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政治素養是發展的重要核心。針對當前學生政治素質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以作為突破口,并得益于教學方法的創新,繼續發揮學與教的積極性是不斷提高學生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探索提高學生政治素養的具體策略和有效途徑,以不斷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關鍵詞:高校教育;思政教育;培育分析
一、新時代高校思政教學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意義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的教育政策已經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不僅關乎學校教育的方向,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更關乎新時代對人才的針對性需求。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的基本理念。同時,也是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基本內容。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逐漸從能力至上轉向道德教育至上。高校是國家的脊梁,是社會所需人才的聚集地,學生是否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是大學教育成果的一個縮影。為了能夠進一步有效適應社會的需要,按照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須確立“立德樹人”的辦學方向,顯著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水平,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水平。立德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建立積極的社會倫理;育人是指高校通過管理教育培養,使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和建立良好三觀。基于立德樹人的定位,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性有兩點:(1)符合社會及國家對人才的要求。新時期背景下黨和國家提出的思想道德建設和人才培養政策,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文化指明了方向,促進高校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的共同愿景和共產主義的崇高信念。黨和國家教育政策的緊密結合,可以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更加適應社會和國家的需要。(2)學生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條件。素質教育理念在人才培養中引入思想政治素養體系、科學文化知識傳授、身心健康教育和全面教育計劃。思想政治素養主要是學生的政治思想、理論、信仰和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培養思想境界的道德品質和高度,使學生能夠進入社會,參與國家建設,促進社會進步。
二、高校思政教學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教育內容全面性不足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有效性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質量有著深遠的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能否能夠充分接受思想政治教師所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新時代背景下,學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更多,信息傳遞主體特征的多樣性對價值取向及人們的判斷有一定影響。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內容來看,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表現出政治需要,沒有考慮到學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過去,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面臨系統性問題,變革動力的體制機制尚未完全有效建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和結構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國高校教育,沒有根據學生原有特點量身定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學生真實需求的課程。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理論內容往往被提升,與現階段學生的話語體系脫節,在當前經濟發展和社會政策、多元化發展等方面也較為滯后,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內容缺乏創新性和多元性,而在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層面,則相對更為單一淺顯。
(二)思政教育模式單一化
過去,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師生面對面的教學模式。并就同一主題開展教育活動。在這個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眾逐漸養成了碎片化的學習和閱讀習慣,大多數人愿意接受相對更加簡潔的信息。然而,微視頻、微博等新的傳播方式在便利傳播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對很強,當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碎片化。在這方面,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不能系統地呈現,也有更嚴重的工具理性傾向,沒有基于學生個體視角的發展和成長觀點。有些老師對學生的真實需求知之甚少,只關注固定的教育目標,發號施令,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導致與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脫節。
(三)思政教育載體復雜化
新時代背景下,新的媒體平臺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多元化渠道。新時代承載的海量信息內容,使教師選擇教材和教學內容相對更快捷、更方便,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支持。誠然,新時代的特點是相對較為復雜的環境、多樣的價值觀和利益。因此,信息越來越多,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對有限,很難從海量的信息中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從而選擇正確的內容,這種信息內容的不確定性就像一把雙刃劍,對社會和學生都有重大影響。互聯網的有效性和穩定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嚴重損害,特別是在目前,世界各地的多文化日益融合,受到互聯網熱點的影響,文化領域的斗爭日益復雜,對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以及穩定性帶來了嚴重影響。
三、高校思政教學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培育措施
(一)設置嚴謹教育環境,提供全新學習氛圍
隨著當前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始受到多元文化環境的嚴重挑戰。如何才能進一步確定在多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作為思想政治的教師,我們需要以相對包容和全面的方式對待不同文化的影響,以相對開放的心態正確對待文化。兩者的區別一定不要有排斥的心態,而是一定要理解和被理解。積極學習,保持相互學習、平等交流的平等態度。與此同時,不應該抄襲或剽竊外國文化,而應當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思想政治教師,需要扮演好守護者和選擇人的角色。同時,思想政治課與其他課程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它的雙重性,它不僅是一個價值概念,而且是一個知識體系;這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因此,面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沖擊,教師必須鞏固政治立場,堅定捍衛馬克思主義在學術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以縝密的眼光觀察成果。增強學生的政治意識,確保他具備責任感、底線意識、陣地意識。只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學生頭腦,才能積極抵制各種外來文化和不良思想的影響。
