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麗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正式開始學習的起點階段,尤其是在六年級,正是學生創新力、想象力等全方面思維活躍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需要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格外重視。數學是一門十分考驗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對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教師需要在關鍵的小學階段思考數學課程的合理安排,從而建立科學的活躍的數學課堂,在傳授學生扎實的數學知識的前提下著重培育學生的創新思,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培育思考
引言:
創新思維的培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它體現出學生是否對一個問題的產生和解決有發散性思考。為促使我國社會的快速進步,我國對創新性人才的培育給予了加倍的重視。小學六年級是即將與初中接軌的階段,是重要的過渡時期,該階段需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更強化的發散,教師需在每一節課確立教學的目標,安排好課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做好相應的銜接,創新不同的教育環節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被固定思維所束縛,對研究對象產生創新性想法,不是被知識所支配,而是成為知識的主人[1]。
一、設立探究情景,激發學生思考
創設教學場景進行情景教學是當今教育領域很受歡迎的教學方式,在該模式下學生能被高效的帶入學習情景中以積極的態度在數學場景中思考問題,促成學生對知識點的探究意識。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二章“方向與位置”時,該章節考驗學生對方位認知的靈感度以及空間的想象力,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展開學習情景的構建,例如還原問路的場景,在黑板中,展出一副主題的方位地圖,有請兩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提出問題,又如一位學生身處公園想要到超市去,那么超市在公園的什么方位,這時另個人同學就需要以指路人到身份來結合學習到的內容進行回答,之后兩者身份互換可以現場即興想問題,進行互動,創新出更多的問題開展思考,在完整的情景重現下可以很好的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吸收,活躍學生的思維,實時互動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問題的潛能[2]。
二、教導學生多角度解決問題
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對于一個知識點的教授需要全面且具體,在授課過程分析問題案例的時候就需要多角度去分析并提供給學生不同的解決方案,以身作則,在授課中慢慢培養學生對一個問題多角度思考的良好習慣。數學知識的產生和解決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想要真正的將自己的數學細胞培育出來,就需要不斷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僅僅滿足于把這道題目做出來就結束了,當然,在一般的考試中確實只需要將問題解答出來獲得分數就可以了,但是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全方面的去看待問題,將自己學過的數學知識更徹底的運用,掌握更多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去獲得最好的成績。例如在解決六年級的應用題時,面對一個題目學生腦海中需要浮現教師曾教授的多種解題思路,分析法、綜合法、分解法以及假設法等,面對不同類型的題目學生需要對解題方法進行判斷和取舍,并且應用題的種類也很多學生需要根據題目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法,例如題目:一列客車和一列貨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開出,10小時后在途中相遇。已知貨車平均每小時行45千米,客車每小時的速度比貨車快20%,求甲乙相距多少千米?這是一到相遇的問題,而相遇問題也分好幾種關系,1、相遇時間=相隔距離(兩個物體運動時)+速度和。2、相隔距離(兩物體運動時)=速度之和x相遇時間3、甲速=相隔距離(兩個物體運動時)+相遇時間-乙速,而該例題則需要選擇第二種解決方式來完成。數學一門錯綜復雜但又很豐富的學科,學生只有掌握了多種的解題思路和形成愿意去思考的品質,才能是數學的學習變得更加高效,思維和創新能力才會更凸顯。
三、鼓勵學生積極產生質疑
學會提問是學生進步的關鍵。沒有人是一學就會的,不懂就問是先人就告訴我們的道理。并且一項數學成果的誕生就是經歷不斷地質疑,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最終形成的,只有敢于去質疑才能說明學生真的有在認真的去思考問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需要教師對他們的學習習慣進行糾正,鼓勵學生善于在學習中發現問題,不能僅僅盲目的聽取教師的教授或者教輔中寫的內容,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不到任何的鍛煉,也不會有長足的進步,只有通過不斷地鉆研和質疑才能靠自己解決最終的問題,獲得思維上的升華。
四、結束語
這個社會沒有創新將會停滯不前,百無聊賴的生活將會止步于此,對創新型人才培育需要從小學階段就開始著手,在新時代的教育中,對學生的教育不再僅僅是以獲得優異的成績為主,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優異成績的取得可以證明學生在該學習階段的努力,是一種認可;而創新思維的發展是學生內在的一種素養,創新思維的活躍將幫助學生度過所有的學習階段甚至是步入社會走向工作,將受益一生。
參考文獻:
[1]張萬里. 小學數學教學中關于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 2020(40):2.
[2]何麗云.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認識與思考[J]. 讀天下:綜合, 2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