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鳳
摘要: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高中地理教學應該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德育。高中地理學科涉及我國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等內容,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學元素,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了解我國的地理概況,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感。教師可以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高中地理;家國情懷;滲透分析;
引言
從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強調“要加強思想引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看出,教育應回歸育人本真,塑造有“靈魂”和家國情懷的新時代接班人。教育的宗旨是培育有情懷、有擔當的活躍且負責任的社會人,不是塑造“無靈魂”的知識人。
一、地理教學與家國情懷的聯系
(一)地理核心素養本身就蘊含家國情懷
縱觀四方面的核心素養,可以發現其本身就蘊藏著對家國情懷的思考。首先,人地協調觀要求人對人地關系應秉持正確價值觀,這也側面體現了對學生愛國、愛家、愛環境的要求;其次,綜合思維要求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這種多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本身也蘊含著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事物現象的要求;再次,區域認知是指運用“空間—區域”觀點認識地理事物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其與綜合思維一樣,本質上也是培育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升其能力,不難看出其中也蘊含著對家鄉環境、祖國河山的正確認識及反思;最后,地理實踐力要求學生要具備地理實踐中的意志品質和能力,實踐和理論的結合才能真正內化掌握并運用知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進行地理實踐的過程,潛移默化中也培養了其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感情。
(二)培育家國情懷符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
家國情懷作為一種情感態度或思維方式,其培養途徑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課前、課堂教學中、課后實踐探究等各個階段都可以找到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途徑。新課標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穿插對家國情懷的培育,其本身就與核心素養的要求不謀而合。而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對核心素養的培育,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也表明,家國情懷培育符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在當前大變局的世界背景下,培育高中生家國情懷是更好培養下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策略
(一)課堂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
高中地理教學的主要場所就是課堂,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可以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高中地理教材涉及一些插圖、故事,教師在備課時需要研究教材,篩選、整合、補充教材資料,并制訂完整的教學計劃,設置科學的教學環節。時事地理之“真實性”“生活化”與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相契合,地理教師在教學時可靈活選取與目標主題相關的時事地理材料,如“洋流”“環境污染與國家安全”等節都可結合日本借疫情期間加速向海洋中排放核廢水引起世界多個國家抗議的新聞熱點,將地理教師從多年傳承的“小黃鴨漂流記”這一素材中解放出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正式建成開通又為學習“宇宙中的地球”“地理信息技術”等知識提供了恰到好處的素材。與時事地理的糅合,有利于地理課堂取材于生活,聯系于熱點,創設出真實的問題情境,將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而地理課堂適當地“蹭熱度”,又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欲和積極性,實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二)關注實踐,培育鄉土情懷
實踐作為認識的源泉和歸宿,在對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家國情懷本質上是一種認識,這種認識必須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強化和發展。鄉土地理資源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大有裨益,家鄉環境作為學生生長的地方,不僅是地理學科實踐的絕佳場所,也是孕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溫暖搖籃。新課標中數次提到,“野外觀察”“繪制圖表”“結合實例”“實地調查”等,可能這些活動本身并沒有顯性的體現家國情懷,但學生在實踐中的見聞感悟都會作為澆灌他們心中“家國情懷之樹”的涓涓細流,家國情懷也就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逐漸生成。正如家國不可分離一樣,鄉土和整個國家的國土同樣是有機的統一,各種地理實踐活動或研學旅行等最終都會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時,應注重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對教學活動應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國家政策的把握。教師可以利用業余時間了解我國的時政新聞,提升政治素養,提升家國情懷,把握教育方向。教師可以通過良好的道德規范提升工作熱情,以認真的態度面對教學工作,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結束語
家國情懷培育是一個靈魂工程和理想信念工程,是一種文化傳承,是一種民族血脈的延續。因此,地理課程融入”家國情懷”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強烈訴求,是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底色”和“情感基調”,是學生成長、成人、成才的文化滋養,是建設家鄉的堅定信念和報效祖國的心理歸依。總的來說,這是一種傳承中華民族基因、塑造中華民族靈魂的教育。
參考文獻:
[1]趙志毅.家國情懷的結構及其教育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12):96-102.
[2]陳杰,劉恭祥,陳焜.論地理課程“家國情懷”的內涵與培養[J].地理教學,2016(22).
[3]李迎亞,郭鵬.研學旅行:地理核心素養的落腳點[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