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 陳夕輝
【摘要】數學思維對學生任何階段的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學階段是學生正式接觸數學的階段,數學教師需要在這個階段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目前,學生學習壓力普遍較大,教育部提出了“雙減”政策,提倡適當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但是數學教學的任務并沒有減輕。要想使學生減負的同時不降低學習數學的質量,數學思維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文章主要提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策略,以期讓小學生能更好地學習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思維能力;學生
作者簡介:徐榮(1979—),女,安徽省合肥市衛崗小學。
陳夕輝(1976—),男,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六中學。
眾所周知,數學學習的難點不是記憶公式,而是解題的思路。解題思路就是數學的思維邏輯,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經驗較少,教師如果采用死板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可能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數學思維的教學可以讓學生發現數學學科的魅力,改變學習方式。以數學思維的培養為目標,也會相對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這也正符合現階段我國教育部提出的“雙減”政策的要求。下面筆者將主要分析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培養的現狀,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現狀
(一)學生學習過于被動
現階段,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通常采取灌輸式教學,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味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教學方式千篇一律。對學生來說,教師講解的全都是課本上的知識點,課堂缺乏新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很難被激發。在這種教師單方面灌輸數學知識的情況下,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會逐漸減弱,認為即使自己不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教師也會講解。學生在小學階段形成這種想法,對未來的數學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較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課堂大多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害怕遺漏了哪個知識點。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發展。學生遇到教師講過的數學題時,可以很好地解出答案,但是遇到沒見過的題,則無法運用數學思維解題。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學生保持學習興趣,能夠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受一些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按部就班地講解課本中的知識,教學模式比較死板,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無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學習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學習難度并不高,但是現階段許多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依舊較低,導致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教師的教學過于枯燥,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形成強大的內驅力,自覺投入課堂教學的環節中,從而提升核心素養和能力。如果學生對數學沒有興趣,就不能夠很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內容,會對學習起到阻礙作用。
(三)教師過于重視教學內容講解
數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其學科內容較為抽象,重點考查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生沒有豐富的學習經驗,部分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專業知識進行大量講解,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不足。而教師在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過于重視教學進度,而忽略了學生是否理解知識內容,這種教學方法十分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思辨分析能力,并不是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就能夠提高成績。教師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相關知識,提升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的建立是學習重要的基礎,特別是數學學習。數學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邏輯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讓學生發現數學的趣味。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首先需要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合適的教學策略。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講解,讓學生從家中拿幾個杯子,一些杯子是對稱的,一些杯子則較為特殊。整節課教師只需引入軸對稱的概念,對整個教學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操作、聯想,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數學學習需要學生盡可能地發散自己的思維,即使最后的答案是錯誤的,發散思維的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位置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是讓學生理清數學邏輯,進行數學學習,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行為非常關鍵。傳統教學中,一些數學教師只注重自己的教學過程,沒有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最后難免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關注學生的心態和注意力。例如,在教學“公倍數和公因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相關定義、概念,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提高教學水平,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是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發展的途徑。在例題教學中,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最后的答案遠沒有學生思考的過程重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改進自身的問題和不足。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成長和鍛煉,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運用階梯式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自身的情況進行調整。教師應當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使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對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學習。
多媒體設備能夠將知識內容直觀地進行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具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對知識內容進行展示,有助于學生將具象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這也是小學階段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還應當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動學生朝著更高的方向攀登。
(三)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這也是數學核心素養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能力。數學的學習難度是不斷遞增的,學生需要具備相應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才能夠在接觸新知識時有更快的反應,這也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感知能力。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具象化的手段來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教師可以通過運用教學工具或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和總結知識,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更加深入直觀地學習數學知識,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得到提升。
(四)利用錯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還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敢于質疑,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錯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從甲地到乙地,甲車要12小時,乙車要37小時,丙車要45小時,問誰的速度最快。有些學生認為丙車的速度快。教師不急于評判學生的答案,而是讓學生回顧運動會上運動員跑步所用的時間與成績(名次)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對實際情境的回顧了解知識,從而真正明白自己的回答錯在哪里,應該怎樣糾正。對學生來說,發現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既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又能提高思維能力,發展智力,激發潛能。
(五)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
在小學教學中,學校應加強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宣傳工作,對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使教師明確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宣傳和普及可以強化教師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認識,使教師將其落實到實際教學中,重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要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發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
教師自身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能夠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得到更充分的鍛煉。教師自身思想觀念的革新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拓展延伸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
結語
數學學科是理科的學習支柱,缺少數學學科的支撐,學生很難攻克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能夠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數學學習的重點是數學思維的形成,然而現階段許多學生都沒有形成數學學習思維,這導致學生數學學習困難重重。為了讓學生能夠克服學習困難,教師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偉輝.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J].學周刊,2018(15):32-33.
[2]李林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8(13):53-54.
[3]郭俊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6(2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