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張竑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歷史使命與人民選擇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中國實際的寶貴良方,從此久經磨難的中國人民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中華民族闊步走在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文明精髓,植根著深厚的哲學底蘊,而且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忠誠的理論信仰者和實踐開拓者,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和賡續者。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課題,也是不斷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的話語體系的重大實踐課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文化傳承;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1-0044-04
站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深刻認識和把握“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命題,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引領時代浪潮、把握歷史機遇、賡續文化精神,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自覺的使命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建黨百年“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將“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與“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時并舉、同時推進,這是新時代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一步,更是創新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訴求。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底蘊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哲學與中國哲學
一百多年以來,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已經在中國被大眾所認可。今天,有人批評中國只有思想而無哲學,對“中國哲學”加以全盤否定,那是絕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哲學?什么是中國哲學?哲學,即愛智慧、求智慧的學問。智慧,不是具體的某樣知識,更不是現成的經驗,而是認清自己與世界,并發現人與人、人與世界等關系的能力,是人類思維創造與思維批判下形成的對人與世界的總體性認識。哲學不同于實證科學。科學的任務是不斷攀登知識的高峰,將科學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對生產生活有效的實用技術。而哲學是對人類邏輯思維的創造與為改造世界所提供思想指引。距今159年前,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西周(1829—1897年)率先使用“哲學”二字。晚清外交家黃遵憲,將其引入中國。20世紀20年代之后,中國學者開始使用“中國哲學”這一概念,并且嘗試建立“中國哲學”學科與“中國哲學門”研究院。
“中國哲學”一詞雖然到20世紀20年代之后才出現,但并不意味著中國沒有哲學傳統與哲學底蘊,也不意味著中華民族沒有自己的哲學反思與哲學系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記載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進行物質生產、精神建設與思維創造的文化載體,是中華文明的文化成果。正是因為中國哲學所傳承的傳統哲學品質與哲學思維,才使得中華文明光彩奪目。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底蘊
在跨越人類千年歷史發展的文化長河中,中華文明是如何保持堅韌的傳承與頑強的生命力的?筆者認為有兩點理由。其一是哲學自我反思性,其二是文化持久延續性。
中華民族的哲學思維產生于原始宗教意識,最初是以宗教觀念形式存在的。商朝商紂王通過上帝天命觀來維護暴力統治,周武王姬發起兵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此后周文王姬昌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中華民族實現了從宗教上帝天命觀到重視人倫天命觀的哲學思想轉化。周文王天命觀中出現了中國哲學思想的最初形態,即“民”的政治哲學概念。“敬德保民”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最初的直接來源,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群眾史觀與傳統民本思想相結合,提出了“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哲學思想。“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進行哲學審查,就難以明證傳統文化現代轉換的合理性。”[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哲學底蘊還體現在中國哲學家的學術思想創造總是將純粹思辨哲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做出人與人和自然、社會的系統哲學思考。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倡道德與實踐相結合,孔子反對只講究理論,而缺乏對實踐的追求。古代所傳授的“知行統一”“經世致用”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觀可謂是交相輝映。正是基于這些相通相融合之處,李大釗、毛澤東、鄧小平等一批優秀共產黨人才能在革命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有效地指導黨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走向勝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底蘊精髓還在于哲學家們對美好社會的憧憬與構想。墨子提出“兼以易別”,“兼”就是兼容、包容,“別”就是差別、不同。墨子認為理想美好社會應該是人人不分彼此,天下人人包容相處。《禮記》中提到的“大同社會”即是實現人生而平等且自由、社會和諧公平的社會。“兼愛”和“大同社會”所倡導的理想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相融相通,共產主義是社會歷史形態發展到更高階段的表現,馬克思筆下的共產主義社會環境高度和諧,人人相親相愛,社會自由進步。筆者認為從“兼愛”“大同社會”到“天下為公”再到“中國夢”,乃至今后的“自由王國”,這種思想的變遷是對古代政治哲學底蘊的弘揚與賡續,更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時代化民族化創新的具體體現。
(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2]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成功結合就是對這一理論觀點的充分證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帶去了現實可能性。誠如毛澤東同志所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3]中國共產黨人成功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他指出:“離開中國的特點來談論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4]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同志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5]黨的十九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一領導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下,緊密團結地穩步地實現著自己的奮斗目標與歷史任務。“中國化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的‘化中國’過程,也是中國改造馬克思主義的‘被中國化’過程”[6]。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傳承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學習與借鑒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吸收中國傳統法治思想精神基礎上形成的。第一,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中華傳統法治思想中孕育而來的。具體來講,法治思想是由儒家的“民本主義”與法家韓非子“以法治國”發展而來的。