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生命教育的視角分析,部編版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編排的理念是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改革標準、以“兒童為中心”;內容呈現了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欄目設置多元的特點;教材的文本,僅僅圍繞兒童個體、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以促使兒童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提高兒童生命價值為主線。總體上看,部編版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是對兒童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 道德與法治 生命教育 教材分析
1 引言
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生命教育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生命教育,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旨在通過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等的正確認識,培養個體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把握生命的價值,提高生命的質量,追求美好生活。
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是否蘊含生命教育的內容?教材能否為教師實施有效的生命教育提供參考呢?基于以上問題,課題組開展了對部編版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深入分析,結果表明: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具有生活性、實踐性、科學性等特點,且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如生命與安全、生命與交往、生命與自然等。基于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生命教育方面的顯著優勢、小學階段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本研究中,課題組研究重心為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力求通過深入有效的分析,為教師科學有效地應用教材實施生命教育奠定基礎。
2 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理念分析
常言道: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分析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我們首先需要深入分析的便是教材編寫的理念。那么,基于生命教育的視角,就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而言,教材編寫的理念涵蓋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2.1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化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有效手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文化建設的制度基礎,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作出了具體的要求,彰顯的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理念。基于生命教育的視角深入解讀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教材關注兒童“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生命價值”,對兒童思想品德、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素材。而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中小學的德育中,應當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1]。由此可見,基于生命教育的視角,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的,這也彰顯了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的教育,也有助于小學生對生命的價值、意義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實現良好的生命教育效果。
2.2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目標、內容、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和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準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以及實施建議等的闡述更為詳細和明確。由此可見,在課程編寫的過程中,課程的基本理念應當遵循課程標準,方能使課程的內容、目標等與教育發展相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作出了明確的要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涵蓋了兒童生命教育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涵蓋于價值觀教育中,道德寓于生命之中,生命的安全、健康以及價值等,依賴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道德理念[2]。由此可見,基于生命教育的視角,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的。
2.3 以兒童為中心
教育要以學生為本,這是新課程改革對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針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兒童的成長規律和節奏,立足兒童的興趣愛好等,方能提高教育的質量。小學中年級兒童,年齡集中在9-10歲,其道德意識、價值觀等均處于懵懂的狀態。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了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如三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其內容重點在于兒童的生命安全教育、同伴相處以及家庭關愛等,這些內容密切聯系兒童的生活以及成長,符合兒童的價值取向;四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聚焦為:家庭責任、班級制度建設、環節保護等,相關的教學內容,對兒童民主意識、規則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整體而言,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了“兒童本位”的思想,對幫助中年級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2.4 以生活為主線
教育要回歸生活,方能實現教育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縱觀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生活”貫穿于整個教材編寫的始終。因此說:“生活理念”是指導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的一個重要理念,相關的內容如生命安全、同伴相處、家庭關愛、環境保護等,無不密切聯系兒童的生活,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3 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呈現方式分析
深入分析了生命教育視角下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理念之后,課題組致力于解析教材的呈現方式。整體而言,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結構合理有序,充分尊重了兒童生命的成長規律;教材的知識內容由淺入深且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而欄目設置的多元化,又為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增添了許多趣味[3]。
3.1 結構編排充分尊重生命的成長規律,合理有序
首先,教材內容的呈現以兒童學習活動為主線。兒童的生命成長具有一定的規律,而優秀的教育,應當充分遵循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一共有4冊書,16單元,相關的內容、結構編排,充分尊重兒童生命的成長規律,以兒童學習活動作為教材的基本結構。AD772970-6200-4840-AF5A-D6C9A2A41308
例如,小學三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共四個主題單元,分別為“快樂學習”、“我們的學校”、“安全護我成長”、“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四個主題單元的內容,均與兒童的生活密切相關,涉及兒童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充分尊重了兒童生命成長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尤其是“安全護我成長”的模塊,涵蓋了“生命安全”和“生命價值”的內容,對培養兒童的生命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單元內容,以“愛”和“情感”為主線,對增強兒童對生命價值的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三年級下冊“我和我的同伴”、四年級上冊“讓生活多一點綠色”、四年級下冊“同伴與交往”、“美好生活哪里來”等,相關的內容安排,均充分考量了兒童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內容、結構呈現合理有序。
