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均
摘要:現階段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不是讓學生在課堂接觸更多的知識點,而是讓學生深入了解知識背后的聯系,懂得學習是有技巧的;不是讓學生在課堂淺顯學習物理知識,而是鼓勵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將物理學習過程轉化為發現物理、探究物理的過程。故本文將從教師改進教學理念、教師重視反思評價、舉辦物理知識競賽三方面淺析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物理發現教育教學實踐研究。
關鍵詞:初中物理;發現教育;實踐研究
現代教學理念的變革促使課堂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參與度,一堂高質量的物理課應該是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教師將知識點引入,學生主動發現物理知識并在發現問題基礎上進行探索,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發現學習過程中,也需要不斷發現學生自身存在的閃光點和問題,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課堂參與者,教師也要不斷自我反思,發現自身存在的教學問題,改正錯誤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高效率的物理課堂。但在實際物理課堂上,初中教師沒有將發現教育落到實處,學生沒有做到深度學習,依然還是重度依靠教師的講解進行學習,學生發現不了物理知識背后隱藏的關聯,不懂得自主探索知識點,理論知識欠缺,實踐能力也不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物理素養長期得不到提高。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將從初中物理教師的教學方式出發,為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物理發現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提供幾點建議。
一、教師改進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
物理學習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理解思考能力,也需要學生在課堂多與教師互動,做到主動探索物理知識,否則,學生過于依靠教師的教學,會影響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的物理知識掌握造成不好的影響。初中物理教師需要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改進教學理念,將課堂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深度學習方面,讓學生在發現物理和探索物理知識中掌握物理知識;同時,教師也能在學生參與課堂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學習習慣,方便教師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優化教學流程。
例如:初中物理教師為了學生能養成深度學習的習慣,需要教師多重視學生的主觀想法,尊重學生在課堂的重要地位。首先,教師要將注意力分一部分放在學生的課堂表現上,依據學生的表現來優化教學方案;然后,教師在實際物理課堂上,多和學生互動,讓學生懂得積極參與課堂對學好物理知識的重要性,提高課堂活躍度;接著,教師在學生激烈討論中,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物理知識背后的關聯,讓學生探索物理深層次的知識。
二、教師重視反思評價,提升物理課堂的效率
物理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初中生的課堂效率,其中較為高效的方式就是反思和評價,從教師和學生雙方出發,幫助教師和學生改正自身問題,整體上提高物理課堂的效率。為了初中學生能將物理知識更好地記住,物理教師需要重視反思評價的現實意義。
例如:初中物理教師在完成相關物理教學活動后,需要重視反思評價,讓學生意識到反思評價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學會在反思中進步。物理教師可以通過班會或者調查問卷形式,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或者彼此互相評價,使學生明白自身問題,發現阻礙自身理解物理的因素;教師也可以在學生反饋中改正自身教學中存在的缺陷,為學生打造優質課堂。
三、舉辦物理知識競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深度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能在課堂上以更高效的方式學會知識,也要讓學生重視物理實踐能力的提升,懂得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初中教師讓學生參加有關物理相關知識的競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綜合提升初中學生的物理素養。
例如:初中物理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舉辦相關物理知識競賽,讓學生在競賽中深度了解物理知識,發現更多的物理知識,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理解。教師可以先了解學生日常感興趣的物理知識和掌握得比較好的物理知識,然后,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學生能將物理知識掌握得更好。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進行發現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多關注學生的表現,從點滴小事和微小的學習進步中鼓勵學生在課堂多觀察、多發現,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學習習慣,在發現中找出問題,在探究中找到答案,逐步提升物理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通過改進教學理念,改善課堂師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教師也要重視反思評價對教學的積極作用,讓學生進行反思,找出日常學習出現的問題,并對教師教學方式提出評價,促進物理課堂向著良性方向發展;為了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師也可以適當舉辦一些物理知識競賽,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整體上提高初中生的物理素養。
參考文獻:
[1]薛鈺康.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物理發現教育教學實踐研究——以“電能表與電功”教學為例[J].物理教師,2021,42(12):33-36.
[2]白艷紅,陳麗娟.“發現教育”,讓每個孩子在“發現”中成長[J].基礎教育論壇,2022(01):14-15.
[3]陳留定,于海波.初中物理教師學科思想性知識的現狀調查與提升策略[J].物理教師,2022,43(01):39-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