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聰
摘 要:良好的職業心理素養能夠讓中職生在頂崗實習期間,以及在今后從事的工作崗位上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完成工作任務。職業心理素養中包含的同感能力是中職生普遍缺乏的。同感能力的缺乏,往往導致中職生在工作崗位上自私自利、人際關系緊張,進而降低工作效率和團隊工作業績。在中職生外出頂崗實習之前,培養他們具備良好的同感能力顯得尤其重要。本文根據對中職學校頂崗實習學生同感能力現狀的調查結果,分析中職生同感能力缺乏的原因,并從心理健康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外拓展活動等方面,探索培養中職生同感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中職生 同感能力 頂崗實習
課? 題:本文系廣西技工教育“十三五”期間第二批立項科研課題“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職學校頂崗實習學生職業心理素養培養模式研究——以廣西工業技師學院為例”(課題編號:2019JGY16)的研究成果。
一、同感能力的概述
同感,也被稱為共情、共鳴、同情、神入、感同身受等,指的是在對自身情緒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而主動地去識別和理解他人的情緒,能夠感受到他人正在體驗的情緒,并且通過行為、語言等方式進行適當的回應。同感能力是基于認知的基礎,依靠認知能力,調動個體主觀能動性去實現心理換位。由此可見,同感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逐漸形成并增強的。
二、中職學校頂崗實習學生同感能力的現狀
筆者在對廣西工業技師學院1 186名頂崗實習學生開展的職業心理素養狀況調查中,選取與學生同感能力相關的6個題目,經分析發現:頂崗實習學生中大部分學生不能與不同類型、觀點不一致的人友好相處;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緒,容易發脾氣;當受到別人的無禮對待時,不能理解對方;常常因為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不合適而感到憤怒,并且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職業心理素養影響員工的職業表現,職業心理素養包括團隊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內容。具備同感能力的員工能夠很好地進行團隊合作,同時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對自身情緒的管理。同感能力是職業心理素養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職生在校學習1~2年后將會進入頂崗實習階段。對他們來說,如果長期缺乏同感能力,在走上頂崗實習崗位的時候,勢必會出現很多問題,如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合作精神,與同事難以融合,與領導溝通不順暢等,一旦受到批評或者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輕易選擇辭職。
三、中職生同感能力缺失的原因
同感能力是認知和情感的結合,同感能力的強弱與個體經驗、情感能力、溝通技巧有關。
(一)個體經驗不足
中職生大都處于青少年時期,人生經驗閱歷不足,在校學習1~2年后就要走上工作崗位,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一般來說,個體對于有同樣經歷的人和事,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而沒有體驗過的事件在一般情況下往往不容易引起個體的共鳴。中職生社會經驗少,更缺乏這種共鳴體驗。
(二)情感能力缺失
個體在嬰幼兒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感能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如果不加以保護,則會逐漸下降。中職生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兒童,這樣的家庭成長環境導致一部分中職生情感能力不但得不到適當的保護,還有可能造成原來具備的情感能力逐漸缺失。情感能力的缺失,則意味著個體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不能很好地表達愛和關心,也不懂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更沒有可能去感受和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
(三)溝通技巧缺乏
同感能力還要求個體在感知他人情緒之后有適當的反應,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中職生的成長環境則有可能讓他們缺乏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他們可能會潛意識地使用監護人的溝通方式。在筆者接觸的學生及學生監護人中,發現很多監護人的溝通方式都是不科學的,一方面他們傾向于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另一方面,又會使用暴力的方式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中職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就會學習這樣的人際溝通方式,如果一直沒有人教會他們更好、更有效的溝通技巧,他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就會一直沿用從監護人身上學習的不良的溝通方式。
四、培養中職生同感能力的重要性
(一)促進人際和諧
真誠和理解是獲得良好人際關系的金鑰匙。具備較強同感能力的個體,能夠快速而準確地識別他人的情緒狀態,進行心理換位,充分理解對方,并且通過積極反饋,表達自己的真誠。在社會交往中,人們更傾向于和同感能力強的人交往。一個善于理解他人的人,往往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另外,具備同感能力,還能夠在人際交往中減少摩擦,降低人際沖突發生的概率,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就更能理解他人的立場,遇到矛盾的時候能夠更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緩解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是員工對工作的疲勞感,是員工在工作崗位上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職業倦怠體現在主觀體驗上,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疲勞。對于工作,職業倦怠往往會導致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低,影響工作績效;對于員工自身,職業倦怠會降低個人成就感,心情壓抑、情緒低落,由此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同感能力強的個體,能夠在工作中有意識地調控自己的情緒,減輕心理壓力,形成良好的職場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從而緩解職業倦怠。
(三)提升生活幸福感
生活幸福感是一種主觀體驗,是個體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對自身情緒狀態的滿意度的綜合評價。影響生活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客觀因素包括了社會支持;主觀因素包括人格和自尊。通過培養較強的同感能力,能夠讓個體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提升主觀幸福感,提升對生活的滿意度。
五、培養中職生同感能力的策略
(一)通過課堂活動,教會學生認識和理解情緒
在心理健康課上,開展以情緒為主題的活動,主要內容有認識基本情緒,了解情緒的外在表現,用語言描述心理感受,調節情緒的方法,有效地識別他人的情緒等。通過概念講授、課堂討論、課堂小活動、課后練習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基本情緒,在能識別自己情緒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外在表現去識別他人的情緒,并且能夠用正確的語言去描述自己或者他人的內心情緒。通過一些課堂訓練,如放松訓練、深呼吸訓練等,讓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達到調節自身情緒的目的。
(二)通過角色扮演為學生創設情緒體驗情境
針對中職生情感體驗不足的問題,筆者積極創設情境,通過角色扮演、排演心理劇等方式,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各種生活情境,并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掌握對特定情境下不同角色的情緒識別和應對方式。在心理課堂或者主題班會上,可以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通過表情、行為、情緒、語言充分地表達角色的情緒,再通過角色互換扮演,體驗不同角色的情緒,從中提升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在心理劇社里,讓學生嘗試進行劇本創作,并且排演心理劇,在劇本創作及排演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同感能力,采用合理的情緒調節方式。
(三)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讓學生學習溝通技巧
在認識和理解自身及他人情緒的基礎上,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案例分析和討論,從身邊發生的事件中,進一步學習人際溝通的技巧,包括真誠合理地表達自己、說話的藝術、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技巧、處理人際沖突的方法等方面的內容。
(四)通過合作學習訓練學生的同感能力
在課堂上,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在日常班級活動中,多以團隊合作的形式組織活動。學校安排團體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教師多鼓勵學生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團結合作的氛圍里,積極地去表達自己并且回應他人。通過經常性地與人合作,在真實的互動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同感能力。
(五)通過電話、網絡為校外實習學生開展遠程干預
在頂崗實習之前,學生在校內進行了同感能力的培養,等到正式進入頂崗實習階段后,在實際工作崗位上,仍然會遇到很多實際問題,學生可能還是會感到困惑,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網絡課程、電話咨詢等方式開展遠程教育進行干預。可以針對大部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定期錄播相關內容的微課視頻,開設云課堂,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對于出現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線上心理咨詢輔導,指導學生排解負面情緒,掌握職場人際交往技巧。
參考文獻:
[1]徐曼,杜海霞,柴云,等.主觀幸福感客觀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5(5).
[2]張宏寶.“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課教學效果初探: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3(6).
[3]王喜艷.高職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南方農機,2020(7).
(作者單位:廣西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