其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從低年級、中年級到高年級,兒童的認知能力具有不斷上升的特點。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主題單元的編排、內容的呈現等均充分尊重了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如三年級的“我們的學校”單元主題,四年級上冊“與班級共成長”,從宏觀的校園整體環境到微觀的班級具體事務如班徽設計、班規制定等,充分遵循了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的特點,對促使兒童生命的螺旋上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3.2 欄目設置多元化
我們知道:生命教育的本質,在于知行合一,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將理論與實踐有機整合起來,在兒童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強化實踐中對理論知識的靈活應用,是個體身心均衡發展的保障。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欄目設置的多元化是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正是基于教材欄目設置的多元化發展,為幫助教師實施更好、更完善的生命教育奠定了基礎[4]。
縱觀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欄目設置,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活動欄”、“交流園”、“小貼士”、“知識窗”、“閱讀角”、“故事屋”、“美文欣賞”等,不同的欄目模塊,其知識點、重心等有所不同。例如,“活動園”將兒童的理論認知與動手實踐能力培養有機整合起來,將班級內的場景活動與課外社會實踐活動整合起來,充分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例如,三年級上冊《我學習,我快樂》“活動園”欄目,強調的是班級內的活動:制作書簽并在班級同學中分享。這不僅能夠鍛煉兒童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也能讓兒童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又如,在“快樂學習”主題單元的“交流園”中,“交流”的重心在于兒童本領的獲得方式。和“活動園”不同,“交流園”重點體現的是語言交流,因此,在“交流園”中,兒童需要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向他人闡述自己各種本領的習得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有助于幫助兒童領悟任何一項技能都是通過自身努力學習獲得的道理。
3.3 學習活動喚醒個體生命體驗
關注兒童真實生活,強調兒童的經驗,是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編排的一大顯著特點。杜威認為:經驗的獲得包含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嘗試,二是承受結果。也就是說,經驗是通過“做”和“受”兩個過程的有機統一獲取的。而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其內容的呈現就通過學習活動的方式喚醒個體的生命體驗,如三年級上冊《我學習,我快樂》中,其學習活動,就是通過引領兒童列舉自己學習各項本領的經過,以喚醒兒童的體驗、感受,促使兒童思考。此外,教材中各種學習活動如“說一說”、“做一做”、“演一演”等,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通過實踐喚醒兒童個體生命體驗,為兒童搭建自主學習與交流的平臺,不斷拓寬兒童生命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兒童生命成長[5]。
4 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分析
4.1 文本主題分析
深入分析文本主題,科學把握文本主題,是教師更加科學有效地應用教材的基礎。部編版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文本內容的選擇關系到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兒童從個體生活到社會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首先,以“健康”作為兒童生命成長的根基。健康是確保兒童生命安全,提升兒童生命價值的根本,因此,基于生命教育的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將“健康”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強調兒童通過“運動”這一方式強健體魄,引領兒童建構美好生活。縱觀三年級上冊到四年級下冊的所有主題單元內容,以“健康”為主線的主題單元以及課題較多,且很多課題中都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如三年級上冊“安全護我成長”主題單元中包含三個重要的課題,分別為:“生命最寶貴”、“安全記心上”、“心中的110”,該主題單元的生命教育目標,主要是通過三個模塊的學習,引領兒童認識到生命來之不易,促使兒童把握生活中的各種安全常識和策略,確保兒童生命安全。四年級下冊的“同伴與交往”主題單元包含“我們的好朋友”、“說話要算數”、“當沖突發生”三個課題,教學的重心在于培養兒童正確、理性地看待友誼,合理解決沖突,通過健康的人際關系的構建,提高兒童生命質量[6]。
其次,以家庭生活而基礎強化兒童生命親情關懷。家庭是兒童生命成長的重要場所,也是影響兒童生命安全與生命健康的關鍵場所。部編版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基于兒童家庭生活強化兒童生命親情關懷,是教材編排的一個主要方式。例如,三年級上冊“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主題單元包含“父母多愛我”、“爸爸媽媽在我心中”、“家庭的記憶”三個課題,主題單元教育的目標,是要通過“家庭”、“親情”這一主線,引領兒童感受生命的溫度,培養兒童珍愛生命、熱愛生命。
除了以上兩點,部編版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還分別從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國家生活等不同的維度,以社會交往、生命責任等為主線,引領兒童建立正確的人際關系,不斷拓寬生命教育的廣度、深度,增強兒童生命責任感,學習生命成長的智慧,促使兒童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
4.2 教材文本詞頻分析
上述,課題組深入解析了部編本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文本主題,從文本主題可以看出:教材的編排充分遵循了“兒童中心”的理念,圍繞中年級兒童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乃至社會生活等開展教學。為了深入解析教材編排的重心,課題組充分借助微詞云網站開展對四冊教材的詞頻分析,分析結果表明:中年級的四冊教材,主要圍繞兒童的“父母”、“同學”、“學校”、“學習”、“規則”、“生命”、“成長”等展開。文本詞頻分析的結果,進一步印證了教材編排立足“兒童中心”的思想,對教師更加科學有效地應用教材開展生命教育奠定了基礎[7]。
5 結語
基于生命教育的視角,分析部編版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是教師科學有效地應用教材的基礎。本課題研究中,課題組主要是從教材編排的理念、教材呈現的方式、教材文本分析三個維度開展對教材的分析,以期通過分析,明晰教材有關生命教育的內容和主線,為教師更加科學有效地開展生命教育奠定基礎。通過深入分析教材,明確了教材編排的理念是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改革標準、以“兒童為中心”;而教材內容,呈現了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欄目設置多元的特點;教材的文本,僅僅圍繞兒童個體、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以促使兒童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提高兒童生命價值為主線,對兒童生命教育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因此說:部編版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是對兒童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8]。
項目基金:2021年金沙縣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生命教育視角的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研究》(立項編號JSKT202106,主持人:楊瀾)。
參考文獻:
[1] 李晨.學校德育與生命教育之關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3(3):266-267.
[2] 劉慧.生命教育的涵義、性質與主題——基于生命特性的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3(2):39-43.
[3] 肖川.教育:讓生命更美好[J].廣西教育,2012(28):30.
[4] 石紅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0(1):49.
[5] 唐燕.“摹仿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8(1):15-20.
[6] 鐘曉琳,朱小蔓.再論德育中的“知識”與“生活”——基于義務教育品德課程改革的反思[J].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2014,34(6):39-44.
[7] 高德勝.“接童氣”與兒童經驗的生長——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兒童經驗的處理[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8):11-20.
[8] 劉濟良,趙榮.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核心[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9):96-98.AD772970-6200-4840-AF5A-D6C9A2A4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