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睿瓊
【摘要】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閱讀能力的培養要從小學低年級抓起,閱讀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形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快樂閱讀;相互學習;主動閱讀
2017年9月,全國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部編版教材使用光彩鮮艷多色的插圖、容易理解和明白的故事來吸引學生,讓他們愛不釋手。教材中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十分有趣,書中的兒歌和童瑤,學生們都能朗朗上口,為一年級學生的語言實踐和運用打開了“一扇窗”。教師要足夠了解改版后教材撰寫的意向,準確地指導和加強學生閱讀實踐。只有讓學生去感受語言和積累語言,才能使學生有效發展和應用語言。在引導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多看課外書。
一、抓積累,感受文本信息
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口頭語言是他們主要的語言運用能力。進入一年級,他們才慢慢地開始接觸書面語言。我們知道,學生要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轉變需要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首先,要讓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語言習慣,感知大量的語言材料,在感知中學習語言,獲取語言規律,豐富語感經驗。其次,引導和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收集、摘抄優美詞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積累佳詞佳句。這樣不僅能保證每位學生每周至少能讀一本書,而且通過評比,獎勵優秀學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快樂閱讀分享閱讀成果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把閱讀活動建立在他們感興趣的根底上,是指導閱讀的關鍵。教學中,筆者鼓勵每個學生在家里“和大人一起讀”,“和大人一起讀”所選用的內容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兒歌和故事。讓家長和學生進行毫無壓力的親子閱讀是幼兒園銜接小學、從口語過渡到書面語的“橋梁”。
那么,如何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這就要求家長在與孩子閱讀的過程中,要把閱讀的方法教給孩子。陪伴學生閱讀不僅僅是陪,還有讀,不是應付地讀,而是真地讀懂,并能引導學生理解、復述,有些地方還要重讀,有時要做聽眾,有時要做學生,當然更多的是伙伴。
三、怎樣有效利用好“快樂讀書吧”
小學語文一年級上下冊都有“快樂讀書吧”欄目,這是課內外閱讀溝通的重要“橋梁”。在教學中,筆者比較注重以下幾個環節:1.鏈接背景資源,扎實落實導讀環節。2.設計閱讀單,梳理統篇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3.搭建研討平臺,強化閱讀縱深推進。4.拓展延伸,養成閱讀習慣。閱讀需要策略,閱讀需要思考,閱讀需要記錄,閱讀需要分享。
四、感受讀書樂趣,嘗試成功的喜悅
一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因此,一年級閱讀教學需要從激發閱讀興趣開始,然而,文字畢竟比較抽象,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容易產生畏懼情緒。針對這些問題,新教材在課本中穿插了許多繪本形式的故事,如《老鼠嫁女》《小熊住山洞》。在教學時,教者應該多鼓勵學生通過借助圖畫、猜讀等方法自學,讓學生自行認字閱讀。這將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學生閱讀的成就感,這也正是編者的意圖。
從這一教例看,學生通過一學期的語言學習已具有初步的閱讀能力,所猜讀的詞與原文意思相當接近,不影響自身對文本定義的理解。這也說明了學生是成功了,應該給予祝賀。同時,我們也看到,學生在猜讀的過程中,對文本的理解加深了。他們體會了小熊一年四季為什么舍不得砍樹的原因。可見,學生通過閱讀已經認識了周圍事物,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又開啟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這樣就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新的快樂。并且吸引學生更主動地參與自主閱讀過程。有了這樣的興趣愛好,就能為學生的閱讀提供強大的動力,為積累語感創造更好的條件。
五、小組合作交流,促進學生認讀過程
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是教師掌握著“話語權”。“填鴨式”的教學往往扼殺了學生的天性。新課標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應該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而學生能在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相互探究的過程中,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有一個待優生,在試讀課文時竟然有30多個字不認識。筆者通過小組交流和優帶差的形式,幫助學生把不認識的字消滅掉。像這樣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讀書方法,在學生自主感受語言階段有很大的作用。學生們不但學得主動,而且還學得有效率。
六、通過情景表演,提升閱讀興趣
六七歲的兒童特別活潑好動,他們的思維特點是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繪聲繪色的表演,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適當地讓學生通過表演體驗文中的思想感情,通過表演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能夠促使學生生成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新教材所提供的意境圖來組織學生嘗試表演。
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到小壁虎尾巴斷了到處借尾巴。那么,小壁虎都向誰借尾巴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設計了師生表演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表演生成新的語言。
生(小壁虎):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師(小魚姐姐):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
生(小壁虎):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師(牛伯伯):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趕蠅子呢。
生(小壁虎):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師(燕子):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從以上教例看,學生在表演時所生成的語言,都凝聚了學生當時的情感,是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面對學生的感受,教師應當尊重學生,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使其生成更多更美的語言。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表演為學生提供了與人交流的機會。在對話中,學生的語言不是課文的簡單重復,而是學生情感的釋放,是對課文的再創造,是學生語言的實踐過程和發展方向。
總之,閱讀教學必須發展學生的語言,學生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務必要通過加強閱讀實踐的方法來處理。我們要運用新教材為學生提供的閱讀實踐機會,只要我們充分理解新教材的意圖,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情境,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穩定的發展。
責任編輯? 吳華娣8A4271E9-0188-4F38-81FD-4524821FC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