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王小佳
〔摘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精神和靈魂要素,也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助推器。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發展中因受到主體、理念、鄉村本身資源的制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要著力于培育主體,建立鄉村振興的人才制度;提高認識,打造鄉村振興的文化產業格局;制定規劃,提升鄉村文化治理模式。
〔關鍵詞〕鄉村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2)02-0036-05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要“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和應有之義。研究在鄉村振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和意義,并破解諸多制約因素,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涵養鄉風文明風尚、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功能定位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動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我們黨關于農村發展的新戰略、新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薄?〕的基本要求,其中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保障。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以鄉風文明為目標,推動農村文化發展,在鄉村振興的實施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鄉風文明的傳承與建設,追溯根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根脈。只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傳承,給農民帶來精神面貌的變化、精神境界和層次的逐步提升,推動鄉村的生活內涵與生活格調整體變遷,才能為鄉村振興尋找到真正的精神動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石,〔3〕不僅影響著鄉村文化的發展走向,而且還能讓農民在精神層面上有更多的歸屬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支撐鄉村文化發展的靈魂要素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基本、最深厚的守根工程。鄉村文化是鄉村社會的精神紐帶,凝聚著鄉土之美、人文之美,其傳承發展,不僅可以拓展社會的生態空間、構建新的文化傳播語境,而且還能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文化綜合素養和精神境界。在中國絕大多數的鄉村,鄉村文化輻射在鄉村生活的各個方面,只有把它的傳統留住、把文化留住,同時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才能構建出具有鄉土氣息濃厚的新農村。在新時代,要“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4〕。鄉村文化中的元素有很多,特別要重視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靈魂要素在鄉村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同時,優秀傳統文化也是鄉村發展尤其是鄉村文化發展的產業資本,通過活化與利用農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可為鄉村文化建設和發展填充更多核心元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記得住鄉愁,鄉愁就是鄉村的魂,我們要保存好鄉村的文化記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式發展,守住中華文化的根本,傳承中華文化的優質基因,補充拓展其內涵,并賦予其現代形式,從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助推器
鄉村作為一個基層單元,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重要要求。實現“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就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其中的德治,就是要在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并且結合時代需求在繼承中創新,提升鄉村治理的實效,以此助推鄉村振興。這就要求在鄉村治理中尋找到鄉村的文化之“根”,以此避免出現精神空虛、價值虛無、同質化等問題,通過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與鄉村治理相融合,保留鄉村的“原汁原味”,尋求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表達方式,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好起來,助推鄉村治理。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制約因素分析
當前,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短板之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阻礙當前鄉村建設的重要因素,也必然影響和制約著鄉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一)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制約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大批農村青年進城務工,這使得鄉村傳承文化的主體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
一是主體缺失。城市文化對于新生的鄉村主體來說具有較大的吸引力,這種輻射力更是在擠壓著鄉村文化的生存空間。一方面,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人才不愿意再回到農村,反而更傾向于留在城市中學習、工作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劇了鄉村社會空巢化、空心化的趨勢〔5〕。因此,要真正地將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起來,從社會主體上來看,仍然存在很大的斷層和缺失,為鄉村的文化振興帶來諸多的困難和挑戰。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精華,尤其是至今仍在鄉村中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理應受到重視,然而鄉村的一些手工藝技術等非遺文化的傳承,卻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社會現象。另一方面,從農民自身來看,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存在于農村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沮喪和自卑心理,這主要源于對其身份自信和職業自信的失落,致使其對通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發展鄉村、改變農村面貌缺乏一定的信心,更多的年輕人及新生力量選擇進入城市發展,造成了鄉村文化傳承的“空殼化”“老齡化”。
二是主體創新能力弱。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如果文化衰敗,不文明現象滋生,鄉村就難以獲得持續繁榮。如今隨著鄉村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從事文化產業的人也在逐步增加,但從整體上來看,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文化產業過程中,關于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意識、能力亟待加強和改進。一方面,農民對傳統文化的轉化意識薄弱。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統一農民思想、引導農民行動、凝聚民眾力量的紐帶。但是,就目前鄉村發展的現狀來看,農民受教育水平低是普遍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傳統文化創新主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另一方面,農民對于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能力較弱。建設有創新性、創造力強的人才隊伍,是鄉村振興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才保障。但從我國鄉村發展的實際來看,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相對單調,農村的文化氛圍淡薄,甚至有的地方還有愚昧迷信活動。在這樣的形勢下,對于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顯得更為迫切。
