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霞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誰批評的快速進步和我國科技水平的發展,音樂教學是小學的重要教學。使民眾對教育教學加大關注力度,也使教育教學發展呈現低齡化,大部分家長會引導學齡前兒童認知多領域知識。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發展學生文化內涵、加強專業技能、發展核心素養的最佳措施,得到了民眾的高度重視。在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環節,教師應當從學生文化素養的角度出發,將傳統文化教育與音樂教學相結合,這樣對小學生將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小學音樂;傳統文化;課堂教學;傳承;發展
引言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來歷經沉淀,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發揚傳承,樹立文化自信。而小學階段正是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關鍵期,在音樂課中適當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但可以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藝術熏陶,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更好地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1]。
1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1.1增強文化認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對某種文化的支持與認可,不管是從心理上還是行為上都可以與其保持一致,且愿意為之而努力。雖然文化并沒有國界,但人有國界,人們在思考行動之前必須要明確自身的立場,應當正確認識到自己是什么人,認可本民族的文化,如此才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其心智尚不成熟,面對外來思潮和文化的影響,很可能受到蠱惑,進而導致其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逐步喪失民族認同感。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與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依托于音樂教學活動來讓學生體會和感知傳統文化,通過科學的教學策略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和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升其文化認同感,讓學生能夠主動維護并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2]。
1.2培養學生審美修養,塑造理想人格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和傳統文化的融合更加強調學生心與樂的結合,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學習與了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感知美,體會音樂的魅力,加深對音樂以及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不斷提升審美修養。各民族流傳至今的民歌中也能夠挖掘出更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音樂教師應當利用好這些傳統文化資源,努力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2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
2.1結合音樂課程要求,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以往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僅是強調給學生講解基本的專業常識。在現代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學生專業技能以及核心素養的角度進行考慮,在保證學生在具備扎實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加強。所以,在具體的小學音樂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改政策,強調傳統文化的融入,建立新思維模式,促進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和對音樂知識的熱情和專注力,促使學生深入探索知識與文化,開闊視野,提高其文化素養,為學生后續的高質量學習和良好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2.2利用多媒體導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有許多音樂教師已經實現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機融合,且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對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使小學階段的音樂欣賞教學得以順利開展,達到提升小學學生的欣賞水平以及音樂素養的目的,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師在對小學學生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時,可以積極地在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以及信息技術,比如,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音樂,讓學生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更好地聆聽音樂,若資源條件允許,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實現邊聽邊看,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在一個更加直觀的情景之下欣賞音樂、理解音樂。例如,當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師在對小學學生開展《勞動最光榮》這一課的教學時,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師可以積極地利用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播放音樂,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更具有形象性以及生動性,可以使其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感官來欣賞音樂,繼而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以及印象,繼而達到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目的。在歡快的音樂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清晨太陽升起的時候,公雞開始鳴叫,呼喚人們起床勞動,一天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根據所學習的音樂內容,來為學生搜索更加貼切、生動的學習素材,能夠確保在有效激發起學生對于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以較高的學習熱情開展音樂活動,使音樂教學活動得以有序進行,確保多媒體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2.3通過樂器教學,弘揚傳統文化
樂器是組織進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輔助工具,在針對樂器知識的教學時,應當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通過樂器教學來弘揚傳統文化。近年來,很多小學音樂課堂中常常能夠看到西方樂器的身影,很少有教師愿意主動給學生介紹民族樂器。筆者認為,應當選擇合適時機引入有特點的民族樂器,讓樂器教學與傳統文化充分融合,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樂器文化的興趣。
2.4 評價語言要積極
小學音樂課的目標主要是激發興趣,感受音樂的快樂,從音樂中體會不同的情緒,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切忌拔高要求,要多運用表揚的話語鼓勵學生去學唱、去勇敢表現自己。例如,《爺爺為我打月餅》是一首民歌式的兒童歌曲,具有鮮明的民間歌謠特色,歌曲簡樸明快,天真活潑,學生對這首歌充滿了好奇與探索的欲望,但是這首歌有一定難度,很多學生在學唱中不敢放聲唱,怯于表現。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其獨特的民歌韻律。在備課時,可以先讓學生聽錄音范唱,品味古老的味道,接著播放提前下載的合唱版《爺爺為我打月餅》。通過對比聽賞,讓學生體驗同一首音樂作品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現,會有不同的感受。聽完后詢問學生“哪里不同?”有學生能回答:“錄音給人深沉和悠遠的感覺,合唱版本的唱法更接近生活,能激發幼兒懷念紅軍爺爺的情感?!贝藭r,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希望你們也能把你喜歡的古老的民歌傳唱下去。”學生受到鼓舞后,學唱的興致就會很濃厚。
2.5通過舞蹈教學與欣賞,滲透傳統文化
音樂與舞蹈是一對孿生姐妹,中國的舞蹈文化歷史悠久,種類多,內涵廣。幾千年來的傳承與創新,將民族舞、古典舞的發展推到了新的高度。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將較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舞蹈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多角度、全方位開展民族文化滲透,這也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如在教學民族舞《月光下的鳳尾竹》時,先讓學生了解孔雀舞的發展、傣族人民的生活,在學習與展示的過程中,對傣族人民的文化與生活有深刻的認知。這樣學生在舞蹈學習與展示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進入情境,激發情感共鳴,從而將歌唱、民族器樂和舞蹈融合在一起,產生更加獨特的視聽效果,將傳統文化的種子生根發芽,繼承與發展下去。再如欣賞藏戲,學生了解藏戲的歷史與其獨特的特點,可以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增強民族間的溝通與了解,有利于各民族團結。
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文化,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其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的提升。音樂課堂教學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要始終堅持從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出發,不斷挖掘和利用好音樂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能夠在歡樂有趣的課堂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了解傳統文化,促進其音樂綜合素養的提升,幫助學生形成熱愛音樂、熱愛祖國、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3]。
參考文獻:
[1]趙婷婷.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初探[J].中國教師,2020(S1):91.
[2]胡嬋娟.探索將閩南童謠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0(36):89-90.
[3]葉宇.“非遺”資源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思考——以江西省某小學為例[J].學苑教育,2020(3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