯隊,紙質印刷按照報紙、期刊復印周期發布成為第三梯隊,實現一次采集,多樣生成,多端投放、多元傳播。在傳播效果上呈現立體化、多元化,增強科技新聞傳播報道的到達率和傳播力。
三、結語
在當前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對科技知識和信息獲取的需求空前強烈。新媒體的崛起對于科技新聞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新媒體的互動性、及時性、個性化傳播,在大大提升了受眾獲取科技信息能力的同時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輿論環境。推動媒體深度融合,讓新媒體成為推動科技新聞傳播的發展力量,利用新媒體自身特點,打造更加開放、靈活,更具吸引力的科技新聞傳播平臺。科技新聞工作者要抓住新媒體傳播規律,探索新的傳播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專業素養,深度挖掘受眾需求,讓科技新聞真正成為向大眾傳播科技信息和科普知識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李珂.主流媒體科技新聞報道影響力提升策略[J].中國報業,2021(21):88-89.
[2]迪麗如孜·馬合木提.新媒體背景下科技新聞的傳播與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2):232-233.
[3]侯政明.對縣級融媒體科技新聞報道的思考[J].新聞世界,2020(10):20-25.
[4]趙鑫.新媒體語境下科技新聞勃興的原因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9,5(06):138-139.
[5]史晨.新媒體環境下科技新聞如何貼近受眾——以“果殼”微信公眾號為例[J].科技傳播,2019,11(13):19-20+ 25.
[6]郭軒宇.新媒體環境下科技新聞可讀性提升研究《全民換電時代能否真的到來》創作分析[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
[7]蔡姝雯.新媒體時代如何強化科技新聞傳播效果[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4):219.
[8]陳菲.實施創新出動發展戰略中科技新聞創新探析[J].傳媒觀察,2021,6.
作者簡介:王文麗,內蒙古科技報社記者
編輯: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