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寶連
摘要:在“雙減”的背景下,語文作業需要更新已有的觀念,通過項目式作業,為學生提供成長的真實情境,在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做事,提升作業的質量。以《找春天》項目活動為例,項目式作業設計可以從:確定主題,項目計劃;開展活動,項目實施;成果展示,項目評價三個步驟進行,利用項目式的作業設計,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項目式作業;
一、雙減政策下對語文作業的新要求
(一)雙減政策的背景
2021年5月,黨和國家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現有的教學模式可能會被重塑。在新的文件的政策支持下,教育的理念和語文教學勢必會產生新的改變。從學科的角度來考慮,這份文件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對中小學生的作業提出了較為明顯的要求,不僅強調了作業的完成時間,而且對小學低段的作業形式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一方面,書面作業的減少是為了讓低學段的學生更好的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另一方面,減少書面作業的潛在要求是:豐富低學段語文作業的形式,關注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
在“雙減”政策的指引下,語文教學的作業設計成為教師需要關注的新問題。對作業的布置和評價也不僅僅是課外的教學內容,課后延時作為政策變動后的第一項較大改動的舉措,已經在大部分學校中實施,課后延時服務的教學和作業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呢?語文教師能夠利用課后延時設計一些什么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狀態呢?已有的常規性的作業是否是課后延時教學的全部內容?在“雙減”的政策下,減去的是家長無止盡的焦慮,減去的是重復性的低效的作業;但“減”的最終歸屬又恰恰是“增”,是學生學習效率的增加,是學生學科素養的增加,是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語文教學需要更高效的課堂,需要更高質的作業。
(二)雙減政策和項目式作業的關系
建構主義強調,教學中應該通過真實的問題情境,作為學習者參與活動的基礎,讓學生在自主的實踐和參與中積累個人的學習經驗和成長感悟,逐漸建構個人的知識體系。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項目式學習法是達成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一種良好方法,強調學習主體圍繞具體的學習項目,最大程度地搜索、處理、利用各種資源,通過個人的探究、實踐、體驗、吸收,得到關于學習項目的完整知識[1]。項目式作業是項目式學習法的載體,項目式學習法的高效實施,需要設計規范、合理、科學的項目式作業,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項目式的學習中。
“基于項目的學習”設計是教學方法的另一種形式,但仍然不能夠脫離教材,項目式教學的出發點仍舊是掌握課文中教學知識的核心要素。對于語文學科來說,統編版教材的單元意識強烈,可以利用單元學習語文要素,從整體學習出發設計項目式學習的目標。其次,項目式作業需要有問題驅動[2],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產生較強的求知欲望,這種興趣能夠更長久的支撐學生的項目式實踐,讓更多的學生愿意參與到項目式的作業中。最后,當項目式作業完成之后,教師需要組織一定的成果展示和學習評價。
在項目式作業的新形式下,學生的學習空間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拓展,也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目標之間存在的錯位問題,這種作業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這樣的作業中,學生的能力就是更加主動的發展,個人在完成項目式作業中所積累的實踐經驗也更直接,所得到的效果就是作業質量的提升,而這樣的作業設計正是雙減政策下所需要的。
二、低段語文項目式作業設計探究
(一)確定主題,項目計劃
1、關注學情
低學段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在面對較多文字性知識和書面作業的時候,還存在較大程度上的認知困難。活潑、好動以及對世界充滿的探索精神,是他們這個學段的主要特征。因此,項目式作業設計的出發點,也必須符合學生這樣的學情,能夠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從這樣的學情出發,我們結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學習內容,為學生設計了“找春天”的項目式作業活動。一年級下冊的課本知識分為識字和閱讀兩個課文體系,學生識字的第一課,就是對四季的認識:春夏秋冬,這四個字,學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感受,但是學生的感受是單純的季節變換,還是更細致的觀察發現呢?從這樣的問題出發,本次項目式作業的主要目標是:希望學生們能夠通過多種形式找春天,并且用一定的形式將“春天”呈現出來。在這樣的項目式實踐中,仍舊立足于語文學科的特點,盡量抓住語文學習中所關注的讀、寫、說、觀察能力的綜合培養,并且通過和自然的親密接觸和發現,能夠對大自然產生更親密的情感。
