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幫助小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所在。對身心正處于發展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其重要性更為顯著。教師以豐富教學形式、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空間、深度把握課堂等方式,助力學生數學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的數學學習態度,讓學生學會自主反思、自我歸納總結,還能實現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文章就數學課堂中如何優化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積極探索,旨在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綜合能力,建構更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關鍵詞】批判思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范佳稀玲,(1983—),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實驗學校附屬小學。
批判性思維是指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并改善思維的一種能力,它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在現代社會中被確定為教育的目標之一。小學數學是對批判性思維需求最為明顯的一門學科,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十分必要。批判性思維作為學生數學學習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加之小學生的身心正在高速發展,因而教師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勢在必行。教師應當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材進行深挖,把握批判性思維的內涵,把批判性思維巧妙地融合到教學中去,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建構更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體現。
一、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葉瀾教授指出:“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對學生生命價值的尊重。”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沿用注入式的講解方式,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思維消極、被動與盲從,難以得到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授課模式,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奠定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授課氛圍有助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能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以積極的狀態融入課堂,參與學習,敢于質疑問難。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他們積極的學習情感。
在教學“3的倍數”時,新課伊始,筆者微笑著向學生提問:“大家已經學習了2和5的倍數的特征,誰來猜一猜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學生先前已經有了探索2和5倍數特征的經驗,于是很快打開了話匣子,和身邊的同學交流起來。有的說從個位上的數考慮,也有的說只看整數的末尾是不是3、6、9。學生們在和諧的氣氛中討論、交流著,此時筆者并沒有打斷,也沒有進行評價,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驗證。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發現有一些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如33、36、39、63、66、69等,但也有一些個位上是3、6、9的數不是3的倍數,如13、16、19、23、26、29等。這是什么原因?學生們心生疑問:難道原先的猜想不對么?在經歷這樣的質疑后,學生們否定了自己原先的猜想。經歷了自我否定的過程,這樣學生才會對正確的結論產生深刻的印象。基于此,筆者讓學生們拿出計數器,在計數器上分別撥出3的倍數,然后看看所用算珠的個數與“3”有著怎樣的關系。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重新確立了探究的方向,很快發現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與個位的數沒有關系,而應該計算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如果數字之和是3的倍數,那么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進行新知探索,當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和所學新知產生矛盾時,就會激發認知沖突。小學生活潑、好動,爭強好勝,認知沖突會驅動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這樣既發展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又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
二、以問引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關鍵在于“批判”,這就需要學生在接受數學現象和數學知識時應該做到細致觀察與思考,并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對所學知識提出“質疑”。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大包大攬,將知識直接生硬地講解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思維無法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沒有質疑的想法。教師要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耐心引導學生思考,巧妙設置有梯度、有深度和有引領作用的問題,充分利用“以問引問”教學形式的優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疑問,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獲得提升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的相關知識時,筆者在課堂導入部分,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熊出沒》中的光頭強在森林中發現了一處寶藏,按照尋寶圖的指示,寶藏就在光頭強的右腳邊五米處,你能夠幫助光頭強以最快的方式找到寶物嗎?學生們躍躍欲試,有的以右腳落腳點為一個端點,向左畫了一個五厘米的線段;有的以右腳落腳點為端點,向左、右各畫了一個線段;有的以右腳為落腳點,在上、下、左、右分別畫了一個線段……紙上的點越來越多,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逐步改進。這時筆者適當引導:“大家請思考,如果把這些點都連接起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呢?”很快就有學生意識到是“圓”。這時候筆者繼續拋出問題:“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光頭強寶藏在哪里嗎?應該怎樣去找呢?”這樣步步引導學生思考,能讓學生在不斷的質疑、反思中自主構建圓心、半徑等抽象概念。筆者再運用書本例題的分析、習題的鞏固,幫助學生證實自己的想法,并以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自己想法中的不足之處做出有效改進。
