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磊 于佳
摘? 要: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地域性文創作品承載著傳承地域文化,實現文化與經濟價值的重任,同時又承載著用戶對某一地域的情感寄托。對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視覺元素色彩語言的轉化進行探討,對地域性文創作品色彩語言多義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少數民族 ; 民間藝術; 視覺元素 ; 色彩語言 ; 轉化
俗話說“遠觀顏色近看花”,色彩語言在創造視覺沖擊力,吸引受眾視覺注意力上起著重要作用,在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設計中,過于調和,灰暗和陳舊的色調,由于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反而會導致設計畫面被視而無睹,而達不到視覺傳達的目的,在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設計中,色彩運用的目的應是給人們以視覺沖擊,引起注目,抓住人進一步往下看,一般多選用與表現對象精神屬性及創意對位的鮮明強烈而和諧的色彩,同時又須注意防止色彩運用過份刺激,使人視覺產生花亂與眩目的不良感覺而適得其反。
一、色彩設計語言
人類的視覺環境常表示為一個色彩的世界。色彩學能夠把顏色分成好幾種不同類型,即暖色、冷色、中間色及無色彩它們根據波長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以紅色為核心的暖色與以藍色為核心的冷色系,并用冷曖兩級來劃分色彩的冷暖差異。
通常,暖色系的純色等可以使人感覺到熱情,冷色系的純色(藍、綠等)則包含沉著、冷靜的表現力。不過,隨著純度的減弱,這兩種感覺也會一起減弱:從色彩的明度和純度來看,高明度、高純度的暖色可以使人感到明快感,低明度、低純度的冷色則具有憂郁的表現力。在視覺傳達中,對色彩的象征性、情感性、整體性等方面都要注意到。
我們對色彩在意、分析色彩,目的是把色彩作為一種值得注意的、包含表現力的設計語言來加以利用。它有利于人們識別形象,在一定意義上比形象更加具有視覺吸引力。色彩設計語言在視覺傳達中具有無與倫比的傳情達意的優勢。
二、色彩的象征性
人的視覺對色彩的認識通常是十分敏感的。差異的色彩對人的視覺刺激感并不一樣,往往暖色小于冷色,原色小于補色。不同的人對顏色的感覺是有差異的,人們給色彩附加的另一層意思通常因過去和色彩的經驗決定,一種色彩和另一色彩搭配會讓人們產生獨有的感覺。色彩的象征性是因人類審美的經驗積淀、衍化而出現的。
色彩在當今世界中,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色彩文化,不同的民族也會有自身象征性的色彩語言。例如,我國從古代開始就對紅色情有獨鐘,大到春節,小至婚嫁,往往用紅色來表達喜慶、美滿。紅色的色感溫暖,為—種對人刺激性很強的色,很簡單就會吸引人的眼球,也常常令人產生愉悅感與激動之情。色彩在平面設計中能夠展現出“先聲奪人”的效果。
三、色彩的整體性
所謂色彩的整體性是指在開展色彩設計活動時,要具備一定的整體意識,要有意識地發揮色彩的整體效應。色彩設計的整體性所組成的系統并非一個封閉的系統,可涵蓋不同的色彩訴求,色彩的應用應從整體來看,以提高人們對色彩信息知覺度的敏感性。
色彩在視覺表現中往往被認為是最敏感的一個因素,在復雜的世界中,色彩五花八門,我們應從整體開始考慮,把注意力放到色彩的對比和調和上,提升色彩的聯想及象征表現力度,把握好設計要素和色彩關系雙方的協調一致,以構出可以全力蘊含設計意圖的色調。
色彩語言在平面設計中的地位很高,色彩的整體性若具有個性化特征,那么可以抓住人們眼球,經由色彩的象征可以產生不同視覺感受的效果,并可進一步實現信息傳達功能。好的設計能通過在視覺方面的美化,最大限度地把美感展現出來,并加進去有表現力的色彩,給人一種統一、舒適的感覺。
一般而言,設計師為了獲得整齊劃一的色彩整體性效果,希求依靠設計中主題與視覺傳達相關的要求,確定一種占主要地位的色彩將其定成主色調,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整體色彩面貌。在我們生活中,色彩隨處可見,是我們生活環境中的重要組成方面。當代設計師必須盡量把握色彩變化的時代特點,探究人們對色彩求新、求異等方面的心理規律,打破不同習慣用色的約束,不斷創新,并賦予色彩語言以新的含義。
四、色彩創意
全部藝術的創新,都逃脫不了對民族傳統藝術的借鑒。我國傳統的“五色體系”和地域、民族等色彩文化,是現代色彩創新的先決條件。傳統色彩是我國民族文化心理的一定積淀,到現在還有著不小的作用。傳統民族色彩造型簡單質樸、搭配大量留白、意境含蓄優美、內涵深刻飽滿等,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借鑒傳承。在現代藝術發展的當下,繼承和創新一定要思考現代人的心理及審美需求,要把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技巧進行有機結合,用心構建藝術體系,盡最大努力使中國特色和現代韻味融為一體。
中國傳統色彩不僅有經典色彩,還有民間色彩。經典色彩主要應用于繪畫、建筑、裝飾等領域,其風格富麗、輝煌,是國家與時代藝術風格的體現。民間色彩主要應用于民間的工藝美術裝飾,如剪紙、皮影、地方戲曲等。
對少數民族民間色彩的創意,就是對傳統經典色彩及民間藝術色彩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中國傳統“五色”的運用
中國繪畫以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作為原色,這基本上就是中國繪畫的核心一一“五色體系”。“五色體系”包含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思想,是中國繪畫色彩的基礎資源。我們在運用“五色體系”時,一定要把"五色"的文化意義和現代審美觀念相結合,這樣才能體現出時代感和創新感。
2.中國文人繪畫色彩表現“中國風骨"”
中國傳統文人繪畫色彩常常思考儒、道、佛三家精神的理想統一,既豪爽熱烈,又平靜安和。當代設計色彩與繪畫色彩在風格表現方面,既可以思考如何展現細膩的山水風格,還需思考如何表現民間繪畫的風韻。
中國的古典藝術自古就為外在表現和內在精神的彼此統一體。不管是漢唐遺風的大氣,京劇的莊重雋永,還是明清建筑的舊韻,都可以為我們所借鑒,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
3.中國民間藝術色彩造型風格的創新
中國民間藝術不僅有泥人、皮影,還有剪紙、地方戲曲等,想象飽滿,構思特別,映襯線條與用色,給人以非常深刻的視覺印象和沉甸甸的藝術美感。民間畫純真與清新的色彩造型,充滿了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而那種非常妙的技藝和輕松的創作思路以及對不同形象和色彩的處理手段,值得如今的設計工作者與學習者參考。
站在民族發展的角度來講,只有合理運用本民族的視覺文化元素,實現視覺文化元素的形式性融入、符號化融入、意蘊化融入和多元化融入,才能真正實現平面的創意性發展,實現當前的消費和時代發展的需求。
2021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黑龍江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視覺元素轉化與多元路徑開發研究”(項目編號:2021B070)
黑龍江省省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平臺宣講“十九大”精神傳播形式創新研究與實踐”,項目號;1353MSYYB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