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出,數學文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視。本文立足高中數學課堂實踐,通過課例研修聚焦課堂知識,并將深厚的數學文化內涵滲透到課堂中去,以提升高中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文化;課例研修;數學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2003年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首次將“數學文化”作為官方詞語提出,并強調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課例研修,闡述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的融入數學文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朔源數學知識,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文化源遠流長,其背后有無數值得挖掘與分享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溯源相關概念知識,與學生分享數學史上的名人軼事,帶領學生感受數學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
【案例一】復數的概念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都學習過哪些數?你能完整地說出各種數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嗎?
師:人類為了解決計數方面的問題,出現了自然數。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成熟,數的概念也在逐步發展。自然數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等分問題,于是引進了分數。
師:在數學的發展歷程中,出現過三次數學危機。第一次數學危機出現在古希臘,當時人們認為只有1、2、3......這些整數才是數字。到了公元前5世紀,希帕索斯發現了一個顛覆人們理念的現象: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長不可能都是整數。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引進了“無理數”的概念。
師:請同學們思考類比,解決方程在有理數集中無解的問題,我們引進了,那么面對方程該如何解決呢?
教師通過講解歷史上第一次數學危機的故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將數學史、數學故事融入課堂,讓學生們更加完整系統地掌握知識,并構建起數系的相關知識框架。
二、走進數學生活,感悟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教育家張奠宙教授從“真、善、美”三個維度對數學核心素養進行劃分,強調要引導學生欣賞數學的智慧之“美”。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向學生展示數學符號、圖形之中的美感,引領學生挖掘數學之美。
【案例二】拋物線教學片段
師:請大家回憶二次函數的圖像,大家覺得這個圖像是什么呢?
生:二次函數的圖像是拋物線。
師:大家觀察觀察,生活中都有哪些拋物線呢?
生:打籃球投球的時候,球的運動軌跡是拋物線;彩虹和石拱橋是拋物線。
師:我們通過“幾何畫板”來觀察一下拋物線的形成過程。在平面內選取一個定點F,L是不經過點F的定直線,H是L上任意一點,過點H作MH垂直于L,線段FH的垂直平分線交MH于點M,拖動點H,這樣我們就能得到一條拋物線。
師:請同學們接著思考,若平面內有一點P,它到定點F和定直線L的距離之比是常數e(e>0),則點P的軌跡是什么?
生:當0<e<1時,點P的軌跡是橢圓;當e>1時,點P的軌跡是雙曲線。
師:當e=0時,它的軌跡又是什么圖形呢?當e=1時呢?
學生們討論后,教師用幾何畫板將結果展示給同學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如果e=0不符合所規定的前提條件“L不經過點F”,如果e=1,動點P到定點F和定直線L的距離相等,此時P的運動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三、融會數學文化,貫通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疊加,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強化學生的數學文化認知。
【案例三】指數函數應用教學片段
師:在現實生活中,指數模型可以用來研究銀行利率、細胞分裂等問題。例如,在2021年5月1日,在余額寶中存入10000元。若年收益率為2.2830%,以當天為準,一年按照365天計算。求:(1)存款時間與存款之間的函數解析式;(2)計算存款30天后的預期收益?
學生們小組討論思考,教師在巡回指導的過程中講解年收益率、利率、單利、復利、折舊率等知識。
師:我們先算存款1天后收益,再算第二天后收益,以此類推。
生:年收益率與日收益率之間的關系是。存款時間與存款之間的函數解析式是。
師:對于實際問題,我們還要注意自變量的取值范圍。通過幾何畫板觀察該函數的圖像,它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呢?
生:在定義域內是一個單調增函數,過定點。
教師選擇了與生活相關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們初步體驗了數學建模的思路與方法,培養提升了學生們數學建模的核心素養。
數學文化不僅包括數學思想和精神,也包括數學的方法形成,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教師要掌握各種有效方法,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數學文化知識,把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使學生從中獲得樂趣以及學習的動力,讓數學學習超越知識本身,從而成為一種文化和內涵。“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把數學思想與方法貫穿于學生們的整個學習過程,在課堂上融會貫通,跳出題海,掌握本質,定能使師生都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祁平,任子朝等.基于數學文化視角的命題研究[J].數學通報,2018,57(09):19-24.
[2]汪曉勤,鄒佳晨.基于數學史的數學學科德育內涵課例分析[J].數學通報,2020,59(03):7-12.
[3]趙文君,張曉霞等.課例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的沖突與融合:活動理論視角[J].數學教育學報,2021,30(03):32-37.
作者簡介
職占江(1979.09—),男,漢,河南溫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河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通訊作者
陳珂心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2020-JSJYZD-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