上述案例中,筆者通過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這個問題情境中不斷質疑、求證,在筆者正確、適時的引導下,學生最終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并逐步完善認知結構。這樣的方式,不僅使學生能對所學知識理解到位,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新課程改革之后,數學教材越來越貼近于生活,這也是數學教學實現生活化的內在支撐力量,是對學生發展要義的重要體現。教材中有許多可以探究的潛在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嘗試探究這些隱藏知識點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會產生許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其實這就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正在萌發。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探究機會,并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其以適宜的學習形式進行數學問題的有效探究,從而使學生在一次次的探究中發展批判性思維。在此基礎上,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會更為深刻到位,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增強數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①同學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與什么有關嗎?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你認為應該如何去推導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回想以前所學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相關知識,并會不由自主地與它們進行對比。這時候學生就會發現它們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有四條邊,并且它們的對邊都是既相等又平行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都相當于長乘寬,那么就是找到平行四邊形的長和寬就能解決問題了。還有學生自己動手畫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把它剪了下來,并在對折的過程中發現它是由兩個相等的三角形組成的。如此在后續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時,就比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簡單多了。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通過借助已學知識進行類比、邏輯推理等,就能憑借自己的反思與求證,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樣的環節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能夠自主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快速了解新知,從而實現高效學習。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更實現了對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四、故錯糾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有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錯誤中往往孕育著比正確更豐富的發現和創造因素,發現的方法就是試錯的方法。”這就充分說明了錯誤是一種寶貴的課堂資源,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在教學課堂中故意出錯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學會在教學過程中巧妙把握時機,人為地去制造錯誤,引發學生的主動糾錯和探討,以此為師生之間的互動提供機會,使學生深入理解相關知識,進而達到“觸類傍通”的效果。“故錯、糾錯”就是利用學生“差異刺激”的心理,把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呈現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除法”的相關知識時,有這樣一道題目:“0.4×0.6÷0.4×0.6=1,請同學們思考這個算式是否正確?”當筆者用多媒體展示這道題時,乍一看,有學生認為這是正確的,有學生認為這是錯誤的,雙方各執一詞。這時候筆者組織學生展開辯論。在學生的辯論中,有的學生認為應該采用簡便算法,(0.4×0.6)÷(0.4×0.6)=1;有學生認為不應該人為地加上小括號,應該按順序從左向右依次計算……在爭辯聲中,學生認識到了,即便使用簡便算法,也要先考慮運算的順序問題,否則就會出現錯誤。筆者再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與總結,以此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鮮活。讓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可以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的本質。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通過故意犯錯引導學生去發現錯誤,并且要求學生通過共同探討糾正筆者的錯誤。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于錯誤的發現實則是對其觀察力的充分利用,因而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中,教師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辨析能力。在以后的教學中,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批評、挖苦學生,而應進行巧妙的引導,讓學生經歷自我否定的過程,主動地找出錯因,修正錯誤,讓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頓悟。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還可以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核心要領,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
五、反思梳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使學生掌握相關地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說明一味地讀書而不思考,否則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內容,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會在反思中培養歸納、總結能力以及發展批判性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去做實驗。學生第一次用水按照步驟要求去做,可以得到相應的結論。之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按照相同的步驟用沙子去做這個實驗,會得不到一樣的結論。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邊操作邊思考,并且和學生一起交流討論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不同結果,很快就會有學生發現是因為水和沙子的疏松狀態不同而導致的結果不同。
上述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單一變量的對照,對照后的實驗結果出現差異,也是教師推動學生進行反思的良好契機。教師對于結果的不同之處,要提出針對性問題,拓寬學生的問題探究思路,使學生學會比較,學會分析,學會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課堂教學效益得到最大化發展。
綜上所述,批判性思維是學習數學不可或缺的一種思維。教師要通過教學實踐,充分發揮“啟發式教學”的優勢,將學生發展置于本位,從而使教師能夠站在學生發展需求的角度,借助創新思維,幫助學生學會批判與創新,學會用發展的目光看事物,學會反思與歸納,學會用嚴謹的態度去對待學習與生活,增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玉芳.以學定教,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教育觀察,2020,9(48):129-131.
[2]陳兆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數學思維的路徑[J].新課程導學,2020(S2):93-94.
[3]陳美青.基于生本課堂理念的小學數學高階思維培養[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12):106-107.
[4]鄭香花.讓學生在思維活動中成長:指向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設計探微[J].新教育,2021(26):28-29.
[5]陳金蘭.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0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