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燕玲


【摘要】進行有效分層教學,能夠給學生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削弱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從而提高學生整體水平。本文將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層次進行分層教學應用,因材施教,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數學;差異
現今大班授課的背景下,我們常常聽到許多教師感嘆:上課總是只有那么幾個優秀的學生在發言,大部分學生總是沉默不語。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是否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古時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才能發揮學生個性特征。因此,為了克服這種局面,一線教師有必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使學生各自發揮特長,使教學真正面向全體學生。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強調:學生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的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采用分層教學可以實施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共同學習和進步,從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本文結合教學案例,談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采用分層教學提升整體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依據前測進行分層
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分層教學的依據。因此,在課前,我對學生進行學前測試,了解學生對知識點存在的差異,這樣才能較好地進行分層教學。比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進位)這一內容前,我對學生進行了學前測試。下表是前測的結果:
從前測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都能準確計算出26×8的積,但對于計算26×40的積時反而遇到了困難,80%的學生出現漏寫、寫錯進位、進位寫在橫線上等問題。接著我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發現大部分學生知道6乘4個十的積是28個十,但不知道進上來的“2”不知道該寫在哪里。由此可見,一部分學生的遷移能力比較弱,另一部分的學生則能夠融匯貫通。為了確保步伐一致,提高學生的整體計算能力,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優帶差來實現分層教學。首先,我讓學困生把在豎式計算中遇到的困難提出來,通過生生交流的方式,明確“2”表示2個百,應該寫到百位上。同時借助數位,直觀得出進位“2”寫在“8”的左上角“最合符邏輯”。隨后,我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相互檢查、改正、說算法。在優生的帶動下,學困生的學習參與度很高,很快地跟上步伐。這樣的分層教學提升了整體教學的有效性。
二、學習目標分層
《課程標準(2011年版)》已鮮明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習目標分層的目標在于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制訂合適的學習目標,設計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習目標,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以《雞兔同籠》一課為例,教材呈現了列表法、假設法兩種方法,同時在練習后面補充了“抬腳法”的閱讀拓展。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列表法是比較直觀、容易理解。而假設法則相對難理解,但它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后面建模這一類問題的基礎。因此,我在教學例1時,我給學生制定三個層次的學習目標:
學困生的學習目標:能夠嘗試猜、畫圖進行解決問題;
中層生學習目標:能有序地思考,掌握用列表法解決問題;
上層生:掌握運用假設法解決問題并了解其他方法。
基于以上的教學目標,在新授的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問題:
1、猜一猜:“你認為雞和兔各有幾只?”
2、用表格把所有情況列出來。
3、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問題1是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在猜中“玩”;問題2則是面向中、上層學生,讓大部分學生學會利用列表法找出答案;問題3則是面向上層生,拓展優等生的學習思維。這樣根據學生思維層次制訂合適的學習目標,能有效發揮不同學生在學習的能動性,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獲,得到良好的發展,從而達到整體提升的效果。
三、練習分層
《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練習的安排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我會把練習分為基礎、應用、提升三個層次,重在能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同時讓有余力的學生得到思維的提升。比如在教學《四邊形的認識》中,我設計了這樣的鞏固練習:
找一找,你能找到多少個四邊形?
設計這樣的練習,目的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其次能培養學生的思維。無論學生是找到1個、2個甚至更多,學生都能在練習的過程中鞏固已學知識,達到基本的教學目標。一方面能讓學困生體驗成功,增加學習數學的信心。另一方面讓有余力的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學會從多角度發現問題,從而提高思維品質。
在數學課堂上的分層教學并不是簡單的喊口號。我們要真正落實調查,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學生的學習目標,設計面向全體學生的練習,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從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國良.一節會生長的數學課——運用“差異教學”的“雞兔同籠”一課的教學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0(06):67-70.
[2] 李佳棟.基于小組合作的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研究[J].教學研究,2020(3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