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輝
摘要:教學過程是一種“溝通、理解和創新”,面對千變萬化的信息社會,學習不是僅僅把知識裝進學習者的頭腦中,更重要的是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學識”,變成自己的“主見”、自己的“思想”.于是讓“課堂轉型”教學模式走進數學課堂,整合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實現師生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提高學生分析、思考問題能力,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課程改革? 數學教學? 課堂轉型? 學生
實施中的課程改革,讓我們在機遇與挑戰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長。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力、發展人的個性。“課堂轉型”教學模式是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而進行的教學,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思維、啟迪智慧、培養悟性、培育創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課堂充滿生趣,充滿孜孜不倦的探索。下面我根據自己在“課堂轉型”教學中的看法,并且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礎上,淺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培養”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
在“課堂轉型”的今天,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的數學,對數學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我們數學教師要有好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來學數學,聽我們的數學課。而學好數學課的前提是能夠自主預習新課,并能解決簡單的直接應用新知的問題。
課前預習作為學生學習常規之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因為它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一座橋梁,是學生后續學習的必備技能,是學生終身受用的良好習慣。
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的新知識處于有準備的心理狀態,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與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學習的知識,有了一些成功感,這種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就會積極參與課堂上的討論、提問,對學習與自己便有了信心。同時多剩余一些時間討論與思考,可以多做一些題,增強做題的熟練程度,拓展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當然,預習是學生課前的自學、思考的過程,通過預習可以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思維能力。讓學生通過預習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識,須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事事要靠別人,自己也行!這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
二、“邀請”學生在課中積極討論
課中討論要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針對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仔細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有時還可以進行辯論。在每一次討論中,小組內的成員有相對明確的分工:記錄員、檢查員、組織員(組長)、總結報告員等。
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數學課堂上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數學思維活動。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而且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主動參與條件,提供充分的參與機會,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
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
(2)運用分層教學,使每位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討論。教學中,在教師的主導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著力找好各種難易程度的題目,引導每位學生去思考不同的問題、去探索不同的規律,讓每位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親身參與問題的真實活動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位學生親身品嘗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才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只有達到這樣的境地、才會真正實現主動參與。
3.運用變式教學,確保其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熱情
變式教學是對數學中的定理和命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特征,揭示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產生主動參與討論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和熱情。
三、“教會”學生在課后總結反思
教師在教學之后要進行反思,同樣學生在接收新知識之后也需要進行總結反思,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學習效果。
一堂課的學習之后,可能收獲了良好的數學思想方法,可能取得了某一類習題的新的解題方法或技巧,也可能知道了某一種類型題目的一系列變式,……當然,一堂課的學習之后,可能有些地方還未搞清楚或不懂的學生就得想辦法解決,向教師或同學請教,這樣就更有利于自己的學習。這些都是作為學生在課后需要總結與歸納的。所以,課后記下這些收獲,是為后面的綜合型大題目做好輔墊與積累成功和經驗,以便更加精益求精,使學生的學習水平、手段、方法更加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