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網絡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影響越來越廣泛,伴隨著中職教育的不斷推行與改革,網絡教學正在逐步深入。中職語文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網絡交流平臺既可以充實教學內容,又可以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因此,學校應該配合教師更好地促進網絡教育的高效開展,全面地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好地助力學生走入社會。
◆關鍵詞:“互聯網+";中職語文;教學創新
一、引文
隨著國家大力推廣“互聯網+”模式,在當前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也紛紛利用這一模式開展“互聯網+教學”模式。通過對傳統模式下的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優化和改善,實現了兩種模式的有效融合。此外,教育系統也在加快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工作,積極開展多元主體、多元供給,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各種資源構建教育生態系統,以此才能讓教學效率和質量得到提高。
二、目前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1.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較弱
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初中畢業學生及社會人員邁向中職學校。眾所周知,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學習習慣與普通高中生相比有較大差距,一些中職生對文化課的學習是非常隨意的,中職語文的學習狀況可想而知。有的學生甚至經過了幾年的知識積累,依然不懂什么是表現手法與修辭手法。如此,就出現了中職學生語文輸入和語文輸出之間的不平衡,中職生語文綜合基礎能力普遍較低,語文素質提升較為緩慢。
2.語文教學基本方法比較單一
語文教師的教學形式關系到課堂的效率,也影響到學生素質的發展。在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中,一些老師存在教學形式單一的問題,體現為語文教師采用自認為比較簡潔的教學形式傳授知識。在課堂中,教師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不多,部分教師甚至不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影響了師生之間的和諧發展關系,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思考與創新的策略探究
1.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
中職語文課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選與學生學習能力較匹配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經過精心構思和巧妙的布局的。所以,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不但要學習文章中的字詞句,還應該去體會作者創設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傳統的教學模式受時間、地點和方式的限制,只能依靠單一的閱讀和語言進行描述。要想使學生能夠深刻領會到這些語句蘊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就必須要使學生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中。如今,互聯網技術能夠不受地點、時間的影響,可以結合多種教學資源,給學生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文字背后的意義,不僅學習到了知識,還提高了學習技能,激發了情感,實現了新課改提倡的三維教學要求,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授《中國園林的風格》這節課的內容時,對中國園林的外形、風格、歷史,大部分學生并未真正地觀察和了解過,僅僅靠文字很難真正全面地理解中國園林建筑。采用互聯網技術就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的手段,真實地把中國各種風格的園林建筑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們如見其形,通過仔細地觀察,學生就能把書本中的文字和所看到的事物聯系起來,這樣作者生動精妙的字詞句和準確的說明方法才可能真正被學生所體會和理解,可以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感受中國園林風格和應用所學的說明方法。
2.立足課程資源建設,引入混合式教學
隨著“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深度使用,人們對這種混合式的教學模式認識也越來越深,不再是作為簡單的工具使用,而會根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進行混合教學模式的細化,同時,結合教學內容的各自特點,發揮教學資源的最大價值。使用混合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不僅能夠在“教中學”,還能夠在“教中參與”,與教師進行有效的互動,提高學習效率。
當前,中職語文課程資源的獲取主要從兩方面獲得,一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開展微課,優勢是能夠根據對學生的了解做到有針對性的教學,不足是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高低不同,微課的質量就會有所差異;二是教師通過互聯網信息收集各種與之相關的資料,當然不乏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不足是這些“拿來即用”的教學資源并非適用于中職學生,針對性差。想要對課程資源的有效完善,教師就應該立足實際,以學生為主體,對癥下藥,同時要強化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不斷創作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微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線實時測評,激發學生寫作活力
在我國傳統語文作文的教學寫作中,教師對一個學生整篇作文的教學評價和作文批改主要還是采用全文批改、重點批改、寫評語的方法,這種寫作方法不但費時費力,然而實際效果也不大。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微博作文寫作中,由于其整篇寫作評論風格的獨特性,學生在微信、微博、QQ上紛紛發布了其相關評論文章,互相討論,這實際上是在公開場合展示自己的作品。所以應該對此做出肯定的評價,積極利用這樣的平臺為學生保駕護航是必要的。學生發表微博作品后,老師可以立即在作品下給予適當的評語,也許一句贊美可以點燃學生心中熱愛寫作的火花。除鼓勵教師自我評價外,還必該應積極鼓勵班上其他年級學生積極參與學生評價。如果在同學評價中,相互使用這種評價方式是基于微數據寫作的,那么這種評價寫作過程也將是同學寫作的另一種重要嘗試。在這種相互使用評價中,不僅可以通過學習評價同學的一些優點審視自己的一些缺點,也同樣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評價寫作能力。要有效利用同學“互聯網+",搭建微寫作傳播評估平臺,為學生提供最大的學習可能。
四、結語
“互聯網+教育”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對教育的方向與教育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的轉型升級,為創新性開展中職語文教學提供了無限可能,語文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聽、說、讀、寫訓練,而是將通過技術與學科的融合創新產生了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和倍增效應,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創新中職語文教學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更為廣闊的空間等待相關工作人員去開拓。
參考文獻
[1]張漢姝.淺論互聯網時代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34):113-115.
[2]陳偉群.探究中職語文信息化教學實現的路徑[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3(07):238-239.
[3]張越.基于“互聯網+微課”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的優化策略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13):188-189.
[4]王萌綠.互聯網時代的中職語文作文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9):223-224.810809B7-C3AC-43E1-85FA-04ED8058FC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