孔子汲取了西周“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社會治理思想,提出了“法、禮、樂、政”四條治國王道之術。孔子言:“不教而殺謂之虐。”即主張對百姓民眾進行道德教化與法律約束。荀子“君舟民水”警告統治者要體察民意,以民為根本來制定律法。另外法家韓非子也提出“法、術、勢”相統一的法治思想,所謂“法”指封建君主統一發布的政策與法令。由此可見,傳統法治思想是與民本主義相輔而存在的,傳統哲學思想家已經認識到了要對社稷與民眾長期統治必須要進行有效的法治治理。第二,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傳統法治思想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的產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高度的政治使命與責任擔當應對國內國外各種風險挑戰,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不斷修訂與完善刑法、行政法與民法等法律法規,與時俱進地完善“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與頒布《民法典》等立法工作。第三,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華傳統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產物。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法治立于民,法治保于民,法治興于民,真正讓法治造福于人民。法治公平與正義是人類不斷的價值追求,也是人類文明社會的重要體現。
(二)新時代傳統美德觀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歷來是仁人志士恪守道德操守與行為準則的一把標尺,它同時也深刻影響著現代社會的交際觀念。發揚新時代下傳統美德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講仁愛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最為深刻的價值理念。孔子所講“愛人”是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尊重、和睦友善、團結互助的仁愛精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道:“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7]無產階級運動最終是為了實現解放全人類的共產主義社會。
重民本是中華民族的優良政治傳統,無論是西周時期“敬德保民”還是儒家學派所提倡的民本思想,都是哲學家們對中國政治治理和生產生活規律的深刻總結。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指出“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8]馬克思還講道:“工人變成了機器的單純的附屬品”“對工人階級來說,性別和年齡的差別再沒有什么社會意義了。他們只是勞動工具。”[7]馬克思恩格斯立足歷史現實,從政治與經濟領域分析無產階級的階級性質與歷史作用,找到了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性動力。人民群眾才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
守誠信是人立錐之本,是社會與個人交往最根本的行為準則。中國古代講授“言行一致”“人無信而不立”“仁義禮智信”。既是對個人道德誠信提出好的要求,也是對統治者為政治國的要求。
崇正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人格品質和傳統美德。追求公平與正義不僅是評判社會制度是否先進的重要標準,還是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的標準。馬克思在起草《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中提道:“工人階級的解放斗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與義務,并消滅一切階級統治。”[9]馬克思認為,追求無產階級平等與公正需要在和資產階級不斷斗爭中取得。
求大同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對理想社會的無盡憧憬與追求。“天下為公”“大同社會”政治哲學觀點更是源遠流長。“敬德保民”的治理理念、“選賢舉能”的治理方式、“大同社會”的社會秩序、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物產豐盛的社會生活,是古代政治家與哲學家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構想。這些思想不僅對古代政治生活治理產生影響,也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的形成。馬克思曾寫到“個人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也就是與世界歷史直接相聯系的個人的存在。”[8]馬克思認為,世界上人與國家之間都是普遍聯系的,人是歷史的產物,每個人都是世界歷史過程中的一部分,謀求“大同”的社會制度,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傳統文化天下觀是中華民族惠世濟民家國情懷的集中體現,也是古代所追求的憂國憂民的士大夫的傳承。傳統天下觀與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理論和共同體思想存在幾分相似。歷史首先是區域的、民族的單一歷史,在此期間出現人類進化,民族的形成,國家形態的產生,但并未出現跨區域交流與經貿。工業革命的發生,促進了世界文明之間的密切交往,歷史成為世界性的歷史。共產主義社會中人逐漸擺脫物的關系的束縛,人類成為普遍共同體,國家與階級消亡,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相對應地,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仁者愛人”,墨子學說中的“兼愛”“非攻”就是中華民族傳統天下觀的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世界關系積極的政治探索,是應對逆全球化、世界文明沖突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突出的治本之策。中國積極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亞投行的成立,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都是對傳統天下觀的繼承與弘揚,中國正積極地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四)“天人合一”自然觀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地、人自然觀念的體現,是中華民族關于人與世界萬物關系最深刻的思考。《老子》認為“道”不僅是世界萬物的總根源,而且是世界萬物的總規律。人與天、地,都應當遵循自然而然的狀態,以此作為自己存在的法則。莊子進一步認為,世界上存在兩種生存狀態,一種是純自然狀態,沒有外界人為干預的生存,另一種是存在人為干預的非自然狀態的生存。此后西漢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由此可見中華民族深諳天人關系的發掘,積極探索人與世間自然萬物之關系,并應用到政治哲學之中,是后世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直接思想來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提倡“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觀”,堅持“綠色”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目標,并向世界莊嚴承諾“碳達峰”“碳中和”的歷史目標,是對世界生態環境的積極貢獻,體現中國對世界的責任與擔當。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路徑探析
如何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需要發掘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創新性的哲學闡釋,更需要創造性發現兩者結合轉換的交互點,探析兩者實踐交互路徑。
