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濃
摘要:在“雙減”的大環境下,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組織各類受學生喜愛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藝術的廣度和深度,從而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
關鍵詞:“雙減”;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前言
“雙減”政策強調了小學美術要減負增效,教師要認真設定教學目標、考慮課前的教學環節、課堂上的教學氛圍、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只有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才能減少課后的壓力,促進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習的同時參與到更多的藝術實踐中去。
一、“雙減”下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意義
小學美術作為一門具有“美育”教育作用的初級學科,許多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不惜花費巨資報課外班,從而增加孩子的學習任務和壓力。其實,小學美術作為一門“副科”,該門知識的教學任務是可以通過美術課堂教學來完成的,只要課堂教學質量有了可靠的保障,學生的藝術天賦和興趣愛好就會得到有效地開發和培養,“美育”相關能力素質便會得到有效地提升。因此,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認真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理念,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方面下功夫,對于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公正,推動美術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創新教學理念,確立教學觀念的科學化
小學美術教師要積極創新自身傳統教學中與現代教學發展不相匹配、不相符合的思想觀念,改革課堂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由活動空間,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們進行交流,分享自己在藝術實踐中的體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讓學生們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樂趣,緩減了學生們的課業心理負擔。比如,在教學人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第十七課《釣魚》中,老師可以設定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利用多媒體,將各種小魚的種類和手工制作的方式呈現給大家,讓學生分析不同手工作品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分組制作各種小魚的手工作品,再由老師將大家的作品組成一個多種多樣的魚塘,這樣活動方式,能夠使學生參與到藝術教育中來,促進學生對于藝術形式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與傳統的直接教學相比,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減輕學生們的負擔。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實現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
為了減輕學生們的學習負擔,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使課堂上的教學效果達到100%。在小學美術課上,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把40分鐘的課時充分安排。近幾年,由于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小學美術教育可能性越來越多。如果小學美術教師不能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綜合教學能力,豐富課堂教學環節,就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當在不斷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掌握恰當的教學方法,創造更加良好的教學條件與環境。基于這些特點,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其設計出符合兒童特點的美術實踐活動,保證其實用性、趣味性、真實性和開放性。在學生參與美術活動時,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由學生把控課堂的教學流程,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感體驗,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與實踐能力。
四、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
在傳統的藝術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氣氛比較單調,教學內容枯燥乏味,這樣的教學方式會極大地影響到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熱情。為了確保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營造生動的課堂氣氛。同時,在藝術教育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興趣。在學習中,當學生碰到困難時,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常常會不敢主動向老師請教。長此以往,必然無法跟得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五、欣賞藝術,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藝術的視覺形象化特征決定了藝術教學不能與圖像分離,離開了現實生活,就無法得到直觀、生動的美學感受。美術課程標準內容有“賞析.評述”的部分,在鑒賞課程中,老師要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看法,并通過創造美麗的視覺意象來激發學生的視覺感受,從而獲得美的享受與熏陶,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對美的辨別力。美術賞析時,讓學生認識認識到美術的發展已經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使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各種形式的藝術,而對那些沒有經過歷史篩選的作品,要培養學生自己的藝術審美。美術教育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觀美術館、博物館,進行實地教學。比如,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學生們真正的體會到了商周青銅的輝煌,兵馬俑的壯美,站在世界的巔峰唐宋的繪畫。通過此類的鑒賞活動,既能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感受歷史美術的成就,又能增長美術文化知識,提高審美水平。
六、及時的教學評價,從發展的角度審視學生
在小學美術教學進入到尾聲的階段,老師要對整個藝術實踐過程進行全面的總結與反思,并對學生們的表現進行及時的評價。小學美術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構建立體的教學評價機制,采取學生自主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師要善于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學生,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學生的長處,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以全面的視角去認識自己。
結語
總之,隨著“雙減”的深化,對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美術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小學美術教師要深入落實減負增效,對有關的教育方針、措施、形式、內容等進行深入學習。優化藝術實踐的形式與內容,通過科學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藝術素養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豆海紅.基于STEM教育的“小學美術教學技能”課程教學實踐探索——以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林區教學,2020(12):107-110.
[2]王軼媛.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美術課堂優化教學的幾點嘗試[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170-171.
[3]何曉喆.小學美術課堂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實踐方法——以超輕粘土為表現形式的二十四節氣課程為例[J].文化產業,2020(15):149-150.
[4]豆海紅,魯國芳.混合式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法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以隴南師專為例[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3):132-134.
[5]周麗娜.情趣興趣為基,實踐創新為主——小學美術教學《剪紙》教學設計案例分析[J].美與時代(中),2016(11):106-107. [6]范華美.“教學做合一”——培養創新型小學美術教師的實踐與思考[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27(0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