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群
摘要:幼兒園教育中存在的“小學化”傾向是指幼兒在接受學前教育的過程中學習與小學課程相關的知識,在幼兒園的課堂上提前接觸到有關小學的理論。這一現象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起到了極大的傷害也不利于整個幼教事業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從幼兒教師的身份出發,具體探討認真做好“幼小銜接”,科學自然實施過渡。
關鍵詞:幼小銜接;去小學化;學前教育;
前言:在目前的幼兒園教育中,有的幼兒園對于3-6歲階段的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需求視而不見、違背了幼兒成長的規律,“小學化”傾向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影響了幼兒教育甚至是基礎教育的正常發展。針對這樣的現狀,國家以及地方教育都有出臺相應的教育政策和教學規定來控制“小學化”傾向,緩解了一定的劣勢,但這個問題依然存在、亟待解決。
一、培養幼兒入學前的心理準備
首先要培養孩子對學校生活的激情與渴望。他們對學校生活的態度、認識、情緒狀況等,對上學后的學習關系重要。所以小學應該采取的各種活動,尤其是加強與家長、學校之間的合作關系,使孩子們慢慢地認識小學,更喜愛上小學,從而激起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渴望,進而渴望上小學,然后快樂、自信地邁入學校。我們可以利用閑暇的時光、或者是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帶領孩子了解小學的學習環境、學習活動、學習作息,帶領孩子們與之比較幼兒園生活,引導他們表達兩者之間的差異。我們還可以帶領孩子與周圍的小學生小朋友熟絡起來,聽他們描述小學生活的上課、作業、考試等等情況,培養孩子們對小學生活的希冀和向往。
其次,我們要幫助孩子們做好上小學的心理準備。幼兒園時期的孩子,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幼兒園,他們的時間觀念都不強或者是根本沒有。而上小學后,孩子們就要適應每天聽鈴聲按時上下課,上課的時候要遵守課堂紀律,要認真聽老師講課、不能隨意發言走動這些,選擇在下課的時間上洗手間。如果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沒有這樣訓練,孩子們就會反映出在上課時坐不住,沒有放學就肚子餓,在上課后還沒有上完就去上廁所等。家長根據幼兒的身體狀況訓練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規律的日常生活,早睡早起,按照家庭作息常規保持充分午睡,并按照幼兒園常規,將東西擺放順序化、固定化,用完后即歸還原處等。
二、協助孩子進行入學之前的課程準備
1.要培育孩子的讀書興趣
在幼兒入學之前,幼兒認得多少個漢字并不關鍵,而激起幼兒對漢字的好奇和濃厚興趣,形成認字、書寫和讀書的強烈欲望和動力是第一任務。因此,刻板地“小學化”試的認字、拼音等是不可取的。在生活中,他常會對你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正是他對身邊事情產生濃厚興趣的體現,一旦你對他置之不理,他的興趣將會熄滅。反之,一旦你能熱情面對兒童的問題指導兒童去理解,去探究,從而引出更多的問題,那么會激發起他們對知識的探索欲望,培養他們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的精神。其次,要注重引導孩子養成好的讀書習慣,比如認真專心的聽講、文明傾聽、愛護自己的書本文具,正確的閱讀與書寫等等這些。在幼兒教育中讀書活動并不僅僅局限于教會幼兒識字,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和讀書興趣。那么我們可以從幼兒感興趣的閱讀內容入手,從而培養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社會情感和增強知識面。
2.我們要注重發展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父母要時不時帶著孩子到戶外去走一走、看一看,帶領孩子們接觸和認識一些社會新事物,從大自然環境中訓練他們的觀察力、判斷力、邏輯思維。同時,在幼兒園教育中我們要利用好兒童游戲,于輕松的氛圍中訓練培養幼兒的基礎性語言才能。例如,可以通過角色游戲、大型主題表演游戲,通過感官訓練等活動鍛煉孩子語言,動作發展能力;可以通過美術寫生活動來訓練孩子掌握準確的握筆用筆動作;可以通過手工活動來鍛煉孩子手眼協調等等。
三、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1.加強對孩子自主意識與生活能力的訓練
在進入小學后學校的教養模式和幼稚園一樣,更多的事情要幼兒獨自來進行,所以提早進行幼兒自主生存能力的準備,盡早訓練幼兒自主生存的能力十分關鍵。要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項事情開始,例如給孩子劃分一塊屬于他自己的小天地,引導他學會收拾整理好自己的小天地中的物件。
2.要培養孩子具有自制力
自制力、自覺性、主動性是一名合格的小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心理素養,這一點必須引起父母的重視并且提醒、督促孩子們向小學生的行為準則靠攏,并通過進行各種有規律的游戲活動,如象棋比賽、體育游戲等,使他們逐漸明白日常生活、學習、玩耍等都要有規律,通過有意識的培養幼兒的自主控制能力,就可以減少他們在上學后適應學校規則的時間。
3.加強對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
老師為孩子創造一種輕松、自然的相處環境,不但要引導孩子和小朋友之間進行交流,要以積極主動、平等的心態,盡量地從孩子的視角來思考問題,走進孩子的內心,使孩子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使他們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培養他們與人相處的勇氣。最關鍵的還是在生活上,父母要引導孩子適應和融入社會生活,使他們的認知與自然和社會聯系起來,提高他們的交往交際能力,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4.重視幼兒安全意識教育
幼兒離開幼兒園,走進小學,他們更多的是面對復雜的社會大環境,不再像幼兒園那樣單純。課余時間是由學生自由支配,孩子將會遇到許多不安全因素,面對許多需要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和家長必須對孩子進行一些必不可少的安全教育,進而向孩子提出一些安全規則、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如:遵守交通規則,走人行道,看紅綠燈;離開幼兒園(學校)時,不跟陌生人走;不隨便吃別人給的食物等等。從而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為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結語:綜上所述,幼小銜接工作并不單純的僅僅是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這兩個教學階段的過渡的問題,而是幼兒園、小學、家庭教育這三者之間的通力合作工作,只有通過三方合力,才能夠幫助孩子全面發展、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搞好有效銜接工作,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佩蕓. 幼小銜接"去小學化"的反思與對策[J]. 2020.
[2]李春霞. 幼兒園"去小學化"背景下幼小銜接的教育策略[J]. 2021.
[3]萬貞妮. 去小學化背景下的幼小銜接初探[J]. 教師教育論壇, 2019, 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