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曉 李莉
摘要:家國情懷是由愛親人、愛家庭,進而上升到回饋社會、報效國家、關注人類社會的一種情感。家國情懷的時代內涵雖不斷變遷,但對家與國的熱愛則是永恒的。合肥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富有特色的近代歷史資源是合肥的寶貴財富。以合肥所承載的近代歷史資源為基礎,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充分挖掘合肥近代歷史資源,從對故鄉歷史的探究中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培養初中生家國情懷素養,逐漸提升其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感。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踐 合肥近代歷史資源 家國情懷
一、分析教材,整理課堂教學資源
歷史學科擁有較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對歷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尤為重要。合肥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眾多鮮明的文化遺存。而教師通過收集、整理與教學相關的合肥近代歷史資源,不僅是對教科書內容的補充,更有利于從學生身邊的歷史出發,貼近學生生活,引發學生共鳴,激發學生對地方歷史的探索,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整合和分析。在分析教材時,教師要思考如何將合肥近代歷史資源與教材相融合,將合肥近代歷史資源恰當地引入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同時要做到精細篩選,做到取舍有度。
二、利用資源,開展課堂教學實踐
在課堂教學實踐研究方面,構思系列主題,并根據不同主題的要求,開展結合合肥近代歷史資源的課堂教學課例展示活動。
(一)緊扣歷史人物,感知人物精神
本文在對合肥地區近代歷史資源的整理過程中,以合肥近代歷史人物為突破點,以專題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實踐中逐漸補充,形成“合肥近代歷史名人”這一課堂教學專題。教師在教學中又將這一專題分為兩大類,即淮軍人物與非淮軍人物。
課例:《晚清重臣——李鴻章》。李鴻章,晚清名臣,安徽合肥人,可謂人盡皆知的歷史名人。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講述李鴻章的生平事跡后,再提供中外對李鴻章不同評價的史料,就“我眼中的李鴻章”這一話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在你來我往的辯論中了解歷史人物的復雜性。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認識到李鴻章的一生正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李鴻章及其所代表的清政府的落后腐敗,以及李鴻章所開展的洋務運動對近代經濟、軍事、文化以及國防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課例:《和平將軍——張治中》。本課開始時設置懸念:“既做將軍,談何和平?”引發學生探究興趣。通過介紹張治中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領導淞滬會戰抗擊日本侵略、參與重慶談判為和平事業積極奔走、為新疆的和平解放發揮關鍵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仍為祖國的事業發光發熱等事跡,學生感受到張治中將軍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祖國的獨立與和平、建設與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人物和以張治中將軍為代表的非淮軍人物等都是出生于合肥地區的人才,他們活躍于近代中國的政壇軍界。除李鴻章與張治中外,教師不斷尋找素材補充專題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案例,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為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深刻理解個人與國家的依存關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發掘歷史村鎮,了解身邊歷史
除了以歷史人物為突破點外,教師還積極挖掘合肥地區具有歷史意義的村鎮,結合村鎮的歷史尋找共性并形成專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課例:《小小井莊,偉大轉折》。小井莊是合肥市肥西縣山南鎮的一個小村落。1978年9月15日肥西縣山南區黨員干部召開黃花會議,會上決定實行包產到戶。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贊揚了肥西縣山南人民的首創精神,肯定了包產到戶決策的正確性。肥西縣小井莊成為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發源地之一被載入史冊。教師可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以小井莊包產到戶的改革創舉為代表,通過動情講解使學生了解到改革開放初期,小井莊人民敢于沖破僵化體制的阻礙,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掀起了農村改革的春潮,為中國農村的改革探明了出路。本課以身邊的小村落折射祖國的大變革,使學生在關注家鄉歷史的同時增長知識,感受在家鄉的發展中共產黨員發揮的先鋒作用,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開展紅色班會,激發責任擔當
合肥,是一片涌動著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近代以來,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無數的革命志士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永不屈服的民族戰歌。這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史詩正是歷史教學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結合紅色資源,開展紅色班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如教師將課堂教學與主題班會結合起來,設計了“學習合肥英烈,培養家國情懷”的主題班會活動。
課例:《李慰農》。教師通過文字、視頻等多種方式向學生介紹革命先烈李慰農的事跡,教師介紹后,學生分組交流對李慰農的認識,以小組為代表分享感悟心得。通過分享交流心得,學生們清楚地認識到革命先烈們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更加珍惜先烈們用熱血換來的美好生活。在說到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時,許多學生聯系到自己的實際學習與生活,承諾會將高度的熱情投入到以后的學習中,長大后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學習合肥英烈,培養家國情懷”的主題班會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搜集主題班會的相關資料。通過小組合作,每位學生在參與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熱情。許多學生通過搜集英烈事跡,也更加了解合肥的歷史,如習友路、延喬路、炳炎路等道路名稱的由來,合肥地區第一個黨支部在長豐縣造甲鄉等等。學生們在了解合肥歷史的同時,更感受到了歷史中折射出的偉大民族精神。
三、不斷實踐,總結不足及改進完善
通過實踐,筆者發現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初中生的家國情懷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課堂教學實踐與教材的結合尚不完善,出現了規定課時內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的情況;其次,課堂教學實踐培養家國情懷的效果評價缺乏衡量標準,影響了后續實踐的開展。因此,在后面的教學中,我們也將進一步整合教材,尋找教學任務與授課時長之間的平衡點,不斷豐富并完善對家國情懷培養效果的評價標準,更好地探索培養家國情懷的課堂教學途徑。
總之,以合肥所承載的近代歷史資源為基礎,通過開展專題形式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豐富了教學內容,豐富了初中生對家鄉歷史的認識,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是落實家國情懷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余柏青.歷史教學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3]中國共產黨史人物研究會.中共黨史人物傳[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4]謝芳青.初中歷史教學如何滲透家國情懷素養——由統編版教科書的變化所想到的[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2).
責任編輯: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