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鈞軫
摘要:人類的生產生活中處處蘊含著化學知識,化學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該在初中化學課堂中引入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生活化情境增強課堂趣味性,設計啟發式提問培養學生化學思維,開展小組式學生提高學生主動性,促使初中化學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課堂教學;初中化學;教學有效性
邏輯性與實踐性是化學學科的兩大特點,當前化學課堂上一些教師機械化地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忽視了化學的實踐性與實用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導致課堂教學有效度低,不利于初中教育質量的提升。對此教師在核心素養下開展化學教學,首先必須轉變教學思維,消除傳統課堂教學的無趣與枯燥,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拓展教學內容,組織高效化學實驗,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基礎上,學會用知識,從而實現構建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總目標。
1.通過生活化情境增強教學導入趣味性
初中生沒有化學學習經驗,面對陌生又抽象的化學理論,學起來難度難免有些吃力,如一些學生在化學課堂上不能快速跟上教師的講解進度,無法全面理解化學教材知識,使得學生在挫折中不斷被打擊信心,喪失學習化學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學生都熟悉的事物來具象化呈現化學知識,在課堂上建立起生活與化學的聯系,幫助學生掌握化學學科知識,提高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與化學知識處理生活難題的能力。教師應該潛心挖掘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將其轉化為教學導入素材,增強課堂趣味性,讓學生對不同尋常的生活現象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集中注意力學習化學。例如教師在講解《運動的水分子》這一章節時,首先利用課堂向學生們展示流淌的清泉、奔騰的江河,引發學生思考清泉與江河里的水在不停流動的原因,引出水分子這一概念,接著教師提到水在不停的運動,隨后提問學生“我們看不見的水分子是不是也在運動呢?”并引導學生觀察一些生活現象,如在滴水的濕衣服放在陽光下過一會便曬干了、開水燒開時水壺蓋會被頂起來等,學生們結合著這些生活現象去思考教師的問題,探索水分子運動的奧秘。以生活現象為素材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探究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化學課堂質量。
2.通過啟發性提問增強學生思維活躍性
初中化學知識點結構較為復雜,教師應該從宏觀角度指導學生搭建完整的學習框架,進而完善框架內容,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增強班級化學成績。在課堂教學時,化學知識的抽象給學生帶來枯燥感,注意力的分散導致學習效率低下,這時教師通常會通過提問的方式隨機點名,刺激學生的注意力,利用課堂互動與問題思考,幫助學生消化知識、活躍思維,從而提高化學課堂的高效性。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應該以教材知識為核心,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設置一些合理的學習情境,引申出具有啟發性層次性、目的性、系統性的化學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深度思考,激發學生的問題思維。例如,教師在教學《溶液的形成》這一課時,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食鹽溶解現象教學,通過一系列問題啟發與思考溶解過程。教師首先演示實驗,將準備好的泥巴、橄欖油以及食用鹽分別放入有水的試管中,引導學生細致觀察三支試管中的變化,并提問學生“這三只試管中的物質有什么異同點?”待學生觀察與思考后,教師隨機點名,引導學生回答,接著教師繼續提問“如果將這個試管放置一段時間,食鹽會不會像泥巴一樣在水中沉積呢?”通過一連串的化學問題,學生不由自主的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高度集中精力聽課,促進初中化學課堂質量大幅提升。
3.通過小組式學習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
小組式學習能夠實現多層次教學,讓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都能夠在小組探究與討論中學到知識與技巧,從而提高班級整體化學水平。教師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于化學課堂上,首先要按照多樣化標準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并設計好小組學習主題、學習任務以及學習目標,確保學生們按部就班的開展化學小組活動。化學教材中有許多探究性實驗,教師可以將化學實驗作為小組活動內容。化學實驗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要求較高,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實驗的樂趣,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將做實驗當做是一種快樂、一種享受。例如,教師在教學《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這一化學實驗時,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要求學生按照課本上的氧氣制取步驟合作完成實驗,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化學器材、調配化學藥品,在實驗中整理出有效信息,并一同討論分析,最終總結出氧氣的性質。
結束語:
總的來說,要想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必須在符合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基礎上,在教學環節中構建生活化情境、設計啟發式提問以及組建小組式學習,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啟發性,通延伸化學教材內容,幫助初中生構建嚴密的化學邏輯思維,使學生在輕松積極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學習化學。
參考文獻:
[1]王玉霞.淺論核心素養下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探索[J].新課程,2021(08):32.
[2]鄭舒瀚.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化學課堂的運用策略探究[J].讀寫算,2020(1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