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瑩
摘要:《新課標》指出,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理解能力,確保學生個性化發展。但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際中,還常常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困擾,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實際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本文主要從教學新模式、教材深利用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加深寫作與閱讀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具體方法
在教育改革新形勢的不斷發展下,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已經深刻認識到讀寫結合的必要性,但這種認識尚處于理論階段,教師并不能運用到教學實際中。這也意味著,小學語文的教學思維長期處于單一的模式下,學生對讀寫的反饋能力也逐漸產生消極的變化。因此,語文教師應依托教材本身的特點,深層次全方位的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找到創作的依據,并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寫作的借鑒方法。教育教學的完成,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更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打造新的讀寫引入模式,充分激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推動閱讀與寫作的高質量結合發展。
一、對教材進行深層次分析,開展讀寫結合教學
語文教師教學模式的僵硬,離不開的小學語文教材的固定化。這讓教師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單一的教學思維,只依托于教材本身,只教授教材所展現的例子。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對教材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靈活運用課堂案例,引導學生認識案例背后的規律,然后能過做到舉一反三,從而促進學生讀寫技能的全面提高。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對深入分析教材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寫作的發散思維。
(一)依據各個單元的內容展開讀寫結合教學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材的編纂過程中,教育學家會在每個單元中設計不同的模塊,像口語交際、寫作、閱讀等等。但這些不同的模塊在每一個單元中都有一個共同明確的主題內容。編纂者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在不同的語境設計中,能夠運用不同的闡述方式來表達共同的思想內涵。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深刻把握教材內容。
比如,《母雞》《白鵝》這兩篇文章,可以明顯看出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動物”。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這個單元的教學之前,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下“我的動物朋友”的寫作要求。這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按照教材案例所展現描寫方式,來對比思考自己與動物朋友的日常。在《母雞》這篇文章中,作者的刻畫手法細致而又富有柔情,并通過對母雞看法的改觀,在紙上塑造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形象。同時,這位“母親”更是讓作者聯想到自己母親的付出,歌頌了母愛的質樸偉大。作者在寫作《白鵝》這篇文章時,通過對白鵝動作的細節描寫,躍然在畫面中呈現出白鵝一動一靜的高貴優雅。這兩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描寫出了不同動物的不同神態,給學生提供了動物寫作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動物的特征,以此為基底來進行寫作。這能讓學生在寫作的實踐中,檢驗他們對作者寫作手法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學生完善自己的讀寫運用能力。
(二)依據文章的內容展開讀寫結合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對閱讀與寫作的分模塊教學,使得學生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割裂現象,學生找不到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也就實現不了語文技能在讀寫融合發展中的全面提升。這也表現出語文教師并不能把閱讀教學滲透到寫作教中,引導學生完成閱讀中信息輸入的轉出。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只能了解到作者所要表達的基本內容,但對于作者文章的構造思路卻是一竅不通。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會大大降低。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文章閱讀為基本,深入淺出地講解作者的寫作手法。比如,《觀潮》這一篇文章,作者主要是描寫了錢塘江大潮的盛況。那作者是通過怎樣的刻畫手法,表現出人類在自然面前的藐小的呢?這就是學生需要學習思考的問題。作者主要是遵循潮漲潮落的客觀規律,用時間的次序變化,呈現出錢塘江大潮的壯闊無邊。同時,作者還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手法,一一表現出人類在觀潮時所感受到的震撼情緒,抒發了他對自然的贊嘆之情。這種文章的寫作結構、技法運用,更需要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更 應該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深度挖掘作者文章構造的脈絡特點,實現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全方位理解。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開展讀寫結合教學
(一)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在大量的文本閱讀中,不僅能不斷的增加自己文化底蘊,還能形成自己的素材積累庫。因此,教師在教學實際中應注重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教學,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能完成相應的寫作,積極地把閱讀信息的輸入用寫作轉換成自己的素材積累。
比如,在教材《貓》這篇文章中,作者平鋪直敘,在文章開頭直接描寫了小貓古怪的性格。然后在下文中,通過對小貓動作的細致觀察,從不同的方面來表現出小貓在性格上的古怪。作者用精美的措辭、巧妙的結構,描述出貓科動物粘人的特性。因此,學生在學習時,可以重點關注作者對語言的組織,豐富自己優美語句的素材庫。除了語言組織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帶領學生整合文章的知識框架,豐富學生在框架組織結構中的積累。
(二)在閱讀中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不可分割性是閱讀與寫作的一大特色,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在完成閱讀的素材積累后,還應該指導學生把這些素材用到寫作的實踐中,鍛煉文筆組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能進一步深化在閱讀中產生的認知。
比如,《海上日出》這一文章內容,通過時間順序,作者描繪出不同階段日出的不同特點,形象的刻畫出日出在海上的具體過程。教師在教師學時,就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時間描寫,抓住事物不同階段的不同特征進行仿寫。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在寫作時的難度,提高學生在寫作中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還能根據海上日出這一場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進行描寫刻畫。這樣學生在寫作時,就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情經歷,用自己的框架結構對這一場景進行構造。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在教學實際中應深入融合閱讀與寫作,有技巧性地引導學生在讀寫結合中全面高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列春.“讀寫結合”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及開展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36):37-38.
[2]葉仕慶.積累 仿寫 創作——淺談小學語文習作讀寫結合教學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2,23(02):26-29.