(二)整合思政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必須把嚴謹、正確、有效、實用作為思想政治教學過程的目標。不僅要尊重教材,而且要朝著社會發展的方向改變教科書制度。在這個階段,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在教學前做好準備工作,采取適當的更新、選拔等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內容相對完整。要以政治基礎理論作為教學依據,用生動的事例、嚴謹的邏輯和睿智的語言作為深入分析的支撐來進行這一教學工作。對學生進行政治基礎理論教學,已經逐漸成為當前學生政治素養最重要的一環。思想政治課也是學生學習政治理論最重要的途徑,一些基礎政治理論課是在以政治取向、政治立場等為主的具體學習課程中組織的,不能依靠學生自己自覺性。必須進一步有效提高學生的認識,但必須采用灌輸和教育的方法,確保他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主流文化政策的影響,并加強學生在我國民主政治中的認同感。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保證教學內容向生活方向演進。
在評估高校學生政治素養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進一步運用理論教學方法,更要用相對簡單明了的方法,以最簡單明了的態度來進一步有效評估學生的政治素養,闡釋一些晦澀難懂的理論。教材的內容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解讀和解釋,以進一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靈感,并保障政治理論知識能夠伴隨現實不斷向前邁進。在當前學生成長的背景下,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狀況能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生相對較為顯著的變化,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政治,國家的政治方面必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生活的幸福感,更加認同國家采用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優越性。同時,我們也需要從困擾學生的社會現象入手,讓學生更加積極思考思想政治內容。例如,事實解釋的內容必須有效地適應學生未來的專業情況,并且可以為學生開展一個辯論中題。老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學生在選擇職業時,社會需要或個人需求是什么?這些問題可以鼓勵學生反思,思考事實真相的本質。在理論教學中,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如果教學內容與實時熱點相分離,那么就可能會出現生搬硬套的方式,甚至出現嘩眾取寵。
(三)開展思政實踐課堂,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的關鍵在于所教授的理論知識是否信息豐富、真實。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找到新的教學方式,并將其進一步融入創新理念和實踐活動當中。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漸轉化為身份,從最初的認同身份走向信仰,最終以學生的未來發展來指導他們的信仰行為。在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打破了原有政治思想枯燥、獨特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元感官,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這種知識與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滿足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需求,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目前很多學生對新聞關注度不高,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設新聞報道版塊,采取任務型驅動的方式,持續增加學生對國內外新聞的關注度,引導學生主動評價分析。讓學生對家庭、國家和世界事務保持謹慎的態度,為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不斷提高和發展學生的政治素養,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年齡,例如根據大一學生的年齡特征,組織進行實踐課程活動。教學采用微電影拍攝、知識講座、電視新聞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愛國熱情;從第二學年開始,學生更加成熟,有了相應的政治意識,因此在實踐過程當中可以利用社會研究和全球商務討論的方式,進一步不斷加強和鞏固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加強他們的責任感,從而進一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意識,并構建自身政治文化體系。在培養和發展學生政治素養的過程中,大多數思想政治教師都不能形成一蹴而就的觀念。由于內外部因素,會有一個漸進的動態發展過程。因此,有必要為學生提供適合學生特點的培訓體系。基于我國建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筆者發現教育部和中宣部要求開發第二課堂,如使用社團具有的教育作用。日常教育將會有能力將日常教育與課堂教育有效結合,從而進一步有效確保學生的政治素養朝著生活化的方向不斷提升。作為第二課堂建設的一部分,要進一步增加社會實踐的方法,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積極將政治素養與培養聯系起來,在實踐構成中幫助學生零距離接觸社會,學會在學生的政治態度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對自身遇到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問題的觀察,全面掌握政治理論,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它們對于學生政治文化的提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有可能進一步克服傳統教育誘發的時空限制,利用互聯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互聯網融入思想政治過程具有獨特的效果。比如使用微信互動、QQ互動等,確保學生的心靈能夠敞開,有效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拓寬自身思想政治視野。從而進一步有效確保他們首先了解國家的日常事務,與國家發展保持一致,成為國家發展的支持者,同時,也保證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年麗鳳,經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的整合——兼談學生人文素養培育[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7(03):4.
[2]李東航,廖小明.核心素養視野下師范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探析——以云南師范大學思政專業的調研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9,33(02):11.
[3]曹清.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01):4.
[4]謝小偉.“課程思政”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20,40(07):4.
[5]周鋒.基于高校官方微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以“微思政”模式為例[J].大學:教學與教育,2021(01):3.
作者簡介
宋書現(1970.07—),男,漢族,河南汝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