(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制約
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受理念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給鄉村振興帶來一定的挑戰。
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用認知偏差的現象比較普遍。經濟和文化二者之間不僅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同時也是雙向互動的關系。一方面,鄉村的農耕文化傳統,傳統意義上的理解就是古代的文化、土里土氣的文化,無法與當前的時尚、流行元素聯系在一起,思想上不重視,認知上有偏差,也就不能正確、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導致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另一方面,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被看作是為經濟利益服務的,只注重傳統文化能不能帶來一定的經濟價值,而輕視了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價值,也就不能更好地將傳統文化的價值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
二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特色。一些地方把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經濟利益來使用,而忽略或是看不到傳統文化背后獨有的特色與情感。一方面,過度開發鄉村文化資源。鄉村的文化資源是有其天然優勢的,有的資源一旦破壞將無法再修復,尤其是保留于鄉村的農耕文化傳統。但從目前鄉村建設的發展狀況來看,有的鄉村打造鄉村文化特色,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借助傳統文化資源來發展經濟,但實際并沒有真正、專業地對當地的特色文化進行挖掘和打造,只是徒有虛名。另一方面,缺乏創新理念。片面追求“形象工程”,缺乏特色的創新形式和手段,導致傳統文化發展與鄉村建設融合下的產品含量低、精品少,帶來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相應較弱。同時“千村一面”的同質化發展現象,容易引起審美疲勞,使得傳統文化的內涵挖掘和外延打造難以有效結合,這樣不僅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利,更會造成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浪費。
(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制約
鄉村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面臨的挑戰,有鄉村環境本身因素的影響,也有來自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一是鄉村共同體意識消解。鄉村在傳統上被認為是互幫互助、“大家庭”這樣一種共同體,然而受制于單調、相對封閉的農村文化生活,農村的陳規陋習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沒有更好地傳承下來,鄉村集體中的個體化趨勢明顯、集體意識薄弱。尤其是不少落后地區村民的業余生活依然是打撲克、聊家常,甚至還有聚眾賭博的現象發生,利益化沖突、矛盾也明顯增多??梢?,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道德教化、民俗風情等,在村民日常生活的應用中被簡單化,甚至被削弱,這樣極容易磨損掉人的精神追求,最嚴重的的后果就是鄉村振興失去了精神動力。
二是鄉村文化治理體系不健全。一方面,有些鄉村的精英群體離開鄉村,打破傳統的鄉賢治村的模式,但在鄉村自治背景下,村民自治的主體意識還沒有真正回歸,這其中的“差距”就導致鄉村治理缺乏相應的自治因素。另一方面,德治作用的發揮受限,一些鄉村在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時傾向于管制思維,采取行政化手段居多,存在村民的“意見”多、政策執行難等問題,缺乏通過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力量、價值觀來教導和感化村民。
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究
鄉村文化振興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靈魂。因此,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著力于以下幾點。
(一)培育主體,健全鄉村振興的人才制度
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是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薄?〕150要讓更多人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
第一,發揮好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真正參與鄉村的產業發展中,成為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參與者、引領者和受益者,尤其是留住農村的青年人才,提升他們的自豪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目前很多鄉村實行“學校+企業+鄉村”的合作模式,與在校農學專業的學生提前簽訂就業意向,并通過相關具有文化產業資質的企業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目的就是為鄉村的發展注入更多的專業化新生力量,真正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只有擁有這樣一支專業化的文化人才隊伍,傳統文化傳承的主體才不會出現斷層現象。
第二,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加強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必須重視鄉村文化骨干力量的培育。通過文化團隊的傳幫帶,挖掘、培養鄉村的文化藝人,讓他們盡其所能發揮作用。同時還要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地服務于鄉村建設,成為今天的新風俗、明天的好傳統。
第三,增強農民的主體創新意識。為了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文明中,需要增強主體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傳統文化在鄉村建設中發揮價值紐帶作用,帶領農民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比如,針對廉潔文化的倡導,太原市狄村在其狄仁杰故居的基礎上打造出以廉潔文化為主題的公園,一方面在社區(村)層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廉潔文化;另一方面通過建設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實踐基地,讓更多的人對本土的傳統文化有更新更深的認識。也就是說,還可以緊密結合當地特色、農民口味,創作出大量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使之最終轉化為實際行動的精神力量。
(二)提高認識,打造鄉村振興的文化產業格局
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提高認識,對其創造性地發展和轉化,打造有特色的鄉村文化產業新格局。