2、關注整體
以單元為主體的項目化作業設計,正是對語文教材體系設計的一種應用,通過一個核心問題,緊抓住語文素養,使學生通過作業練習,完成一定的能力積累,讓作業從單純的識記,抄寫等基本訓練轉向實踐探究的高階能力培養,從而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所提升。從低學段的教材內容來看,單元語文要素設計并不明顯,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材的編排,組織進行綜合的整體設計。本次找春天的項目化作業設計的活動系列之一,如右圖所示。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努力探索基于學科本位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通過綜合性的項目式學習,實現作業之間的整合和精簡。從學生的學情和學科教學出發,確定項目式作業的主題,進而詳細的制定項目式作業的計劃,是這個環節中關鍵的一步。
(二)開展活動,項目實施
1、學科融合的任務推進
以“找春天”的項目式作業設計為例,充分的體現了學科融合的教學觀念,突破了傳統語文作業的學科限制,這也是項目式作業的獨特優勢。從本次活動的設計可以看出,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的作業活動需要融合語文、音樂、美術、科學,還包括信息技術的學科能力,通過一個項目式活動,達成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這正是項目式作業設計的高效之處。雖然融入了各種學科的作業,但這些學科都是作為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支架,輔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比如學生的繪畫中,學生借助畫面畫出了某個成語所表達的含義:春回大地、鳥語花香、柳綠花紅,學生的繪畫是和詞語的內涵相結合的。在項目式作業的設計中,需要利用學科的融合豐富項目式作業的形式,同時也需要界定好項目式主題學科和其他學科的關系。
2、短期長期的任務結合
和以往的作業設計不同的是,項目式的作業設計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完成。在這樣較長的一個時間段中,項目式的作業需要有短期作業和長期作業相結合,既能夠不定時的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也能夠通過長期活動延長學生的項目實踐[3]。以“找春天”的項目式作業設計為例,教師的作業需要有短期內容和長期內容的結合。就短期內容來說,一次繪畫的過程,朗讀的過程,看圖說春天的過程,都是可以在短期內得到實現的;就長期內容來說,需要有一個貫穿式的作業活動設計,這個作業活動最好是能夠有一個較為直觀的結果的,觀察記錄就是本次作業活動的長期任務,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拍照、語音記錄、日記記錄、畫畫的形式觀察種子的成長,并且最終能夠看到種子的成長,這種長期的任務雖然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但是當長期任務得到結果的那一刻,學生的探索欲望會得到更大的滿足。
(三)成果展示,項目評價
1、多種形式的展示
對于項目式作業的設計來說,它的呈現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這種豐富的形式也克服了書面作業單一形式的弊端,讓學生產生更大的興趣。以“找春天”為例,本項目式活動的成果是通過多種途徑展示的,有學生的繪畫作品、朗讀音頻、攝影作品、剪紙作品、觀察日記、講故事等豐富的形式,對于學生來說,學生在學科發展上可能是存在優勢和劣勢的,那么如果以單一的形式作為項目式作業的結果,不一定能夠判斷出學生真實的完成情況,而多種形式則讓學生能夠挖掘到自己的學習優勢,塑造學生的自信心。這些豐富的形式不僅僅是學科融合觀念的體現,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
2、關注過程的評價
在項目式作業的完成過程中,教師更應該關注到的是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以及學生通過這個過程能夠得到的能力的提升。這樣的評價觀念,會讓學生有更強的參與感;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過程的學習也是有意義的,而不會因為結果的不順利,否定了學生的參與過程,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參與感。
小結:
項目式作業作為作業的一種實踐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綜合能力發展是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但是需要認識到:一個好的項目式作業需要作業有更加精心的設計,對每個環節有更多的思考,讓項目式作業的項目是真實情境下的,讓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看得見的,這樣的項目式作業才能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實 。
參考文獻:
[1] 王迪.項目式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對策”[J].教研探索:60-62.
[2] 謝好望. 項目化學習:小學語文單元整租作業設計[J].基礎教育課程:27-30.
[3] 倪敏,黃玉芳.項目式周末作業:實現作業的整合、精簡與高效[J].人民教育: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