(一)旗幟不易,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表明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地位,道明了黨和人民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一百年風風雨雨,一百年時代芳華,我們應當繼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民族化,堅持馬克思主義旗幟永不更改,堅持占領文化精神陣地,構建更加具有民族性、創新性、多元性與時代性的中華文明,使人類文明更加絢麗多彩。我們應當創造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價值內核,繼承弘揚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特質與精神寄托,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科學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性和多元性結合起來,使中華文明繼續迸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初心不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堅持把人民放在全部工作最高的位置。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根基在人民、初心使命在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繼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工作,人民是最大的出題官、主考官和裁判員。第一,始終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文化建設工作主力軍和主體在人民,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第二,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要以新時代下新的社會基本矛盾為根本導向,立足時代大勢,突出問題意識。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應該始終抓住“人民需要”這個著力點。第三,立足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個基本點,把人民滿不滿意作為評價黨的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深入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經驗。
(三)立足時代,堅持發展具有現代科學民族特色的中華文化
首先要立足時代,建設具有科學性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傳承民族精神,不斷創新黨的理論成果。其次要立足時代,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站在歷史潮頭,全面發掘中華文明核心內核,深刻繼承與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結晶與文化精髓。堅持批判繼承法與抽象繼承法相結合,努力使馬克思主義這顆種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地上開出絢麗的花朵,使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風格。最后要立足時代,建設具有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1世紀以來,文化呈現多元發展態勢,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虛無主義勢力層出不窮。我們要始終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武裝自己,堅持辯證分析法,把握歷史分析法,既要尊重傳統文化又要批判繼承,因勢利導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符合現代社會的繼承與改造,使之更好地適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更好地適應時代需要,服務造福于人民。
(四)走向世界,培育高度民族文化自信與全民文化素養
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要立足實際、繼承傳統,更要走出國門,面向世界。首先要走向世界,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要全民族自覺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精神,踐行先進文化建設,形成高度的全民族文化自信。全國各族人民應該堅持守正創新,積極學習其他民族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不斷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其次要走向世界,培育全民文化素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界人民文化創造活力,提升全民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為文化創造提供人才支持,中華文明也必將成為世界文明中最炫彩奪目的東方明珠。
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代價值與意義
(一)有利于不斷開辟當代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百年滄桑巨變,百年恰是風華。推動“原理”與“優秀傳統”相結合有利于創新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豐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體系;同時有利于賦予當代馬克思主義新的歷史內涵與新的現實表達,促進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文化、現代社會相適應;有利于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話術體系,增強我國在國際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話語權,擴大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國際影響力。理論的延續性在于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馬克思主義自從傳入中國以來,不僅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產生深刻影響,而且也不斷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的向前發展。
(二)有利于團結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
千年民族紐帶,千年精神賡續。推動“原理”與“優秀傳統”相結合有利于團結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激勵創造共同民族精神,培植民族向心力與凝聚力;有利于扎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根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多樣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精神來源;有利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能數典忘祖,中國夢必須不斷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
(三)有利于推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
文化的力量總是潛移默化地對經濟、政治、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推動“原理”與“優秀傳統”相結合有利于準確定位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始終沿著正確的文化建設方向開展工作;有利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一方力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發展是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好地促進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接軌,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與吸引力。
五、總結
在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血脈,一直都在滋養著歷代中華兒女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不能斷、不能停的歷史重任。百年征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經過不懈奮斗終于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不能變、不能改的理論原則。百年黨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史、發展史與實踐史。在這百年的結合中,中國共產黨人深入了解中華文化血脈,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馬克思主義,旗幟鮮明地走出了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昂首邁進。
參考文獻:
[1]徐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基于孝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探索[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1(2):34-3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6]劉懷玉.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30(6):24-29.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38-39.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39.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