第一,把握規律,發揮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要深入研究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及價值。要秉持虔誠和敬畏的態度,正確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如弘揚鄉村家風家訓的優良傳統,扎實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對家風家訓進行搜集和整理,并對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和挖掘,使得家風家訓這樣一種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弘揚。要保留優秀文化形態、保護好文化基因,珍惜傳統文化資源,守護文化根脈。要保護好傳統文化中的物質載體,注重對古村落、古民居等歷史風貌維護和保存,大力發展有歷史文化記憶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還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需求繼承創新。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改善農民精神風貌,將這種認知廣泛傳播,讓民眾接受、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通過不間斷的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將鄉村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自我更新;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發內生的動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開創鄉村文化振興的新局面。
第二,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應立足于本土特色及優勢資源,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延伸相融合,走有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資源,建設新鄉賢文化,培育和扶持鄉村文化骨干,提升鄉土文化內涵,形成良性鄉村文化生態,讓子孫后代記得住鄉愁?!薄?〕要保護和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留住鄉村記憶,讓鄉村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要充分挖掘農村本地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傾力打造“一村一品”。尤其是要緊抓鄉村的文化精髓,重點打造優秀的鄉土文化產業,形成別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鏈。一方面,通過“傳統文化+生產”的發展模式,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鄉村的一二產業相結合,形成三產融合的新產業鏈。同時也培養出更多的傳承人,將傳承的產品輸入市場,提高知名度,打造高品質的鄉村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以“傳統文化+旅游”的模式,對于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村莊要加以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綿延不絕的豐厚滋養,而鄉村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場所,使傳統文化在這里生根、發芽,就要在新時代的今天繼續展現其價值。隨著近年來鄉村旅游熱度的提升,要借助于傳統文化來發揮鄉村的區位優勢、人文資源特色,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既能豐富鄉村的旅游業態,又能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
(三)制定規劃,提升鄉村文化治理模式
加強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可持續規劃,用傳統文化的新形式、新理念破除舊觀念,提升鄉村的文化治理模式,鄉村建設才會有永不枯竭的強大動力和支撐。
第一,制定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規劃。針對鄉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文化發展的總體規劃,尤其是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要有切實可行的方案。要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資金的投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因為在傳統的文化生活體系離散而群眾文化生活需要更加凸顯的情況下,必須重新構建新時代鄉村社會的文化生活體系,為健康文化的發展創造更大空間,為鄉村文化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載體〔8〕,從而營造出全體農民都能參與到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中。
第二,提升鄉村文化治理模式。鄉村的文化治理是關系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一是加強鄉村文化治理的多方面主體建設。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和主導作用,建立適合鄉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在鄉村人才建設、產業發展、文化活動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要發揮村“兩委”作用,積極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文化治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文化演出、文化服務等,促進傳統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融合度。要注重發揮新鄉賢、鄉村的精英群體的作用,使之成為鄉村治理的領頭雁,強化鄉村治理的“軟實力”。二是加強鄉村文化治理的精神生活建設。鄉村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提升鄉村的文化治理,要把精神生活的建設作為重要抓手,進一步夯實思想基礎。要加強鄉村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鄉村圖書館、戲劇演藝和文化室等公共場所的完善,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標識;加強鄉村文化作品的創作,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農民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有特色、有底蘊的優秀作品。同時,要支持以“三農”為題材的文藝創作,鼓勵鄉村業余作者,帶動他們創作鄉土文學,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和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用文化的力量來熏陶農民的情操,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如今我們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的道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歷久彌新的價值在鄉村振興中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在鄉村社會的發展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于其中,要挖掘打造不同鄉村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特色,同時借助于科技手段,打造鄉村特色的文化品牌,最終把鄉村建設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共同體。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2〕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N].六盤水日報,2022-01-21(03).
〔3〕宋才發.傳統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根脈和基石[J].青海民族研究,2020(04)36-43.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光明日報,2018-02-05(01).
〔5〕徐文靜.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路徑探究〔J〕.中國經貿導刊,2021(08):78-79.
〔6〕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7〕新華社.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http://mobile.rmzxb. com.cn/tranm/index/url/www.rmzxb.com.cn/c/2017-01-25/ 1309605.shtml.
〔8〕葉鵬飛.秩序與活力:鄉村文化治理的問題與反思〔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6):69-79.
責任編輯郭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