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梅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有趣而又生動的、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使他們成為課堂上的主動學習者,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合理;教學情境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并沒有過多的生活經驗,或者懂得很多道理,但對于一些很抽象的東西難以接受。因此,在創設情境教學時,教師要創設合理而又有效的情境,不能超出學生能接受的范圍,切忌天馬行空或泛泛而談,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也就收不到最初想要的效果。
一、根據學生的興趣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有興趣才會有動力,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當下的興趣來創設情境。那么,學生很快就能向積極的學習狀態轉變。例如,在《小數點搬家》這一節的課堂中,可利用投影讓學生觀看動畫:懶羊羊開了一家“洋洋”早餐店,生意很不錯,每天早上都有很多動物朋友來吃早餐。有一天早上,小數點說:“我要去外面玩一玩。”誰知道因為小數點不在,顧客全都跑光了。懶羊羊急忙找到小數點對它說:“小數點你快快回家,別再到處跑了。”于是,小數點匆匆忙忙趕回家,它立馬找個隨便的位置(¥5.00)就跳了上去。過了一段時間,小數點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怎么都沒有顧客來我們店了呢?”小數點思考了一下,說:“看來我得搬搬家!”于是,小數點搬到了5的前面(¥0.50),然后來早餐店的動物朋友就又變多了。這時候,小數點變得十分興奮,想著“這樣就能讓生意變得更好,太棒了,那不如我再搬一次吧,這樣必定能蒸蒸日上了!”小數點又往5的左邊再搬家一次(¥0.05)。這樣一來,懶羊羊的早餐店生意好極了,顧客多得店里沒有位置了,在外面排著長隊。小數點非常高興,心里想“哇,我小數點真是個天才啊!”觀看完動畫以后,教師可提問學生:動畫中小數點是向哪邊搬家的?為什么懶羊羊的早餐店會因為小數點跑出去玩了顧客變少,而當它搬家的時候為什么顧客會變得更加多了呢?同學們有什么發現嗎?這樣通過觀看動畫中的小故事,學生興致盎然,就會帶著一種“為什么早餐店的生意會因為小數點搬家生意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呢?”的疑問,迅速地沉浸在學習數學新知識的海洋中。
二、根據教學內容,要設置有效問題
根據教學內容,要設立有效的教學情境,也就是說,要根據教學內容設立有效的問題。若是無效的問題,也就達不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節時,教師想從生活情境引入,但有些問題的創設可能是不合理的,比如:同學們,你們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角嗎?可不可以舉些例子呢?學生可能出現非常踴躍回答的情況:山羊的角,鹿的角,水牛的角,衣服的……因為學生從未了解過數學上的角的概念,而數學上的角的概念與生活中的角的概念相差甚遠。創設這樣與生活相關的情境,來引入數學新課,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上的數學新概念卻與此情境有較大的出入,也就是說與實際教學的內容并不相符,因此這是無效的問題與情境。那么,該如何設置有效的情境呢?下面舉例:在教學《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時,可設置如下情境:用多媒體播放一首生日快樂歌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播放這樣的一幅情境圖:鵬鵬一家三口在唱生日快樂歌,并且桌面上有一個圓形的生日蛋糕,在大鵬許完愿后,父親就讓鵬鵬把圓形蛋糕平均切成了8份。接著提出這樣的數學問題:父親吃了一份蛋糕,母親吃了兩份蛋糕,鵬鵬吃了三份蛋糕,問鵬鵬和父親一共吃了蛋糕的幾分之幾,父親吃的蛋糕比鵬鵬吃的多幾分之幾呢?用日常生活中會發生的一起吃蛋糕的情境來引入課題,就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眼球。學生興致勃勃,自然而然地過渡到 “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學習中,而且也不會產生抵觸心理或厭學心理。讓學生學會將數學應用到生活問題中,這樣才是真正的有效問題與情境。
三、根據教學內容,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與我們的身邊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把信息技術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中。依靠信息技術,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合理地利用,切忌“大材小用”。例如,為了突出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然后把課本幾個口算的數學計算題專門做成幾張幻燈片去播放給學生觀看,這樣無疑是在浪費教學的時間。此外,在使用多媒體制作PPT時,不能過于花俏,使用很多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的圖片,會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觀看五顏六色的圖片上,而并非是把重點放在學習新知識上面。下面通過三個例子來說明在創設有效的情境時該如何合理地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
(1)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利用幾何畫板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沿著其中一條高切下,通過平移使其成為一個長方形。這樣能讓小學生形象地看到平行四邊形逐漸變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動態演示能夠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產生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興趣,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像教學“圖像的平移、旋轉”等內容時,也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動態展示,做到動靜相結合,讓學生更加形象直觀地理解新知識的概念。
(2)在講授《圓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幾何畫板這個軟件能將一個圓平均分成4等份,再把圓展開,拼接成為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將這個圓平均分成8等份,再把圓展開,拼接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分成16等份,拼接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以此類推,通過幾何畫板動態展示把圓分成N等份,學生這時會發現,如果分的等份數越大,那么,所拼接成的圖形就會更加近似一個長方形。這時候,教師加以引導,提問學生能否根據已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來嘗試推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通過觀看動態展示,對圓的面積的組成部分有更深的了解,從而遷移到所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的知識,更好地自主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四、基于教學內容生活化的理念,創設有效情境
數學課堂可生產出數學知識,實際生活亦可生產出相關的數學知識。教師可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數學素材,創設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數學問題情境。這樣既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覺得數學有親切的感覺,從而在心理上先接納新的數學知識。同時,養成用數學思維去發現一些身邊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例如,在學習《平行的定義》時,可讓學生將平行線與上學時經常在馬路上能看到的斑馬線聯系起來。在教學《垂直的定義》時,可和學生一起找出課室里有哪些是垂直的角度。將身邊的生活引入數學課堂,然后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學生將數學知識與我們自己身邊息息相關的生活聯系起來,會有更深的感受,數學的知識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滲透。
五、結語
創設合理的課堂教學情境須從教學內容出發,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及他們的實際認知程度為參照,做到動與靜相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不能為了有趣而設計并不合理的數學問題情境,而要符合學生目前已經獲得的生活經驗與生活常識來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這樣更有利于數學高效課堂的建立,讓學生能夠“樂于學習,樂于思考”。
參考文獻:
[1]張紅.淺談數學情境的高效創設[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6):207.
[2]朱麗霞.小學數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研究[J].學周刊,2019(7):35.
責任編輯? 劉? 勇F9EA96CB-C49B-43E3-A9E7-5A009FAD84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