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關鍵詞:信息技術;整合;歷史教學;生本體系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那么,我們的教育怎樣才能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呢?這就要靠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huán)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很好地體現生本教育思想
我們已經十分熟悉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或體系,即師本教育體系,即以教師為中心的體系;今天,我們需要為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即生本教育體系--整個教學的目的和教學過程的終端,是學生的主動發(fā)展——這就是生本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法也由傳統(tǒng)的灌輸轉變?yōu)閱l(fā)構建,突出認知主體在構建中的作用,從而達到了師生互動的目的。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突破重點、難點,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的交互科學性、反饋性等特點,再學過程融圖、文、聲、像于一體,是具有智能化的雙向教學活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做到視聽并用,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縮短時空距離,加大信息容量。從而使學生可以細致、全面地進行觀察思考及剖析歷史,達到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網絡這種四通八達的信息源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廣泛途徑,教師也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的幫助者、促進者。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決定,學習內容、方法、步驟、甚至做的練習都是由教師預先決定的,學生只能被動的參與這個過程。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下,學生的學習內容改由教師引導、學生參與,以計算機網絡為手段,以學生興趣愛好為方向來選擇,計算機按照學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并隨即做出反饋,這種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傳統(tǒng)的教育媒體很難做到的。
網絡教學應采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帶著問題上網,有目的地進行“網上沖浪”,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利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首先要明確主題:只有使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為自己的學習確立非常明確的目標,為學習任務的完成打好基礎。其次是搭建框架、進入情境:如果把主題看作寶塔的金頂,這一步的任務則是構建塔的框架。教師抓住所定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具體問題,為主題搭建一個有具體目標的框架。再次是獨立探索:有了具體的目標,接下來就可以讓學生到互聯(lián)網上搜尋與主題有關的內容,并把找到的素材保存下來。此時,可能有一些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教師應適時、適當地給予輔導,盡量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完成搜集任務。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學任務的主要實施階段,教師要敢于放手,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性,這樣才不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增強他們獨立完成任務的信心和決心,從而找到獲取信息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發(fā)揚協(xié)作學習的精神:現今社會,很注重團隊精神和協(xié)作精神,搜集完信息,可以讓學生就自己的資料和結果進行分組討論,發(fā)表見解。這個過程也是在網上進行的,如為學生建立一個“網上交流”區(qū),學生在這個交流區(qū)內可自由地和任何對象實現對話,交流心得,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問題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用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智慧,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趙玉秋.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8(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